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五『交游尺牍』选注

附录五『交游尺牍』选注 [1]

顾炎武

辛丑[2]之岁,一至武林[3],便思东渡娥江[4],谒先生之杖履,而逡巡未果。及至北方十有五载,流览山川,周行边塞,粗得古人之陈迹。而离群索居,几同伧父。年逾六十,迄无所成,如何如何!伏念炎武自中年以前,不过从诸文士之后,注虫鱼、吟风月而已。积以岁月,穷探古今,然后知后海先河,为山覆篑,而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原,生民根本之计,渐有所窥,恨未得就正有道。顷过蓟门,见贵门人陈、万二君[5],具念起居无恙,因出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然而《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圣人复起而不易吾言,可预信于今日也。炎武以管见为《日知录》一书,窃自幸其中所论,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惟《奉春》一策,必在关中[6],而秣陵[7]仅足偏方之业,非身历者不能知也。但鄙著恒自改窜,且有碍时,未刻。其已刻八卷及《钱粮论》二篇,乃数年前笔也,先附呈大教。倘辱收诸同志之末,赐以抨弹,不厌往复,以开末学之愚,以贻后人,以幸万世,曷任祷切!

沈寿民

知己之难久矣!梨洲先生之于弟,与弟之于梨洲先生,今世裁一见耳。家卬侄招晤濑[8]上,反复存注,恨不即披衣从之。世路羊肠,跼天蹐地,不敢逾咫尺,先生悉此情事哉?初意道驾西来,不腆[9]敬亭[10],愿撰杖履,自此陟黄岳[11],渡渐江[12],下严濑[13],买舟而东,拜吾母太夫人[14]堂下。日复一日,好音不续,此志渐颓。眼中之人老矣,而弟尤甚,奈之何哉!奈之何哉!道旨愧未亲承,然于诸时贤传诵,颇窥什一,古今生知惟尧、学知惟舜[15],大禹口口说艰说难,殆困知也。旨哉言乎!佩服佩服!

恽日初

河干握别,倏已五年,跂想无已。筇兄邮中得手教,知故人之思,彼此同也。弟今年七十又加二,精神志气,较五年前更大相悬,不复能读书,有所历进。而二三旧学兄弟又不能合并相劘切,崦嵫日月,尽弃之于无用,为可叹息,不知仁兄何以策之?先师《节要》[16],敝乡学者亟欲见其书,遂谋付梓,所乏纸价,不能广为流通,今却寄一部。卷首要刊同门姓氏[17],弟不知其详,吾兄幸为参酌其关系者数人寄示。老师之学,同门中惟吾兄能言之,或作序,或书后,惟尊意。吾兄所为《状》[18],欲采入附录中,并望惠教。《节要》中有可商榷处,更希一一昭示。

陈确

仁兄以硕德宏才,扩无类之教,唤醒群迷,吾道幸甚!弟病废十有五年,困苦万状,尚赊一死,不知何故,惟有冥心待尽而已。弟愚人也,何敢言学?唯是世儒习气,敢于诬孔、孟,必不敢信程、朱,时为之痛心。《性解》数篇呈教,据褊见所及如此,是非一听天下之公,弟何敢强辩!重蒙驳正,感极涕零,病极未能一一作答,唯有痛自刻责已耳。空玷山阴[19]之门,不能设诚制行,即一二知己,未能相喻,何况其他!为学原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即弟所答刘世兄[20]书,极为辞费,自以通家骨肉,直抒胸臆如此,已深悔其渎矣!

