第七节 服化造型
在电影拍摄的环节中,服化造型最容易被初创者忽略,其实造型对于影片质量的影响很大。很多小成本的影片,主演穿一件衣服演完整部戏,令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所以服化造型非常重要。
一、根据剧本确立服装
服装部门拿到剧本之后先要找出戏用服装,如特定的工作服。比如有一场戏在医院,女主人公是一名医生,她穿的白大褂属于戏用服装,还有一些是在电影中会损坏的衣服,如男演员被人刺伤,那服装也会被刺破,这样的服装就要多准备几套,以防重拍时没有同款的衣服。
确定戏用服装后,再确定演员还需要备几身衣服,以电影《日心说》为例,女主角夏晓琳一共六套衣服,在电影中穿插出现。剧本不会描写演员的服装是什么样,这应是服装部门根据剧本情节自行设计,图2-35(2)、(3)分别是夏晓琳在单位报社和去采访田海的服装,这两个场景,夏晓琳的服装偏向职业装,其他的都是生活化的衣着。

图2-35 电影《日心说》剧照
那么如何给服装区分场次呢?首先找出不接戏的场次,比如图2-35(5)和(6)已经变换场景,而且有明显时间跨度,那么在图2-35(6)中演员就可以换一身衣服。夏晓琳采访完田海,中间一场侄女文静的戏过渡,再切换到夏晓琳时,她就可以换一套服装。要注意时空有变化,但事件连贯的场次,比如夏晓琳参加完丈夫哥嫂的葬礼后,紧接着下一场戏是她和公公在小区的人行道上行走,谈论自己的丈夫杨杰为什么没有来参加葬礼。这种情况演员是不可以换衣服的,因为虽然场景发生了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时间跨度,但参加葬礼的事件是连贯的。
场次顺联时不要更换演员的服装,比如在影片中没有出现隔夜的戏份,就不用换服装,常服正常情况下是一天换一次。
二、服装的选择
(一)颜色的选择
演员的服装尽可能避免白、黑、黄、花这几个颜色。当在室外或者室外高照明的情况下拍摄时,更要避免穿白色的服装,因为亮度很高的时候,我们很难突显出主体人物。人的正常肤色没有白色服装亮,并且白色服装在高照明条件下还会反光,如果人物的肤色是正常曝光,白色的服装会严重过曝;如果把白色的服装调到正常曝光时,人物的肤色又会严重欠曝。当照明情况正常或者偏低时,白色服装是没有问题的;当照明情况偏低时,要注意避免黑色的服装,因为在不佳的照明条件下,黑色服装大部分的阴影细节很难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即使摄像机有raw、log格式,我们在后期调色时也会发现,当画面黑电平触底时黑色服装会大面积丢失细节,很难看出黑色衣服的纹理与质感,就只能看到人物身上罩了黑色,影响画面的质感。但如果灯光高照明时,黑色服装就不会有问题,所以,服装组要根据场景来确定服装的颜色。
黄色和花色这两种颜色的服装和照明条件没有关系,但黄色、花色要谨慎使用,因为在日常生活中,黄色是一个有警示含义的颜色。所以,黄色服装和故事情节没有联系时尽量不要穿,同样,群众演员也要避免穿这个色系的衣服,否则会影响画面中其他重要信息的提示。花色也是一样的,某个演员的服装颜色太过炫丽,我们的视线会时刻去关注他的一言一行,因此花色服装和剧情设计无关时,也最好不要选择。
(二)服装材料
服装的质感对于画面来说也非常重要,例如在古装剧中,亮光丝绸就不如纱质、粗布具有年代感,而且亮光丝绸会反光,会影响画面的质量。无论是什么年代,没有特殊情况都要避免反光面料的服装。
(三)服装与场景的关系
电影艺术是集合多种艺术的一种影像表达方式,早期港台地区的服装组是归到美术组的,后来慢慢演变成服装组与美术组拆分,美术组只负责场景,由艺术指导统一负责美术组与服装组,由艺术指导调配服装的颜色,确保与场景的颜色相互呼应,为每一场戏剧内容的精确表达提供基础。
服装和场景的颜色搭配直接影响画面的层次感,通过控制颜色的分配,可以做到需要突出场景时,就能呈现出不一样的场景;需要突出人物时,人物就成为主体。
一般情况,一个场景加上人物服装不超过三种颜色,应通过场景的主色系与服装颜色搭配来实现场景的整体色调风格,服装与场景的布置要考虑:
场景色调,主体是人物还是环境,物与环境是用什么来区分。下面我们以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为例(如图2-36)。

