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黄宗羲系年简表

附录一 黄宗羲系年简表

说明:表内年号依违,考虑到传主的政治立场,不宜采取通行的历代纪元划分。黄宗羲始奉清朝年号,约在康熙十九年。为了既尊重传主,又便于溯沿,本表试予折中处理:以一六五三年鲁王在金门自去监国之号为界,之前一律奉明朝年号,之后改书清朝年号。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 一岁

八月八日戌时,生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通德乡黄竹浦。父讳尊素,母姚氏。以姚氏有麟瑞之梦,乳名麟。

万历四十一年(1613) 四岁

八月、十一月,曾祖母章氏、曾祖父黄大绶相继去世。

万历四十三年(1615) 六岁

秋闱,黄尊素举于乡。

万历四十四年(1616) 七岁

春榜,黄尊素成进士。七月三日,仲弟宗炎生。

万历四十五年(1617) 八岁

黄尊素授南直隶宁国府推官,随父任。

万历四十六年(1618) 九岁

三弟宗会生。

天启二年(1622) 十三岁

自宁国回乡,在绍兴应童子试。七月十六日,四弟宗辕生。年底,黄尊素考授御史,悬缺,归余姚候职。

天启三年(1623) 十四岁

补仁和博士弟子员。秋,随父至京。冬,黄尊素授山东道监察御史。

天启五年(1625) 十六岁

三月,黄尊素疏劾魏忠贤、客氏,削籍归。季弟宗彝生。十二月,娶同邑叶氏为妻。叶氏长黄宗羲一岁,系南宋诗人叶梦得之后,其父叶宪祖曾任广西按察使。

天启六年(1626) 十七岁

三月,黄尊素被逮。送父至绍兴,见到刘宗周,拜为师。闰六月初一,黄尊素惨死狱中。

崇祯元年(1628) 十九岁

入京颂冤。二月或正月从余姚动身,在杭州稍停留,访陈继儒,陈为之改定疏稿。三月,抵京,呈疏。五月,会审许显纯、崔应元,袖锥刺显纯。六月,会审李实等三人,上演同样一幕。狱毕,同难东林后人设祭诏狱中门,共署《同难录》,叙爵里年谱,相传为兄弟。秋,奉父柩南归。

崇祯二年(1629) 二十岁

刘宗周在绍兴蕺山讲学,侍其讲席。六月十八日,长子百药生。十一月二十五日,黄尊素安葬于隐鹤桥。

崇祯三年(1630) 二十一岁

奉祖母卢氏至南京探望任应天府经历的叔父黄等素,从韩上桂、林古度等学诗。经周镳介绍,加入复社,出席复社“南中大会”。尤与沈眉生相友,在其劝导下,习举业、参加乡试。榜发未中,与复社名流张溥、杨廷枢、陈子龙、吴伟业等舟游秦淮。旋南回,遇文震孟于京口,同舟至苏州,文阅其试卷,勉之曰“异日当以大著作名世”。

崇祯四年(1631) 二十二岁

发愤读史,自本朝《实录》而二十一史,每日一本,两年而毕。

崇祯五年(1 6 3 2)二十三岁

与宁波陆文虎、万履安订交。

崇祯六年(1633) 二十四岁

成立孤山读书社。

崇祯七年(1634) 二十五岁

继续读书孤山,对研究音乐有兴趣。至太仓拜访张溥、张采。随刘宗周去嘉善参加魏大中葬礼。返绍兴,在木莲庵见周云渊所著百科书《神道大编》数十册,憾不能尽抄之。

崇祯八年(1635) 二十六岁

祖母卢氏卒。

崇祯九年(1636) 二十七岁

二月,去苏州拜访文震孟,为父求墓志铭。途经常熟,访钱谦益。秋,在杭州偕黄宗炎、黄宗会同应乡试,再次落榜。十二月,黄尊素迁葬化安山。

崇祯十一年(1638) 二十九岁

暮春,赴皖地访沈眉生,不遇,欲转往安庆,眉生之弟沈寿国知之,邀入城,宿徐律时家,与梅朗中、麻三衡等盘桓十日。继至池州,会读书社友刘城。旋往南京,时阮大铖招摇白下,复社诸人议挫之。七月,周镳、顾杲、陈贞慧、吴应箕等倡集名士,出《留都防乱公揭》,具名其上。八月十五观涛日,与东林同难兄弟出席桃叶渡大会。年内,注《西台恸哭记》《冬青引》。