汤斌

戊申[21]承先生赐《证人会语》,又得读《蕺山遗书》,知吾道真传,实在先生。此心归依,寤寐以之。惜当时渡江匆匆,未得面晤,至今歉然。戊午[22]入都,于叶讱老[23]案头得读《待访录》,见先生经世实学。史局既开,四方藏书大至,独先生著述宏富,一代理学之传,如大禹导山导水,脉络分明,事功文章,经纬灿然,真懦林之巨海,吾党之斗杓也。承乏试事,拟撤棘后方一登龙门,遂夙昔之愿。乃蒙主一[24]年兄惠然远临。恭接台函,眷爱殷殷,若以为可与闻斯道者。斌何幸得此于先生哉!窃以学者要在力行,今之讲学者只是说闲话耳。诋毁先懦,争长竞短,原未见先懦真面目。学者不从日用伦常躬行实践,体验天命流行,何由上达天德?何由与千古圣贤默相契会?如此,即推奉先儒与诋毁先儒,皆无当也。蕺山先生曰:“天理何理?归之日用;日用何用?归之自然。”又曰:“心体本自圆满,忽有物以撄之,便觉有亏欠处。自欺之病,如寸隙当堤,江河可决。”此切至之言也。先生曰:“蕺山从严毅清苦中,发为光风霁月,学问缜密而平实。《人谱》一书,真有途辙可循,不患不至上达。”此善论蕺山者也。斌谓今日学者,当以蕺山为宗,既所以教末学之流弊,而得大中至正之道,无事他求也。承谕《蕺山学案序》,自顾疎陋,何能为役!然私淑之久,不敢固辞,此最有关系文字。目下匆匆起行,不敢率尔命笔。舟中无事,敬书请政。斌得附名简末,遂数十年景仰之私,为幸多矣。《忠端公集》,盥手拜读,如对道容。敬谢敬谢。临楮瞻依,言不尽意。

陈维崧

崧发未燥,即知忠端公,当代之日星河岳也。稍长读书,授章句,随家大人[25]后,获识海内贤豪诸先生。年十三,即执经楼山[26]夫子之门。盖梨洲先生之高风,得于父师所颂述者非一日矣。嗣后世故輈张,楼山师既慷慨赴义,先大人亦修所南[27]、皋羽[28]之节。茹恨黄垆[29],遗迹不彰,将就湮没,崧诚私心痛之!每欲乞当世能文章者作为传记,以附不朽。而数年以来,环顾父友,无一二人在者。岿然鲁灵光[30],独有黄先生耳!若又不刳肝沥血,哀恳大君子前,赐以志铭,钻之墓石,是崧遂忍死吾亲也,崧即腼焉若禽兽哉,何敢出此!当今不乏能文家以韩、欧自命,然贵而在上者,虽瑰辞钜制,举非先子之所乐闻;其穷而在下操著作之柄者,又或未知先人本末。惟吾先生知之最深。先生而肯惠以言,则先人固借大文以不朽矣。此固先人志也。崧不肖,不能守父遗教,遂婴世网,其为先生所屏弃也固宜。惟是祖父[31]以来,与尊门同其出处者五十年于兹矣。傥不以不孝孤而终弃之也,维崧幸甚!先君子亦幸甚!一缣将意,深愧亵,惟先生鉴其诚可也。

徐乾学

乾学束发受书时,习闻前朝文献,即知有忠端公,大节凛然,昆玉秋霜,照耀千古,私心恒向往之。又闻先生隐居不出,博极群书,深明理学,著述等身,皆有裨于世教,蔚然为东南大儒。乾学亟欲造请云亭,敬聆惇诲,而山川缅邈,兼为世网所牵,未能一展宿心,此中耿耿,常若有所失。顷接手书,情文肫挚,披读再三,如亲眉宇。乾学于文章一道,虽常苦心研究,而命意属词,终未能窥古作者之壶奥。先生过为奖许,殊不敢当。至以祠碑[32]见委,斯事体大,又难胜任。然数十年向慕之诚,得以片言附琬琰之末,绰有余荣,纵自分固陋,亦不敢辞也。承告忠端公二事,真阐幽之论。所称正气流通,鉴往察来,不假数术者,与古事适相类。然忠端公光明俊伟,直接邹、鲁[33]一派。其卒也,当为浩气流行于天地之间,岂胥[34]涛之愤激所能仿佛万一哉!诗以“属镂”[35]自喻,犹为谦也。意欲稍为发挥,不敢率尔下笔。俟心绪稍清,当积精构思,以应台命耳。