图2-36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剧照(另见彩图1)
《布达佩斯大饭店》在美术上极为考究,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整体的色彩相对浓郁,酒店的墙体颜色为淡淡的粉色,整体的画面色调也是电影中比较少见的粉色。为了突出酒店的豪华,地毯的颜色使用了夸张的大红色,非常醒目,人物的服装颜色是紫色,通过采用相似的颜色自然柔和地与场景区分开来。
结合颜色分布轮(图2-37),我们来分析《布达佩斯大饭店》:如图2-36(1),人物服装颜色为紫色,场景的颜色为紫红色,色轮中紫色到红色的过渡色就是紫红色,两种相近的颜色融合成为一种色调,能很好地将人物和场景区分开来。

图2-37 颜色分布轮(另见彩图2)
张艺谋的电影《影》,对于服装与场景的颜色控制达到一种近似黑白片的效果,服装颜色都是黑白灰,场景、道具也是黑白灰,总体就是黑白的色调。室外的场景如图2-38(3)和(4)的竹林场景,竹子是墨绿色,颜色很淡但不是没有颜色,包括演员们的服装为灰色、土色、黑色,近似黑白片。

图2-38 电影《影》剧照(另见彩图3)
服装与布景结合即为场景氛围,场景氛围会影响后期调色。如果角色的服装无法与场景产生呼应,先要搞清楚人物在这场戏中是否是主体,如果是主体,就用不同的颜色将人物和场景分离。在做这项工作之前,要与美术部门、导演沟通,因为服装还涉及接戏的问题,所以貌似简单的服装工作,其实相当烦琐。
图2-39是电影《悲伤逆流成河》的片段,图2-39(1)的女主人公身穿一件蓝黑色格纹外套,剧情是女主人公被同学奚落,整场戏的气氛也是偏压抑,所以蓝黑色外套与气氛匹配,场景的布景是外景,只能依靠后期调色往冷色处理,这个场景服装运用得非常不错。
图2-39(2)中,围观的同学穿得花花绿绿,破坏了冷色的压抑气氛,如果围观同学的服装是清一色深蓝色的校服,保持整体气氛的渲染,会让画面更加舒服。
我们来分析图2-39(3)和(4),同样是女主人公被同学奚落的情节,女主人公穿的是一件日常服装,群演都穿了校服,主演与群众演员有服装上的差别,但主演的服装不能在一群深蓝色校服的群众中脱颖而出,导致主体不够突显。画面的色调还是冷调,墙体柱子的颜色都是青绿色,如果给女主人公换一件冷色系的服装,女主人公就和整个人群、整个场景区分开了。