崇祯十二年(1639) 三十岁

赴南京,第三次参加乡试,不中。复社才俊啸聚南中,举国门广业社,与梅朗中、顾杲、陈贞慧、冒辟疆、侯朝宗、方以智等,无日不相征逐。

崇祯十三年(1640) 三十一岁

充点解南粮之役,奔走求告,因倪元璐、祁彪佳之助,其事得集。仲子正谊生。

崇祯十四年(1641) 三十二岁

又至南京,在黄居中家阅“千顷堂”藏书殆尽。此时似独钟地理学,阅朝天宫《道藏》,凡涉山水者悉手抄之。冬,岳父叶宪祖病故,葬之。

崇祯十五年(1642) 三十三岁

官府为黄尊素在余姚建祠。与陆文虎一道去北京备考,读书万驸马北湖园中。榜后,大学士周延儒拟荐其为中书舍人,辞之。十一月返乡,约诸弟探踏四明山,归来写成《四明山志》。

崇祯十六年(1643) 三十四岁

到杭州,会沈士柱。三子百学后改名百家生。

崇祯十七年(1644) 三十五岁

四月,闻北京之变,从刘宗周到杭州,与章正宸、朱大典、熊汝霖等议招募义师事。不久,福王监国诏书发表,即至南京。

弘光元年(1645,清顺治二年) 三十六岁

马士英、阮大铖当政,构陷东林、复社,以《留都防乱公揭》事欲与顾杲并逮,得人暗助,脱厄,归浙东。六月,清师下绍兴,刘宗周避居城外,绝食。徒步往返四百里探师,归后奉母避乱。闰六月,熊汝霖、孙嘉绩等浙东起义,迎奉鲁王监国。闻讯与宗炎、宗会纠黄竹浦子弟数百人举事,呼“世忠营”。十一月,进《监国鲁元年大统历》。

鲁监国元年(1646,清顺治三年) 三十七岁

二月,监国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寻改监察御史,仍兼主事。五月,领兵三千意欲西进。六月,兵溃钱塘江,以余卒数百逃入四明山。旋微服潜出,访监国消息。未果而归,山寨已破,乃奉母入化安山,以避追捕。

鲁监国二年(1647,清顺治四年) 三十八岁

匿身深山,研究历法,注《授时历》。

鲁监国三年(1648,清顺治五年) 三十九岁

出山回黄竹浦居住。四弟宗辕卒,年仅二十七。

鲁监国四年(1649,清顺治六年) 四十岁

打听到监国下落,遂赴行朝,晋左佥都御史,再晋左副都御史。六月,张名振攻占健跳,迎监国至此。不久,清廷核查不顺命者,令有司录家口以闻。因陈情监国,获准还家。十月,监国由健跳至舟山,召为副使,偕冯京第、阮美乞师日本,抵于长崎,不得请而返。

鲁监国五年(1650,清顺治七年) 四十一岁

弟宗炎因抗清被捕,待死牢中,与万泰、高旦中等设计救出。三月,为地下反清活动到常熟访钱谦益,同时饱览绛云楼藏书。

鲁监国六年(1651,清顺治八年) 四十二岁

充当反清据点,与行朝秘密来往。八月十六日,清兵攻舟山,九月二日下之。除张名振保护监国逃脱,整个行朝皆墨。自张肯堂、吴钟峦以下,全部就义。四子阿寿出生。《海外恸哭记》或作于是年,其序云:“因次一时流离愁苦之事,为《海外恸哭记》,以待上指鲁王之收京返国,即创业起居注之因也。舟山以后,所未详,行朝之臣必有同志者。”显示写作时鲁王犹未去监国之号。

鲁监国八年(1653,清顺治十年) 四十四岁

三月,鲁王在金门自去监国号。九月,作《留书》,是为《明夷待访录》前身。又,《怪说》一文亦极可能作于是年抑或稍早,该文与《留书》自序,都出现了“梨洲老人”自称。“梨洲”之号启用,应在此时。

