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2:于坚创作年表

附录2:于坚创作年表

1954年

8月8日立秋之日生于昆明。原籍四川资阳南津驿。

1959年 五岁

重病(肺炎),大量注射链霉素。听力受损。

1960年 六岁

秋天进入昆明中华小学读书。

1966年 十二岁

“文革”开始。刚入小学五年级,即停课辍学。秋天某日,跟随父亲在家秘密烧毁家中除毛泽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以及鲁迅等少数作家的书籍之外的所有藏书和杂志。文字在火焰里升腾时产生了神秘感。

1969年 十五岁

复课进入昆明第八中学读初中。教室在昆明郊区被取缔的古寺盘龙寺,课余常去一老僧家里。

1970年 十六岁

初中未毕业,即被国家分配到工厂工作。在昆明煤矿机械厂锻铆车间二组。工作范围包括电焊、钻床、铆枪、大锤、卷板机等。车间宏伟热烈,震耳欲聋,三班倒。(此工厂已经在2010年倒闭。)

1971年冬 十七岁

患病休养,去父亲的下放地陆良探望并养病,在父亲寄居的乡村破庙发现六十年代印给干部内部参考的古体诗词小册子,手不释卷,在返回昆明的一辆卡车的车厢里开始古体诗词的习作。开始广泛阅读地下流传的书籍。背诵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左传》《史记》等,学习诗词格律。

1972年 十八岁

沉迷于古体诗词的写作和书法。有手抄本古体诗集《野草集》。

1973年 十九岁

开始新诗的写作,在二三朋友中流传。在昆明附近花箐农场劳动。在家中发现五十年代批判胡风等诗人的油印材料,在注释里面读到鲁黎等的零星作品。读到惠特曼《草叶集》。

1974年 二十岁

大量写作新诗。阅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等西方作品,并将读过的书口头转述给同车间工人听。“文革”时期全部封闭的图书馆重新开放,工厂经常停电,每天带两个馒头去图书馆读书。

1975年 二十一岁

读到地下流传的匿名诗歌《相信未来》。继续阅读俄罗斯、法国、美国、英国、德国十九世纪作品。写诗。

1976年 二十二岁

与朋友在工厂办大字报专栏纪念“四五”运动。在大字报栏上发表长诗。参加批判“四人帮”的运动。

1977年 二十三岁

参加高考,获录取通知,因听力弱未通过体检,未被录取。

1978年 二十四岁

患病住院,在家休养。读书。写诗。

1979年 二十五岁

参加昆明民间地下刊物《地火》的活动。结识朱晓阳、杜宁等朋友。读到《今天》。在地下沙龙,首次在超过三个人的人群前朗诵自己的诗歌。手抄本的作品集在云南大学中文系部分学生和朋友之间私下传阅。

再次参加高考,被录取,不喜欢所录取专业(云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未去。与朱晓阳等四人离开昆明到贵阳、重庆,沿长江经三峡进入江汉平原,游历武汉、南京、苏州等地最后到达上海,第一次离开故乡。

1980年 二十六岁

第三次参加高考,通过。9月,进入云南大学中文系读书,参与学生文学社团《犁》的活动。以“大卫”笔名发表的诗歌《记忆》被文学月刊《滇池》选入12月号发表。这是首次在公开刊物发表的诗歌。

1981年 二十七岁

开始接触西方现代派作品。诗集手抄本流传到《边疆文学》一编辑手中,发表了其中一首《春天来了》。第一次乘火车去北京,看《德国表现主义画展》。

1982年 二十八岁

开始《作品某某号》的写作。

1983年 二十九岁

开始高原诗的写作。组诗《圭山组曲》在甘肃《飞天》文学月刊发表,获该刊“大学生诗歌奖”。诗《在烟囱下》《锻工房》在《诗刊》发表。

在云南大学创办“银杏”文学社,创办油印刊物《银杏》,任主编。与吴文光、李勃、费嘉、朱晓阳、陈卡等人创办油印的地下刊物《高原诗辑》,出版五辑。

1984年 三十岁

参与“大学生诗派”的活动,被《大学生诗报》称为大学生诗派之旗手。与后来被称为“第三代”的重要诗人建立联系。在《现代主义诗歌内部资料》上发表《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在兰州大学学生地下刊物《同代》上发表作品,结识韩东等诗人,并开始通信。