图2-39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剧照(另见彩图4)
很多初创者在拍摄影片时,常常困惑学生的校服不是深蓝就是浅绿,该如何和场景搭配呢?一是通过改变场景的布景;二是通过改变场景的布光;三是通过改变场景的布景及布光。
电影是团队作业,所有部门都在为一个电影剧本工作,根据导演和艺术指导设定的影片色调及风格,服装、布景、布光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要求。
三、角色的造型
要点小结
电影美术与服装的关系应注意:
1.服装的颜色是否符合场景的色调?
2.主体是人物还是环境,如果是人物,那么服装颜色该如何突出?
3.人物与环境如何通过颜色进行区分?
4.服装与场景气氛是不是一种风格?
5.服装是否符合场景情绪?
在生活中,每个人的造型都与家庭、职业息息相关,根据一个人的装束,我们可以判断其生活圈子和工作环境,因此,电影的人物造型会参考剧本角色的职业、家庭、社会地位进行设计。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参考影视剧或者网络资料,生活化、类型化强的角色造型可以参考相关影视剧,时尚感强的可以参考一些模特的造型,但不同的剧作因角色不同,演员形象也不同,在设计造型时尽可能地保留演员自身的特点。
图2-40是凯特·布兰切特在电影《宣言》里的12种造型,每个造型的风格差别都非常大,第一个是乞丐的造型,第二个是模特或者艺术家的造型,第三个是秘书的造型,第四个是工人的造型……通过给演员塑造不同的造型,演员的气质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所以,造型会辅助演员表演,也会增加演员在表演时的说服力。
我们通过《宣言》中凯特的造型,可以看到造型的可塑性,任何演员都具备可塑性。演员的发型、妆容,还有服装样式都是造型的主要组成元素。

图2-40 电影《宣言》剧照
读完剧本后,造型应从以下方面入手:角色是什么职业?角色是什么性格?角色的社会地位如何?角色处于什么年代?根据这几个方面,我们来分析电影《独家新闻》。

图2-41 电影《独家新闻》剧照
图2-41是凯特主演的电影《独家新闻》,她在片中饰演的北爱尔兰女记者维罗妮卡·盖琳是一个风云人物,被称为当代英雄。维罗妮卡·盖琳是著名报纸《星期日独立报》的王牌记者,在母亲的支持下,她充满勇气和决心。为了揪出毒品交易的幕后黑手,她打入犯罪组织内部,从中挖掘真相。这些轰动性的报道,为她迎来了民族英雄般的赞誉,但同时也威胁到毒品巨头们的利益,在这些人眼中,维罗妮卡·盖琳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警察,但她并没有被威胁与恐吓吓倒,最终倒在了恐怖分子的枪下。她的死令全国震惊,并促使政府修改了多项法案。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是一名女记者,造型师为她设定了干练的短发来衬托其性格,装束以职业装为主,颜色为单色系。
在给角色造型时,可以参考现实的人物形象,要注意的是同种职业但不同年龄段的人物造型也是不同的,在衣服、发型上都会有很大的区别。
这部影片有比较强的社会符号,在造型时容易抓到重点,但很多剧本中没有这样的强符号,我们该如何造型?例如一部古装剧,讲述了员外家的女儿爱上了一个穷小子,两人历经坎坷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女主人公没有职业,性格温柔,是标准的贤妻良母,社会地位是员外家的闺女,这样的角色没有可以挖掘的点,那么首先在发型上要符合员外家小姐的社会地位,古代穷人家闺女的发型以节俭实用为主,她们要帮着家里干活,经常低头弯腰头发容易散掉,所以不能太花哨。员外家的小姐每天琴棋书画,要以美观为主,可以把头发盘成各种样式,插许多发簪,妆容上也应以美观为主,腮红、唇红都是必不可少的,发型的盘花与样式要根据演员的脸型进行调整,通过发型修饰演员脸型的一些不足。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如图2-42)与电影《左耳》(如图2-43)的人物造型非常接近,《左耳》的故事背景是在一个小城镇。《谁的青春不迷茫》的故事背景是当代都市,造型上都追求美感,每个演员的造型都尽可能漂亮好看。图2-42(1)班主任的发型一丝不苟;而《左耳》的故事发生在小城镇,造型上根据城市环境做了细微的处理。两部影片都是青春题材,《谁的青春不迷茫》在造型上有很多《左耳》的影子,但前者比后者在影片美感上做得更加出色。

