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贰/随任
黄尊素成进士,时在万历四十四年1616,第二年得授宁国府推官,于是携眷赴任。此后九年,麟儿都跟着父亲随任而往,度过一段官宦人家子弟生涯。
这正是他从童年到少年的阶段。此时他的生活,无忧无虑,多少显得平淡,所以《年谱》记载极简,似乎没有特别值得一叙者。
稍有兴味的,或许在于他的资赋和求学。古时才子硕儒,往往幼年即显异禀,麟儿却完全不曾留下类似美谈,好像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天启二年1622,父亲把他从宁国单独送回老家,去郡城绍兴“应童子试”。那是获取生员资格的考试。当时念书由私塾开蒙,念到一定程度,参加官学考试,县、府、院共考三道,全都合格通过,就取得官学入学资格,成为生员亦即俗称的秀才。勿要小看童子试,那是通往仕途的第一扇门,也殊为不易,考了一辈子到七八十岁仍通不过的,大有人在。麟儿一次成功,次年“补仁和博士弟子员”[1]。博士弟子员是生员别称,仁和是当时浙江一个县。换言之,麟儿就此成为仁和县县学的学生,那年他十四岁。
不过此事或许有些名堂在内,主要看那个“补”字,作何解释。
明代从太学国子监到地方上的府、州、县学,名额都是一定的。洪武年间,“生员之数,府学四十人,州、县以次减十”[2],以后历朝具体人数有所增减变化,而有定额这一条不变。原因是,凡入官学,朝廷就要每月按人头支出,“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3],换言之,每个学生将由国家所养,故必然有额度限制。既有定额,不言而喻是缺一个补一个。补缺机会,无非是有人升了太学、考取举人或因过黜免。每次招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4]。廪膳生指“初设食廪者”,增广生则近乎后代的扩招生、走读生。
麟儿“补仁和博士弟子员”,自然可以是这种正常的“补”,但并不排除另一可能。《思旧录》邓锡蕃条记:
邓锡蕃,字云中,金坛人,嵊县知县。余弟司舆补弟子员,为公所荐。[5]
“司舆”是四弟黄宗辕的表字。又,冯元飚条也记:
塘栖卓大丙年十六七,其妇翁引之见余,余言于公,即为致书杭司理宋璜,大丙即补博士弟子员。[6]
显然,“补”还可以通过请托亦即“走后门”达到。这种事,黄宗羲亲自运作过两回。一次为四弟宗辕宗辕四岁时父亲已被害,宗羲长兄如父,补弟子员一事必出彼手,另一次是为一个叫卓大丙的熟人家子弟。以此佐证,我们设想黄尊素当日为了麟儿亦曾如此,大抵并不离谱。
我们作此猜想,主要依据是少年时黄宗羲不算刻苦用功的孩子。按他的表现,应试会有相当难度,更不必说还一考即中。他自己回忆说:
宗羲此时年十四,课程既毕,窃买演义,如《三国》《残唐》之类数十册,藏之帐中,俟父母熟睡,则发火而观之。[7]
他的兴趣,不在正经功课上。所热切去读的东西,如今虽是堂而皇之的“文学经典”,以当时来论,则并不高于琼瑶古龙之类在今下的地位,耽于其间,不能不意味着疏怠学业。
麟儿保守着自己的小秘密,以为瞒得甚好,实则和每个背地里捣蛋的孩子一样,自以为得计而已。“一日出学堂,忠端公见其书,以语太夫人,太夫人曰:‘曷不禁之?’忠端公曰:‘禁之则伤其迈往之气,姑以是诱其聪明可也。’自此太夫人必窃视宗羲所乙之处,每夜数十叶,终不告羲为忠端公所知也。”[8]古时读书,爱在书上画“乙”字作为标记,类乎今人打钩画杠之类。麟儿不知,他每夜标注过的几十页,悉为母亲姚氏所掌握。
黄尊素纵容麟儿读闲杂书,说明他不是功利心很重的父亲,无意将儿子精神空间挤压到唯以举业为念的扁平态,以致伤了“迈往之气”。这是对的,于黄宗羲的精神格局发生了良好影响。然而话分两头,从应试角度我们得说,未来第一等的学问家黄宗羲并非优等生,拙于考试在他可谓始终的短板,一生最高“功名”止于“博士弟子员”。从日后崇祯间的屡次乡试不中,我们自有理由认为,连当初那个生员出身,多半也未必是靠“真本事”挣来的。
天启二年,黄尊素在考评中升官,得授御史,位子一时无缺,乃先回乡待命。第二年任命下来,去都察院做山东道监察御史。这样,麟儿又随着父母北上,来到遥远的北京。
北京是大码头,麟儿很开眼界,见识了各种场面和人物。晚年他曾有一笔述及:“余十四岁时,随先公至李皇亲园看牡丹,公指朱大典方较射园中,得一见之。”[9]印象新鲜如昨。而更开心的,还是杂书易得。先前,不论故乡或是宁国,不会有北京那么发达的市肆供他游逛。“窃买演义”之“窃”字,暗含了违禁少年所特有的快乐喜悦,那感觉,想来也为现在偷泡网吧的孩子所共有。
可这无忧无虑的光阴,没有维持多久。麟儿并不知道,当自己享受“少年不知愁滋味”时光的同时,父亲却正卷入一场严酷斗争。
[1] 黄炳垕《黄宗羲年谱》,中华书局,1993,第11页。
[2] 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九志第四十五选举一,中华书局,1974,第1686页。
[3] 同上。
[4] 同上,第1687页。
[5] 黄宗羲《思旧录》,邓锡蕃,《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374页。
[6] 同上,冯元飚,第382页。
[7] 黄宗羲《家母求文节略》,《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24页。
[8] 同上。
[9] 黄宗羲《思旧录》,《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第3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