8月,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被国家分配到云南省文联,任《云南文艺评论》编辑。

1985年 三十一岁

春天,诗人丁当来到昆明为黄河机器厂驻昆工作,一见如故。谈论人生和诗歌,学习打台球、去滇池游泳。谈到诗歌中的“口气”即语感。开始与非非诗人杨黎等密切联系,《非非评论》挂名编委之一。继续在《飞天》杂志发表诗歌,被批评界称为“生活流”代表诗人之一。写作长诗《飞碟》,写作《尚义街六号》。酝酿了近一年的《他们》在冬天付印。

1986年 三十二岁

8月,前往成都,与杨黎、周伦佑等诗人见面,在杨黎家讨论语感。前往太原参加《诗刊》青春诗会,与韩东、翟永明、老木、西川等诗人见面。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与北岛、江河等诗人见面。

作品得到更多发表。被视为中国第三代诗歌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之一。在该年11月发表于《诗刊》头条的组诗《尚义街六号》对中国当代先锋诗歌的日常口语写作的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7年 三十三岁

被文联派去云南边境德宏州,在德宏州广播电视大学教应用文写作。创作《避雨之树》等一批作品。老木来访,对他谈到对隐喻的看法。

1988年 三十四岁

从办公室搬进一二十平方米的房间,第一次拥有自己单独的住房。秋天与小杏结婚。

1989年 三十五岁

第一本诗集《诗六十首》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写下《一个诗人的物品清单》的草稿,这是《0档案》的雏形。

1990年 三十六岁

写诗。读书。

1991年 三十七岁

去西藏旅行。从拉萨前往西安。写作《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

1992年 三十八岁

写作《事件·谈话》《事件·停电》等作品。《作品39号》等译成英语,收入美国诗集《The Red Azalea》。第二本诗集《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完成长诗《0档案》。秋天女儿出生。

1993年 三十九岁

在北京从事戏剧活动。在牟森的戏剧车间参与演出。写作诗剧,《关于“彼岸”的一次汉语词性讨论》,其后在北京电影学院演出。参加戏剧车间的《与艾滋有关》的演出。

1994年 四十岁

写作《拒绝隐喻》。由冯牧指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0档案》在《大家》杂志创刊号发表。被牟森改编成诗剧在比利时、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多次演出。

被陕西《文友》杂志评为中国十佳青年诗人。获庄重文文学奖。获《人民文学》四十年诗歌奖、《十月》杂志散文奖、广东《作品》散文奖、《西藏文学》诗歌奖、中国台湾《创世纪》四十年诗歌奖、《联合报》“十四届小说奖”之诗歌奖头名。

1995年 四十一岁

出席荷兰莱顿大学的中国现当代诗歌国际研讨会。参加法国秋天艺术节,诗剧《0档案》在巴黎上演。诗歌《坠落的声音》选入中国台湾出版的《新诗三百首·1917—1995》。组诗译成西班牙语在《Equiualences》发表。

1996年 四十二岁

与朱文、吕德安跟随牟森的戏剧车间访问哥本哈根,参加“欧洲文化首都”之欧洲剧院的活动,在国家博物馆举行《0档案》作为诗歌与戏剧之关系的讨论。在哥本哈根大学东亚系介绍中国当代诗歌。诗集《作为事件的诗歌》由麦约翰译成荷兰语在比利时出版。诗歌《对一只乌鸦的命名》等由西敏译成英语在香港《译丛》发表。诗歌一组由西敏译成英语在澳大利亚《南方杂志》发表。开始《飞行》《便条集》的写作。写作《某某记》的长篇散文。

1997年 四十三岁

应邀参加在荷兰鹿特丹举行的第28届国际诗歌节。麦约翰翻译成尼德兰语的诗歌《我的恋爱经历》选入比利时拉娜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最优美的诗三百首》。写作长诗《飞行》。《0档案》译成德语在德国《SIRENE》发表。写作《哀滇池》等。应德国莱特文学国际、魏玛-欧洲文化城和歌德学院之邀请,担任“从过去解放未来,未来解放过去?”国际论文比赛中文评委。获刘丽安诗歌奖。散文集《棕皮手记》由东方文化出版中心出版。

1998年 四十四岁

《0档案》作为广播剧在德国巴登——巴登电台播出。散文集《人间笔记》在北京出版。组诗《避雨的鸟》译成日语在日本《诗と思想》杂志发表。长诗《飞行》在《花城》杂志发表。

在广州参与《中国新诗年鉴》的创办工作。为这本年鉴写前言:《穿越汉语的诗歌之光》。卷入盘峰会议引发的民间立场与知识分子写作的争论。

在昆明获民间的王中文化奖。1998年,《诗刊》发表关于中国新诗最有印象的诗人的读者调查,名列自“五四”以来中国新诗最有影响的五十名诗人之一。

1999年 四十五岁

诗集《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在中国台湾出版。散文集《人间笔记》出版。出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总策划。