朱彝尊

康熙十九年,监修《明史》昆山徐公立斋[36],举梨洲黄先生入史馆编纂。先生辞不赴,以经义教授乡里,聚书万卷,从游弟子数百人。先生长予且二十年,余童穉时,即知先生名。方忠端公与六君子同时为魏忠贤所害。思陵[37]即阼,先生诣阙讼冤,手铁椎椎许显纯,又椎崔呈秀之胸,拔其须,归而焚之,告于忠端公墓。勇哉,先生之复父仇也!既而偕两弟读书谭艺,合名士襟契。转往兵戈俶扰之中,不忤俗以为高,不妄交以干祸,先生之明哲,又有不可及者。回思曩昔讼冤之日,除恶难于拔山。迨忠贤虽僇,而其党散处四方,洎乎南渡,若厝火之复灼,盖至十年以来,始消歇无复存者。而先生犹康强无恙。忠端公特祠,春秋腊,率子姓奉祀;目击其先公之大节,具书于国史。先生之心,足以自慰。余之出,有愧于先生。顾性好聚书,传钞不辍,则与先生有磁芥之合。明年归矣,将访先生之居而借书焉,冀先生之不我拒也。

许三礼

先生当世文献,渊源有本,仰止实甚!何幸道以时著,学自天开,其值九百六十年嘉会,圣主[38]幸鲁[39]表圣,虑天下学者但知孔圣垂教万世已耳,特经开发而后,乃今莫不共知此道上备元亨利贞[40]天德,中集皇帝王霸治统,下而生长收藏天下万世民物,前古后今,言理言心。说知说行,总未尝透彻如今日,岂偶然哉!遡自唐开元十二年甲子逢乾,素圣南面,计至今康熙二十三年甲子逢乾,师表万世[41],圣道昌明,恰符千岁日至,应其时而圣系彰,天为之也。不先不后,先生初度齐八十,海内庆道长者望属东南,不向先生而谁归之哉!


[1] 原见《南雷文定》,共收书信二十六通,兹选其九。

[2] 1661年。

[3] 杭州。

[4] 即曹娥江,浙江第三大河,以孝女曹娥投江故事得名,源于金华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入杭州湾。

[5] 即陈锡嘏、万斯同。

[6] 西安一带。

[7] 南京别称。

[8] 濑,溧水别名,在江苏。

[9] 谦词,意浅薄。

[10] 敬亭山,在宣州城北水阳江畔。

[11] 即黄山。

[12] 新安江。

[13] 即严陵濑,严光隐钓处,在桐庐县南。

[14] 指黄宗羲母姚氏。

[15] 古称尧生而知之,舜学而知之。

[16] 指《刘子节要》,由恽日初携其弟子编于康熙七年。

[17] 指刘宗周弟子名录。

[18] 即《子刘子行状》,黄宗羲作于康熙六年。

[19] 山阴,绍兴古名。刘宗周绍兴人,代指刘宗周。

[20] 当指刘宗周子刘汋。

[21] 1668年。

[22] 1678年。

[23] 即叶方蔼,号讱庵。

[24] 黄百家,表字主一。

[25] 即陈贞慧,复社名士,明末四公子之一。

[26] 吴应箕,号楼山,贵池人,复社名士,乙酉抗清被执不屈死。

[27] 郑所南,宋亡后以遗民终。

[28] 谢翱字皋羽,宋遗民。

[29] 黄垆,即坟墓。范成大《伊尹墓》:“三尺黄垆直棘边,此心终古享皇天。”

[30] 东汉王延寿名篇《鲁灵光殿赋》,借宫阙描写以怀汉室,句云:“遭汉中微,盗贼奔突,自西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见隳坏,而灵光岿然独存。”

[31] 陈维崧祖父陈于廷,官左都御史,东林党人,与黄尊素为同志。

[32] 黄尊素祠碑文。

[33] 孔子,鲁国人;孟子,邹国人。

[34] 胥门,古苏州城门,传伍子胥死后挖睛悬于此门,故名胥门。

[35] 古剑名,传伍子胥忠谋,吴王赐之属镂之剑,自刭而死。此处引为忠义之意。

[36] 徐元文,字立斋。

[37] 即崇祯皇帝。

[38] 指康熙皇帝。

[39] 曲阜。

[40] 乾卦卦辞,大德之谓。《程氏易传》卷一:“元亨利贞,谓之四德。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41] 康熙皇帝书“万世师表”四字,赐为匾额,悬于孔庙大成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