图2-42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剧照

图2-43 电影《左耳》剧照
我们先来分析《左耳》。
美术:小城镇生活环境,有大量的场景是基于实景再加工,并保留了小城镇的年代感。
灯光:因场景的一些特殊性,为了保证光源的自然,灯光通透性欠佳。
造型:唯美,小清新风格。
再来分析《谁的青春不迷茫》。
美术:当代城市环境,大部分场景的设计都十分考究,注重颜色的搭配,场景中没有人为破坏痕迹,为了保证生活的气息,对墙面颜色的细节进行了做旧处理。
灯光:注重美观的布光,注重人物轮廓光、场景的光区区分。
造型:唯美,小清新风格。
造型的美感受美术和灯光影响,所以前期需要构思好影片最后呈现出来的风格是什么。很多初创者会被影片的风格、美术、灯光、摄影、造型弄花了眼,从而导致影片呈现杂乱无章的视觉效果。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影片风格、美术、灯光、摄影、造型都是为影片的故事服务的。比如一部写实的犯罪类影片,造型若追求美感,会影响影片的叙事,让观众出戏;一部轻喜剧的爱情片,造型上往阴郁压抑设计,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
化妆师在给演员造型时,先问下面几个问题:
1.角色是什么职业?
2.角色是什么性格?
3.角色有怎样的社会地位?
4.角色处于什么年代?
5.造型与影片风格的关系?
四、化妆师的劳务
按照电视剧服化组的一般标准,服化组8个人左右,劳务费一个月6~8万元。年代戏服化组人数要大幅度增加,费用也会随之上升,20个人的服化组,一个月的费用为16~20万,如果聘请行业中有名的造型指导老师,那费用就会更高。
服化组也有包服装的情况,即戏里所有的衣服不需要再花钱,戏用服装、演员的服装均含在内。但不建议采用这种合作模式,因为进组之后服化组会尽可能地节省服装的开支,一些戏用服装也不会备多套,现场拍摄导演需要服化组配合时,服化组就会说预算有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最好剧组自己采购服装。
电影的拍摄时间一般是22天,服化组一天的劳务费大概是2,000~4,000元,8~10个人。一位化妆师一天的劳务费为300~400元,服化组的劳务根据造型要求和人数关系而变化,人数越少、周期越短,费用会越高,反之越便宜。
服化组人数的确定流程如下:先根据剧本情节确定主要演员的数量,现代戏女妆大概是一个小时(包括发型),男妆是半个小时(包括发型);然后根据以下公式来计算:每天主要演员人数×每个演员化妆时间(有些复杂的造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整体化妆时间(如7点钟交妆,6点开始化妆,那就是1小时的整体化妆时间)=化妆间的工作人员。
比如每天有4个主要演员,每个演员化妆时间为1个小时,整体化妆时间为2个小时,按照公式,化妆间的工作人员就是2人。剧组在拍摄现场要有服化组的工作人员及时给演员补妆,而且每个演员到现场拍摄的时间不一样,如果演员统一到现场化妆,拍摄现场需要留有化妆间并安排其他的服化组工作人员为演员化妆。

图2-44 电影《青春逗》字幕表中服化组名单

图2-45 电影《左耳》字幕表中服化组名单

图2-46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字幕表中服化组名单
根据这些幕后人员名单,我们可以看到,《青春逗》的服化组人员最少(如图2-44),因为这是大学生青春题材,不需要统一服装,大部分群众演员的服装是不需要换的。而《左耳》《谁的青春不迷茫》只要是校园场景的戏,群众演员都需要换上统一的服装。《青春逗》中梳化组里只有化妆师,说明这个组里的化妆师也同时负责头发造型。《左耳》和《谁的青春不迷茫》中梳化是分开的(如图2-45、图2-46),而且《谁的青春不迷茫》梳化组里还有发型指导,越大的剧组,分工就会越细,随之劳务费就会越高。但并不是劳务费越高造型设计就做得越好,《青春逗》的造型设计比《左耳》就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