清顺治十一年(1654) 四十五岁

仍与抵抗组织来往,并因张名振密使被执再招名捕。

顺治十二年(1655) 四十六岁

最钟爱的小儿子阿寿夭折,年方五岁。

顺治十三年(1656) 四十七岁

三月,与三个弟弟一道在山中遭土匪绑架,经救脱身。四月,二儿媳孙氏卒。五月,一孙死于天花。同时,故居坍塌,并遭粮绝。秋,返于故居,而反清义士沈尔绪祸作又受牵连,亡命。黄宗炎第二次被捕,为故人救出。

顺治十五年(1658) 四十九岁

失音讯多年,得沈眉生消息,作诗寄之。十月,着手写《弘光实录钞》。

顺治十六年(1659) 五十岁

郑成功反攻长江,清兵围剿,入化安山避战乱。山中闻郑兵败,痛郁满怀、百感交集,为之连赋六诗,题《山居杂咏诗》,“横身苦楚,淋漓满纸”,于反清之事终于绝望。获悉沈士柱南京遇害,作《哭沈昆铜》:“传生传死经二载,果然烈火燎黄琮。”

顺治十七年(1660) 五十一岁

居龙虎山堂。八月,往游庐山,沿途访故人,遇到阎尔梅等,寄柬方以智。十月,由庐山至南京。十一月返浙,在杭州由黄宗炎介绍,与吕留良会面于孤山。十二月,次子正谊与续弦虞氏所出女孙阿迎生。是年成稿《匡庐行脚诗》《匡庐游录》。

顺治十八年(1661) 五十二岁

仍居龙虎山堂,研究易学。元旦,万斯祯、斯同兄弟携侄万言,自甬上来访,以践乃父拜师遗命。年底,为避盗贼出龙虎山,回故居。

康熙元年(1662) 五十三岁

二月和五月,龙虎山堂与黄竹浦故居相继失火,四处迁徙,将是年所作诗名之《露车集》,言此不安居状。着手著《明夷待访录》。

康熙二年(1663) 五十四岁

四月,赴语溪执教吕氏梅花阁。五月,三弟宗会病重,驰归。八月,宗会卒。《明夷待访录》脱稿。

康熙三年(1664) 五十五岁

二月,之语溪教席。四月,钱谦益病,与吕留良、吴孟举等同往常熟探视,被反锁室内,代笔某官所求三篇文章。回程时,在苏州访周茂兰兄弟、徐枋等。六月,返里,万斯选来谒,选部分诗作编为《南雷诗历》,交万斯选抄写成书。十月初,再至语溪,两月而返。

康熙四年(1665) 五十六岁

春,甬上学子陈锡嘏、仇兆鳌等二十余人,由万斯大、斯同兄弟引领,前来受业。仍至语溪吕氏梅花阁执教。约于是年作《汰存录》。

康熙五年(1666) 五十七岁

春,仍馆语溪。中间去海昌访陈确,并一起去与朱朝瑛谈学。五月,回到语溪,闻祁氏旷园之书乱后迁化鹿寺,遂与吕留良等集资往购,致生龃龉,吕黄决裂。郡中天花流行,十二月初七日,女孙阿迎于七岁生日当晚,忽然发病,二十日而殇。

康熙六年(1667) 五十八岁

不再去语溪。九月,与姜希辙、张应鳌在绍兴恢复证人书院讲会。

康熙七年(1668) 五十九岁

开始选《明文案》。继续在绍兴主持证人书院。三月,到宁波,与门下弟子大会于广济桥、延庆寺,亦以“证人”名之。

康熙八年(1669) 六十岁

春,至绍兴,寓证人书院。与同门恽日初论刘子之学。五弟宗彝卒。《孟子师说》或作于是年。

康熙九年(1670) 六十一岁

得沈眉生亲笔信,彼此不通音问二十年矣。是岁,高旦中卒,葬宁波乌石山。为之撰墓志铭,并亲赴葬礼。因对墓志铭的内容与写法不满,吕留良发难,双方相持不下,矛盾公开化。

康熙十四年(1675) 六十六岁

编定《明文案》二百十七卷。记载隆武、绍武、鲁王、永历几个明朝流亡政权历史的《行朝录》,约写于此时。

康熙十五年(1676) 六十七岁

二月,到海昌今海宁。邑令许三礼鉴于绍兴、宁波证人书院影响,邀来讲学,听众多为官员。徐秉义亲至,徐乾学虽未来但派彭孙遹代为捧场。留两月而归。顾炎武读到《明夷待访录》,寓书激赏,且以所著《日知录》,呈请评弹。六月,夫人叶氏卒。获沈眉生死讯,赋《哭沈眉生徵君》。

