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是如何将想象变成现实的

期望是如何将想象变成现实的

“一战”结束之后,美国迎来了“咆哮的20年代”(Roaring Twenties),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繁荣发展的时代。美国人纷纷向城市地区迁移,每个人心中都洋溢着乐观情绪。经济机遇似乎无穷无尽,许多美国人为了追逐更多的财富,纷纷投身于炒股事业。有好几年,股价只涨不跌,这些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黄金时代迅速终结。1929年10月底,股票市场在两天之内蒸发了大约1/4的市值,一贯乐观的美国大众对金融机构丧失了信心。

正是在这一股市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布朗克斯区的一名商人去当地一家银行要求把部分股票变现。美国银行于1913年由纽约的一名制衣厂厂主、金融家创建,到1930年,其在纽约已经开设了62家分行,拥有现金储备约30亿美元(按当前美元价值计算)。这名商人要求美国银行的员工兑现自己的股票,但银行员工劝他不要兑现,理由是该银行的投资一直很稳妥。

这个人拿着股票离开了,他开始散布谣言,说银行拒绝了他出售股票的要求。几个小时的时间,忧心忡忡的储户在美国银行布朗克斯分行门口排起了长队。有一位客户排了两个小时的队,只为取出自己两美元的账户余额。由于银行不会全部以现金的形式保管客户的存款,这么大规模的取款要求给银行的流动资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排队取钱,其他客户也开始怀疑这家机构的生命力,于是纷纷加入,这就导致了更多的人排队取钱。围观的人也让现场变得一片混乱。最后,估计有20000到25000人聚集在银行门口的大街上,这些人取走了该银行大约10%的存款。有关该银行“遇到麻烦”的新闻散播开来,其他分行的取款也不断增多。

就在那名商人散播谣言的一天之后,美国银行彻底倒闭了。而在此之前,该银行拥有40万名储户,超过了美国其他任何一家银行,而它的倒闭也成了美国经济史上的一次巨大的失败,整个国家都深受其扰。[1]

美国银行无力偿债的期望虽然是建立在无稽的谣言之上的,却引发了一系列行为,最终真正导致了这家银行的破产。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称这家银行以及当时许多其他金融机构的遭遇为“自证预言”——如果人们相信某些情况是真的,并且因此做出反应,这就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后果,并最终改变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