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策略引进和发展热潮阶段(2006—2014)

第三节 国家策略引进和发展热潮阶段(2006—201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报成功,给中华民族带了深远意义和影响,中国是个具有56个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特色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多样性。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到来,为了在国际舞台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色,中华民族努力拼搏,日夜筹备。也因此,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迎来了一大波热潮。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大力发展。2006—2014年间关于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共有922篇,占本书研究对象的47.2%。其中CSSCI学术期刊有论文208篇,占该阶段发文量的22.6%;核心期刊论文283篇,占该阶段发文总量的30.7%;学位论文188篇,其中博士论文7篇,硕士论文181篇;还有会议论文79篇,其中国内会议71篇,国际会议8篇。由于国家对民俗体育发展策略的引进以及相关学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使得该阶段我国民俗体育发展达到高潮,由2006年的17篇,突飞猛进达到2014年的197篇。核心期刊论文占比与CSSCI论文占比较高,学术影响力较大。鉴于此,对该阶段学术期刊论文做细致的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它不仅关乎当今民俗体育的发展现状,还关系到未来民俗体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可视化软件对2006—2014年间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分析,主要研究这9年间作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作者的发文量以及核心期刊发文量与普通期刊发文量的比例,主要出现的研究热点及期刊分布,通过大数据分析我国民俗体育的走势,寻求民俗体育发展的根源。结合以上数据资料,笔者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该阶段进行分析:

1.从作者角度分析。如表3-1所示,在此阶段发文量最高的是谢军(集美大学)、王俊奇(南昌航空大学),发文量均为12篇;其次是涂传飞(江西财经大学),发文量为11篇;其余按从高到低排列前十位者依次为陈少坚(集美大学)、刘旻航(山东财经大学)、张华江(湖北文理学院)、谭东辉(江西理工大学)、王俊奇(上饶师范学院)、吴玉华(赣南师范学院)、卢玉(安徽师范大学)、冯强(曲靖师范学院),发文量分别为10篇、10篇、9篇、8篇、7篇、7篇、7篇、7篇。其中王俊奇原在上饶师范学院任教,后转入南昌航空大学,其总发文量最高,为19篇,占该阶段学术期刊发文总量的2.06%。学术期刊发文量前十的作者的发文总数为100篇,占该阶段学术期刊发文总量的10.8%。该阶段为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热潮时期,相对前一阶段,有更多的领军人物脱颖而出,代表了不同省份的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传承和发扬民俗体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王俊奇、涂传飞、谢军等学者对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深度具有凝聚力,且影响力也较为广泛。

表3-1 2006—2014年作者发文量分析

2.从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分析(见表3-1)。该阶段相对出现了较多的合作团队,例如谢军团队、王俊奇团队、涂传飞团队、刘旻航团队、吴玉华团队等相继出现,其中江西省研究团队最多,学者影响力也相对较大,江西作为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江西民俗体育的发展也意味着我国民俗体育的崛起时代已经到来。

3.从期刊分布分析。该阶段发刊量最多的为《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25篇,其次是《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发刊量为17篇。如表3-2所示,笔者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摘取了该阶段前十位学术期刊发文量,共123篇,占该阶段学术期刊发文总量的13.44%,并且前十位均来自CSSCI和CSSCI扩展版期刊机构。由此可见,该阶段关于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文章含金量较高,发文学术期刊排名前十的均为体育学核心期刊,核心期刊代表着学术影响力,代表着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科研水平及成果。

表3-2 2006—2014年机构学术期刊发文量

4.从研究热点分析。该阶段为发展热潮阶段,新颖的词汇与民俗体育相结合,使得民俗体育文化更有韵味,更加多样化。将2006—2014年间所摘取的922篇学术期刊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可视化软件进行分析,得出该阶段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选取出现频次大于11的20个关键词,如表3-3所示。20个关键词出现的总频次为904次,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民俗体育(432次)。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该阶段是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的热潮期,相关研究文章均为民俗体育研究的拓展。抛开民俗体育这一关键词,其次最多的是民俗体育文化(140次),该阶段是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兴起阶段,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衰退,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久久停滞不前,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希望,以及去追求民俗传统体育文化的动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给了中华民族史无前例的动力。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姿多彩的社会主义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展现我国民族特色的舞台,每个民族都展现出了光芒,使得中华民族在世界绽放光彩。因此,民俗体育文化的兴起是大势所趋,人们心之所往,中华民族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也由此受到保护。民俗体育旅游(52次)、非物质文化遗产(27次)位居第四位、第五位,民俗体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旅游业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还可以带来经济效应,让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徽州民俗体育(19次)、客家民俗体育(17次)、学校体育(14次)、传承与发展(14次)、民间体育(12次)、闽台习俗(11次)等这类关键词的出现代表着该阶段我国地方民俗体育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崛起,例如,安徽省的徽州民俗、福建省闽台文化、江西和湖南等地的客家文化。另外部分学者也在对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进行探索。

表3-3 2006—2014年高频关键词及研究热点分析

综上所述,2006—2014年对我国民俗体育研究意义重大,该阶段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研究成果较为显著,为后期我国民俗体育研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