康熙十六年(1677) 六十八岁

复至海昌讲学。弟子董允瑫受侍讲学士、玄烨近臣叶方蔼之托,捎来三百五十字长诗,称道其家世与学问,游说出仕;以诗答,表示推辞。

康熙十七年(1678) 六十九岁

诏征博学鸿儒,叶方蔼以其名奏闻,并移文吏部。门人陈锡嘏闻讯,代为力辞,乃止。致书陈锡嘏,对其所为表示首肯。继续到海昌讲学。

康熙十八年(1679) 七十岁

清开史馆,监修《明史》总裁徐元文、叶方蔼,征其门下万斯同、万言预其事,允之,且授史料若干,赋诗送行。《明儒学案》稿成。

康熙十九年(1680) 七十一岁

母姚氏卒,享年八十七。徐元文谓“公非可召使就试者”,有旨:“着该督抚以礼敦请。”仍以老病辞,但遣其子百家至署。继奉特旨:“凡黄宗羲有所论著及所见闻,有资《明史》者,着该地方官钞录来京,宣付史馆。”徐秉义亲至黄竹浦拜访。自订《南雷文案》。

康熙二十年(1681) 七十二岁

与理学名臣汤斌往还书信。汤读《明儒学案》,盛赞。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七十三岁

魏学濂之子来,为父求墓志铭,慨然允之,曰:“子一之大节,四十年尚然沉滞,则党人余论锢之也。”

康熙二十二年(1683) 七十四岁

弟子万斯大卒。至昆山,住徐乾学家,观传是楼藏书。吕留良卒。

康熙二十四年(1685) 七十六岁

再至昆山,在传是楼抄书,拟编《宋元集略》《宋元文案》。

康熙二十五年(1686) 七十七岁

浙省负责文教的官员王掞,“表章启、桢忠节,立‘六贤讲院’,而以先忠端公为首”,又修葺祠堂,恢复祭祀。二弟宗炎卒。

康熙二十六年(1687) 七十八岁

编刻《刘子全书》四十卷。

康熙二十七年(1688) 七十九岁

春,由徐秉义接至昆山,与徐乾学等谈学,留一月。自订《南雷文案》《吾悔集》《撰杖集》《蜀山集》,钩除其不必存者三分之一,曰《南雷文定》。写信给在北京的儿子百家,告以关于未来丧事的决定。筑生圹于父墓旁,内设石床。

康熙二十九年(1690) 八十一岁

二月,圣祖问“海内有博学洽闻、文章尔雅、可备顾问者?”徐乾学再以“浙江黄宗羲”对。七月,余姚大水,作《姚沉记》述其状。对绍兴郡守李铎、浙江布政使马如龙救灾得力,印象深刻,作《大方伯马如龙救灾颂》。黄尊素祠屋毁于洪水,地方官员、名流捐资,在余姚新城南门附近另择新址重建,较前更便于祭祀,作《迁祠记》铭记。

康熙三十年(1691) 八十二岁

门人靳治荆任新安令,请游黄山。以高龄而往。

康熙三十一年(1692) 八十三岁

七月起,病体缠身,暂停一切文字交往。后恢复写作,而名所作之文曰《病榻集》。

康熙三十二年(1693) 八十四岁

在《明文案》基础上扩编成《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冬,次子正谊卒。《思旧录》宜作于是年。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八十五岁

八月,得意门人万斯选卒,至恸,不俟其家人之请而铭之。同月末,长子百药卒。

康熙三十四年(1695) 八十六岁

立正式遗嘱《梨洲末年》,并作《葬制或问》及《示百家》二首。七月三日卯时辞世。众门生“共就先生像前决之,得‘文孝’二字”,为之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