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历史研究
在民俗体育的研究过程中追随其历史起源,对后期的研究有所帮助。本书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有关民俗体育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发现近几年民俗体育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对民俗体育的概念、发展现状、传承路径、民俗体育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研究,但是,对民俗体育的历史概述的研究仍然较少。通过查阅资料与文献对历史研究进行概述:
胡建鸿、余万予在《从娱神到娱人的嬗变》一文中,对民俗体育的由来进行了阐述,并认为“体育的早期形成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而得出宗教信仰以及相关的祭祀活动都与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发生着直接联系”[3]。严若艺则在《民俗体育在城市中的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一文中,从历史视角对民俗体育的发展历史做出概述,并将民俗体育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西周是民俗体育的萌芽时期,由于城市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民俗体育发展迅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在秦汉三国时期保持稳步发展。第二阶段: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争不断,长久分裂,民俗体育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主要集中于上层阶级中开展,普通百姓对民俗体育的参与并不多见。第三阶段: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布局开始多样化,民俗体育在这一时期得到飞速发展,民俗体育项目不再是单一地由上层宫廷传入民间,很多活动开始由民间传入上层。第四阶段: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虽然国内局势动荡,但是由于政府教育部门的重视,城市建设的加快,民俗体育更加规范化,竞技性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民俗体育在城市的开展记载不多,民俗体育进入一个相对低谷期。第五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俗体育的发展进入新时期,民俗体育活动开展逐渐活跃,并逐渐融入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它的传承已经不再单一地依靠节庆习俗[4]。由此可见,我国民俗体育的历史发展从古至今辗转反侧、跌宕起伏,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得民俗体育进入新的发展期,并且呈逐步回升的趋势。
1949—1991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十分注重民俗体育的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按理来说,民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相对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民俗体育项目受到牵连,被迫停止其发展。“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民俗体育的发展又逐步走向复兴之路,民俗体育工作又重新崛起,在人们思想得到解放的同时,逐步走向复苏。
1992年至今,中国社会开始全面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行讲话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舞了广大学者对民俗体育的研究热情,民俗体育逐渐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南行讲话后标志着我国民俗体育研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另外,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实施,民俗体育发展也因此受益。
综上所述,几位具有影响力的研究者,像涂传飞这种民俗体育大咖,从“古代—近代—现代”不同的角度对民俗体育历史发展阶段做了划分,并对民俗体育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也为民俗体育的历史概述打下坚实基础。放眼未来,我们对民俗体育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去研究,还应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民俗体育未来发展进行创新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