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自我陶醉
当已经取得成功并感到心满意足时,我们会本能地选择继续沿原路行进。我们会墨守成规,按照过去的老法子利用资源。但当我们选择沿原路行进时,周围的世界却在不断变化:工作方法在变革,客户的品位在提升,竞争对手在不断扩张或萎缩,家人变老,技术日新月异。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十分稀缺的资源会迅速贬值。瑞典一家看起来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叫作Facit的公司就有这样的惨痛经历。这家公司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机器和办公家具制造商,年利润可观。它提供的产品种类繁多,但管理层将最大的赌注押在计算器这一产品上。
他们押对了。
Facit快速占据了市场,高层管理人员甚至否决了所有发展其他产品的提议。这家公司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提高计算器的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为了发掘更大的市场,该公司大量举债以增加产能。公司制作计算器的工艺堪称精湛,产品合格率近乎百分之百。
客户开心。管理层开心。员工也开心。
8年的时间里,公司的员工数量增长了70%,销售额翻了一番还多。鼎盛时期,Facit在5个国家共拥有20家工厂,雇员人数达到14000余人,销售处更是广泛分布在全世界15个国家。
随后,几乎毫无征兆,一场危机来临了。公司营业收入大幅缩水,原本稳定的管理层队伍开始有人离职,大批员工面临失业。尽管其产品的质量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但是没有谁再想买Facit计算器了。人们想要的是其他公司的计算器。
区区几年的光景,Facit便从一颗耀眼明星跌落至几乎破产的境地,这迫使管理层迅速决定廉价出清剩余资产给竞争对手。
原来,虽然Facit一直都在制造质量上乘的计算器,但其生产的计算器还是机械计算器。在20世纪60年代,像Facit这样生产机械计算器的公司可以很好地经营下去。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就让管理层盲目自信,以为自己走在了正轨上,以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但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一些企业开始大批量生产电子计算器。之前,Facit的管理层决定不去设立自己的电子计算器生产线,认为开发这条生产线是对其核心的机械计算器生产业务的一种干扰。然而,不管Facit机械计算器的性能多么优越,它还是无法和电子计算器相媲美。
成功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会进一步强化我们对最初让我们获得成功的因素的认同,我们会坚持做自己了解和擅长的事情。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如果东西还没坏,就不要去修。”确实,经济学和心理学领域的多项研究都表明,人会本能地选择维持现状,如规规矩矩地完成一项工作,让团队自行运行,发掘业已成功的市场等,这一做法在短期内的确可以奏效。而且,这种短期的有效,会让放弃变得更加困难。Facit的例子就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从Facit的不幸经历中可以看出,即使我们自鸣得意地站在原地不动,我们周围的世界也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我们拥有的原本十分宝贵的资源,如一种急需的技术、一个高效的团队、一个独特的产品或者质量上乘的机械计算器等,也有可能迅速变得一文不值。
如果面对周围世界的不断变化而无动于衷,我们就会无可避免地遭受外部力量的冲击。这是我写作本书的第三个出发点。我们的生意、工作、生活以及周围的世界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更加需要我们选择延展。接下来,我将说明延展是如何让我们在面对一系列不可预测的因素时,有能力做出调整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