2000年 四十六岁

12月底《于坚的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老昆明·金马碧鸡》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飞行》在澳大利亚由西敏译成英语。

获《作家》杂志诗歌奖。

2001年 四十七岁

《棕皮手记·活页夹》由花城出版社出版。诗歌和摄影作品的合集《诗歌·便条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0档案》由柯雷再次译成英语在香港《译丛》发表。参加悉尼文学节,朗诵《飞行》。去澳大利亚中部的荒野地区旅行。组诗由傅杰和尚德兰译成法语在法国巴黎出版的《诗歌》杂志发表。发表《诗言体》。

2002年 四十八岁

重游西安。去青海。参加瑞典奈舍国际诗歌节。主持《大家》杂志诗歌栏目。组诗由葆拉翻译为意大利语在意大利的《Poesia》发表。开始纪录片《碧色车站》的拍摄。与谢有顺在昆明录音谈话,为即将出版的文学谈话丛书做准备。散文集《云南这边》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 四十九岁

重游长江,沿长江岸旅行一个月。写作长篇散文《癸未三峡记》。担任云之南人类学纪录片电影节首届评委。《0档案》由李金佳和Sebastian Veg译成法语在巴黎的《PO&SIE》发表。组诗由田原译成日语在日本《河南文艺》发表。《诗集与图像》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1月,完成纪录片《碧色车站》。

获民间刊物《诗参考》十年诗歌奖、获《南方都市报》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诗人奖。

2004年 五十岁

《于坚集》5卷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3月,在昆明参加瑞典奈舍—昆明国际诗歌节。4月,重返哥本哈根,出席丹麦奥胡斯大学举办的丹麦—中国诗歌节。5月,重返巴黎,在巴黎与法国《诗歌》杂志主编穆普瓦在法国人文科学基金会支持的“两仪文舍”进行对话。与法国《诗》杂志副主编穆沙在奥尔良讨论了《0档案》《飞行》和《碧色车站》。秋天,前往美国。参加波士顿西蒙斯学院举行的中国诗歌国际研讨会。访问明尼苏达大学、柯盖德大学。出席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宇文所安主持的“于坚诗歌朗诵会”和纪录片《碧色车站》放映会。访问纽约,在胡适创办的华美协进社做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演讲。在纽约格林威治的圣马可教堂朗诵诗歌。纪录片《碧色车站》入围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银狼奖”竞赛单元。10月16日前往阿姆斯特丹参加该电影节。

获北京《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启明星奖。散文《火炉上的湖泊》获《人民文学》散文奖。

2005年 五十一岁

沿湄公河采访。游历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为写作《众神之河》做准备。纪录片《碧色车站》在德国慕尼黑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展演。

2006年 五十二岁

《0档案》在意大利一诗刊发表。《暗盒笔记——图像与思:全球化时代背后的日常生活》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在昆明举办首次个人的小型摄影展。再次前往湄公河各国。前往西藏、青海,于10月抵达澜沧江海拔四千八百米的源头。在北京参加“中国日本诗人对话”活动。散文选集《火车记》由鹭江出版社出版。诗集《只有大海苍茫如幕》作为李小雨主编的“雍和诗歌典藏”诗歌丛书的六本之一由长征出版社出版。

2007年 五十三岁

参加东京国际诗歌节。于坚摄影展在西班牙举办。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与德国诗人对话。长诗《飞行》译为法语在法国《诗歌》杂志创刊六十年专号发表。前往东京,参加中坤文学工作室和日本思潮社共同发起的“日中诗歌双向交流活动”在日本关西大学东亚研究所演讲。开始《众神之河》的写作。开始纪录片《故乡》的拍摄。作为云南代表参加作协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获《滇池》杂志文学奖。诗集《只有大海苍茫如幕》获鲁迅文学奖。

2008年 五十四岁

写诗,《便条集》《湄公河印象》等。在大理举办个人摄影展。散文集《相遇了几分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诗选集《在漫长的旅途中》作为“帕米尔当代诗歌典藏”之一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写作长篇散文《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前往台湾,参加台北诗歌节、太平洋诗歌节。参加中坤集团主办的黄山诗会。

获《南方都市报》首届“生态致敬作家奖”。

2009年 五十五岁

写诗,《拉拉》等。完成小说《赤裸着晚餐》。与老虎等朋友在昆明创办高黎贡文学节。《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与朱晓阳合作的四小时纪录片《故乡》完成。

