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一下(走走神儿)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导就是要集中注意力,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总是在做白日梦,我们就很难完成学业,也很难有好的表现。但研究发现,我们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想跟自己手里的工作不相关的事情,这让我们感到很不快。最坏的时候,我们这种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甚至可能会引发车祸。
但注意力过于集中也不利于创新,适当地分散注意力反而有助于创新。举个极端的例子,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人在创新测试中的表现往往略胜一筹。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让自己的思绪漫无目的地游荡,常常能把别人忽略的存在相关性的事情联系起来。
心理学家曾组织过一项研究。他们让145名被试尽可能多地列出某个物体的不常见用途。一开始,每个人都需要从回形针、纸、牙签和螺丝刀这4件物品中挑选出2件,列出它们的不常见用途。通过这个测试,研究人员可以根据每个人找出的不常见用途的数量,对被试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在多大程度上能做到足智多谋地使用资源)进行衡量。随后,研究人员随机将所有被试分成四组。其中的三组有12分钟的时间完成一项任务。第一组被分配到的是比较耗费精力的任务,第二组被分配到的是比较不费精力的任务,第三组的任务就是休息。然后,被试需要填写一个有关其思绪活动的调查问卷。第四小组没有任何休息和任务,他们跳过了这个环节,直接进入下一步。
接下来,四组被试需要完成第二项考验其资源利用能力的任务。所有人都需要在两分钟的时间内,想出之前给出的4件物品尽可能多的新奇用法。这4件物品既包括参与者之前在基本练习中研究过的两件,也包括另外没有涉及的两件。
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在中间环节被分配到比较不费精力的任务的被试,其思绪活动比其他小组都更为活跃。他们被分配的任务比较简单,不需要耗费多大脑力,这使得他们有能力思考其他的事情。结果,这种“走神”不仅不会影响他们在所分配任务上的表现,还让他们受益良多。对于之前研究过的两件物品,这些思绪活动比较活跃的人在第二次测试中想出了比前一次测试多40%的新用途,比其他三组的表现好很多。正是所分配的不用动脑子的任务帮他们下意识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使他们在再次看到之前思考的物品时想到了更多的用途。[2]
管理学教授金伯利·埃尔斯巴赫、安德鲁·哈格丹曾提出过一个违反常理的建议:给工作过度的人分配更多不用动脑子的工作。乍一看,这似乎很荒谬。这些人已经劳累过度了,为何还要给他们更多不用动脑子的工作?让他们做一些更有趣的项目不是更好吗?20世纪70年代,组织心理学家们曾呼吁采取和上述建议完全相反的建议:设计更有挑战性的职位,创造更有意义的工作,如此才能使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满意,提高其工作效率。
虽然设计更有挑战性的工作的确可以带来上述好处,但与此同时,它也会带来过多的压力,导致员工精神耗竭。埃尔斯巴赫和哈格丹建议困难工作和不费脑力的工作轮换进行,这样可以让人稍做休息。因为不费脑力的工作可以让我们重新充满活力,帮助我们继续投入困难的工作,也能让我们的思绪自由发散,发现被忽略的资源之间新的联系。
首先,你可以时不时做一些让你觉得大材小用的工作,也就是做一些简单易做,但同样很重要的工作。我经常会把一天的研究和写作工作分成几个部分,中间间隔的30分钟时间就用来写写邮件。对我来说,研究和写作是相当耗费精力的一件事。我发现,我经常在回复毫不相关的邮件或做其他事情的时候迸发出一些新的想法。如果你是公司高管,你可以离开办公室,和客户相处一会儿。如果你是工程师,你可以花点儿时间做做常规的维修工作。你也可以找点儿时间做做文书工作,涂一会儿涂色书,打扫打扫办公室,做一顿简餐,玩一会儿单人纸牌,等等。
你还可以去散散步,这是我个人比较喜欢做的。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和坐着相比,人在散步时想出新奇且恰当的资源用途的概率要高出至少81%。研究人员认为,散步可以释放人的思绪,使之自由发散。
其次,准点上下班。在大多数专业人士眼中,上下班打卡是蓝领工人才必须做的事。而专业人士一天的工作不是依据时间,而是依据项目或活动来安排的。虽然不用打卡上下班看起来十分灵活便利,但实际上根据活动来安排时间往往更加不灵活,因为那样我们就会一个紧急任务接着另一个紧急任务地工作,而几乎没有喘口气的机会。而准点上下班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强制设定一个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这不仅可以让我们感觉更好,还能给大脑留出放飞思绪的时间。你可以每个月至少抽出一天的时间,给自己设定好具体的工作时间,哪怕在离开办公室之后忍不住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想拿着手机,也要努力遵守这个时间安排。然后,你可以试着让自己更进一步,读一读蒂莫西·费里斯的《每周工作4小时》,尝试用更少的时间完成同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