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坚论》简介
《于坚论》这本书是由霍俊明 著创作的,《于坚论》共有42章节
1
作者简介
霍俊明 ■ 诗人、批评家。著有诗集《有些事物替我们说话》《怀雪》,专著《尴尬的一代》《无能的右手》《悬崖上的陌生人》《远方有大事发生》《先锋诗歌与地方性知识》《...
2
主编说明
自从到大学工作以后,就不时会有出版社约我写文学史。很多文学教授,都把写一部好的文学史当作毕生志业。我至今没有写,以后是否会写,也难说。不久前就有一份高等教育出版...
3
目录
作者简介 主编说明 楔子 第一章 精神肖像:于坚是谁? 批评家、传记作者如何面对诗人 第二章 一份传记资料:出生的那一刻,童年经验 出生地、空间构造与精神哺乳期...
4
楔子
石家庄西郊鹿泉,燕赵龙凤陵园公墓。 陈超(1958~2014)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墓碑正面是青铜雕像的侧影),有于坚工整抄录的陈超生前的诗句—— 炉膛里泛潮的木...
5
第一章
...
6
精神肖像:于坚是谁?
于坚是谁?带着这个并非无关痛痒的问题,让我们看看“诗人形象”——诗人的众多侧面以及被人们容易忽略和盲视的那一部分! 这实际上回到了写作者(包括各种艺术家)的精神...
7
批评家、传记作者如何面对诗人
里尔克说作家天生就应该有三种敌意,对所处的时代、母语和自己。这三种古老的“敌意”最终成就的正是总体性诗人。同代人对当代诗人的批评和定位,很容易拔高,尤其是朋友间...
8
第二章
...
9
一份传记资料:出生的那一刻,童年经验
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似乎在冥冥之中与今后的命运走向有了极其隐秘的关联。 赫尔曼·黑塞对自己的出生时间(1877年7月2日星期一,黄昏。巨蟹座,水象星座)有这样的...
10
出生地、空间构造与精神哺乳期
故乡、出生地,这一特殊结构和空间也对应了一个人的童年经验和最初阶段的精神哺乳期,“这一切都渗入了我印象原生的第一个地区,那是靠近大别山脉的淮河平野上一个金色的三...
11
第三章
...
12
萨米兹达特:最初的时刻,第一行诗
于坚的父亲是四川资阳南津驿人,所以于坚的生活、记忆以及家族基因无形中与蜀地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父亲是四川人,见过大世面。他在沱江边的一所深宅中长大,后来...
13
尚义街六号的黄房子
无论是“文革”时期北京的“地下”诗群,还是八十年代火热的诗歌运动,都会有一群人(大体为一小撮志同道合的朋友)围绕着一个特殊的私人空间或公共空间形成一个诗歌场,并...
14
第四章
...
15
两个重要的年份:1983,1984
八十年代是大学生的校园诗歌时代。于坚的八十年代,无论是进入大学校园,参与创办校园刊物和民间刊物,还是第一次在《诗刊》《飞天》等官方刊物发表诗作,甚至参加1986...
16
1986年:多事之秋
1986年9月,于坚和韩东、翟永明、吉狄马加、车前子、宋琳、伊甸等人参加了诗刊社在山西太原、五台山和云冈举行的第六届青春诗会(李琦和秦岭因故未能参加此次诗会)。...
17
第五章
...
18
词语的拯救与“元诗”
于坚自觉的写作方式使得他的很多诗有时候不自觉地就滑向或指向了诗歌本体畛域——也即以诗论诗的“元诗”。 这是对一种更高标准诗歌的致敬,也是对汉语诗歌的校正。显然他...
19
“拒绝隐喻”:“朝向语言风暴的危险旅行”
学界对四十年代开始的“当代”主流诗歌在语言上存在的明显弊病已然达成了共识,但是普遍忽视了在文学史叙述和相关研究中被经典化且声誉日隆的“地下”诗歌、“今天诗歌”甚...
20
中心与外省:语言区隔与重置发声
诗人的旅途总会显得特别,而且诗人似乎热衷于在路上的状态,“在漫长的旅途中/我常常看见灯光”(于坚《在漫长的旅途中》),“以前我到过许多地方/遇见过许许多多的人”...
21
第六章
...
22
“日常生活”:诗与真、词与物
在诗人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个按钮,对二者进行隐秘的沟通。与此同时,在象征的层面,日常生活又犹如黑夜里的一匹黑马,它在寻找着属于它的独一无二的骑手——...
23
城郊、厂区:“罗家生”与日常“史诗”
无论是私人生活还是公共生活,都大抵是在一个个空间、地方展开的。这形成了一个时代特有的景观和“当代经验”的风景,“洲、城、国、社会:/选择永远不广,永远不自由。/...
24
第七章
...
25
站在餐桌旁的一代:谁造谁的反?谁革谁的命?
孤独的反叛,语言或历史在地下捣乱。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歌与世纪末》) “谁造谁的反?”“谁革谁的命?”这两句话冒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吓了一跳。 实际上这是一次...
26
“断裂”或影响的剖析:“卡夫卡和他的前辈们”
梦想之床 恐怖的花朵在高处挑起竞争[22] 博尔赫斯的《卡夫卡和他的前辈们》从影响的角度论证了卡夫卡的奇异性。而哈罗德·布鲁姆则在《影响的焦虑》《影响的剖析》中...
27
第八章
...
28
“0档案”:案例与效果史
长诗写作是必然受到特别关注的写作样本,这样说一点都不为过。 谈论于坚,必须谈到长诗。 写作长诗对于任何一个诗人而言都是一种近乎残酷的挑战,对语言、智性、精神体量...
29
“盘峰诗会”:难解的冲突或一场“误会”
历史有时是循环重复的结构,只是当事人自迷不清而已。 无论是“重新做一个读者”“重新做一个诗人”,还是“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似乎都暗含了对前此写作范式和批评语境的...
30
第九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