2010年 五十六岁

写诗,《沙漠与绿洲》等。法语版《0档案》由法国Gallimard出版社出版。英译诗集《便条集》由美国Zephyr Press出版社出版。前往美国佛蒙特写作中心写作三周。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新泽西学院朗诵诗歌。在巴黎小住。前往冰岛。参加中冰诗歌节。《故乡》在云之南纪录片节首映。德译本诗集《0档案》由德国Herlemann出版社出版。《于坚随笔》四卷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便条集》由民营书店麦田书店自费再版。前往中国西部,游历敦煌、嘉峪关等地。

《赤裸着晚餐》名列2010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小说排行榜第四名。散文《大地深处》获中国散文年会、《散文选刊》等颁发的2010年年度散文奖一等奖。《众神之河——从澜沧到湄公》获陕西省首届图书奖。德译本诗选集《0档案》获德国亚非拉文学作品推广协会主办的“感受世界”亚非拉优秀文学作品评选第一名。英译诗集《便条集》入围2011年度美国BTBA最佳图书翻译奖。

2011年 五十七岁

完成长诗《小镇》《沙滩》等作品。开始写《印度记》。前往印度、尼泊尔、不丹游历。参加香港国际诗歌节。在香港大学演讲《看见的诗》。参与影响力中国网的筹建,任诗歌版主编。前往德国,参加法兰克福书展。在柏林、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多特蒙德、法兰克福等地朗诵。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讲课并朗诵。参加香港国际诗歌之夜。在香港大学放映《故乡》并做《看见的诗》的演讲。在香港法文书店“括号”书店朗诵《飞行》。出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散文集《在遥远的莫斯卡》由凤凰出版集团出版。与章东磐、孙敏散文合集《三峡记》出版。

诗《壬午秋咏长江》获中国作家协会“长江颂”征文一等奖。

2012年 五十八岁

5月登泰山。10月,访问英国。参加切尔腾纳姆国际文学节和威尔士首届国际文学节。11月,参加台北世界华人文学高峰会议。

小说《赤裸着晚餐》入围郁达夫文学奖。《众神之河》获云南文学创作基金散文一等奖。

2013年 五十九岁

3月,正式调入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印度记》《彼何人斯:诗集2007—2011》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我述说你所见》诗选(标准诗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学讲诗。

获《中国作家》杂志郭沫若诗歌奖、《十月》杂志诗歌奖、《扬子江诗刊》首届诗学奖、《散文选刊》上半年散文排行榜第一名等。长诗《小镇》获得北京文艺网国际诗歌奖二等奖。

2014年 六十岁

《棕皮手记》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再版。7月,参加哥伦比亚第24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9月,访问法国。在巴黎诗歌之家朗诵并讨论于坚诗歌。参加南特子夜国际诗歌节。在奥尔良、蒙帕里埃、昂热、雷纳、巴黎断头台小剧场朗诵诗歌。

《印度记》获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非虚构散文奖。获《红岩》文学奖、《长江文艺》诗歌奖等。

2015年 六十一岁

5月,于坚作品三十六幅照片和三十六首诗展在昆明文达画廊展出。参加巴黎13届国际双年诗歌节、巴黎诗歌市场。《昆明记:我的故乡,我的城市》出版。杂文集《朋友是最后的故乡》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为世界文身》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9月,由傅杰、穆沙翻译,艾斯黛尔插图的法语版长诗《小镇》在巴黎墨音出版社出版。10月,参加墨西哥国际诗歌节,在墨西哥学院演讲。参加智利三个图书节,在智利国家图书馆演讲,在智利大学汉学系演讲。

获《十月》散文奖、《散文选刊》新经验散文奖、滇池文学奖、百花散文奖。《我诉说你所见》获中国诗歌学会“李白诗歌奖”提名奖。法语版诗集《被暗示的玫瑰》入围法国发现者诗歌奖。

2016年 六十二岁

3月,在昆明文达画廊举办三十六幅照片三十六首诗,于坚摄影展。4月,游扬州。10月,参加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11月,参加韩国金达镇国际文学节。12月,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大象·岩石·档案——于坚摄影展。完成《建水记》、诗集《巨蹼》。

《闪存》由黄山书社出版。长篇散文《朝苏记》《并非所有的沙都被风吹散》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暗盒笔记Ⅱ》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岩石 大象 档案:于坚作品集》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巴黎记》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

2017年 六十三岁

散文集《挪动》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完成长诗《沙滩》。完成戴萍的专访《于坚:用眼睛思想》。

获得2017年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

2018年 六十四岁

1月,散文摄影集《建水记》由中信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