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地域特征代表性的民俗体育
这一研究热点的主要关键词包括:“民俗体育文化”“民俗体育”“闽台”“客家”“少数民族”。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为闽台体育项目、闽台民俗体育、闽台妈祖民俗体育、闽台客家民俗体育、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江西客家民俗体育等。其中在对地域性代表性民俗体育文化这一热点研究中,客家民俗体育中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居多,闽台民俗体育中以闽台妈祖民俗体育研究居多。
1.闽台妈祖民俗体育。这一研究热点的主要关键词包括“闽台”“妈祖”“民俗体育”。“闽台”这一词语,顾名思义,闽=福建,台=台湾,闽台文化象征着海峡两岸的福建、台湾地区的传统文化,又可称为台海文化。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本特征,同时受到外来文化的重大影响,并且存在少数民族习俗的多元地域文化。从民族特点来看,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仍占主导地位,分布于福建北部的畲族和台湾东部的高山族,也为闽台文化增添了色彩。“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妈祖文化肇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妈祖已单独入选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由此可见,闽台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联系的一条纽带,闽台妈祖文化的发展不仅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友谊,同时对两岸人民来说还象征着平安。
2011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灵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妈祖文化肇始于对一位真实历史人物的纪念。妈祖一生以海为伴,大爱无疆,妈祖信俗从福建莆田湄洲岛走向世界。
通过对闽台妈祖民俗文化学术期刊论文研究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为闽台妈祖民俗体育产业化发展、妈祖民俗体育项目开发、闽台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妈祖民俗体育在中小学的传承、妈祖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等。例如刘青健在《妈祖民俗体育探析》中指出:妈祖民俗体育是人们创造并形成传统而传承下来的一种身体运动习惯,妈祖民俗体育与妈祖的祭祀、庙会等民俗活动联系密切,具有地域性、宗教性、竞技性、娱乐性、依附性等特征。建议应注意挖掘整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两岸体育文化交流并开放妈祖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等[61]。由此可见,在妈祖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众多学者都从妈祖民俗体育的地域性、娱乐性、旅游业、学校体育等不同角度对福建省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经济发展等做出科学性研究。通过对该研究热点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有关妈祖民俗体育研究的期刊论文主要出自莆田学院。妈祖文化起源于莆田市湄洲湾,莆田学院是福建省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是闽台唯一一所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单位。莆田学院自2006年至今,开设特色班“妈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特色班”,简称“妈祖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播,引进了众多能人、专家,同时开展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亲自体验妈祖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此同时,2019年多家单位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莆田湄洲妈祖信仰调研活动汇报会。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学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莆田妈祖文化研究院的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围绕“传统的传承与当代的发展”为主题,深入湄洲乡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对“妈祖信俗”在乡村的影响等一系列的考察调查进行总结。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党委书记赵文洪指出,当前作为妈祖文化核心区的湄洲岛,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第一,要着力塑造湄洲岛和湄洲人的良好形象,以妈祖精神来塑造湄洲岛形象,要有独特的“妈祖人”行为;第二,要深入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第三,要处理好相关的人文关系,把妈祖文化活动热络的湄洲岛,提升为一个更好、能够吸引海外人对文化需求的地方。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建欣说,妈祖文化是一个特殊的产物,它的作用不同凡响。外国人有时候对华人的崇拜,以“华人宗教”来特称。妈祖文化基于其特殊性,完全有可能成为超越传统宗教范畴的一个独特载体,造福人类。对妈祖文化发展关注多年的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国平说,进一步发挥妈祖文化积极作用,已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说明了妈祖文化要提高到新层次。厦门大学教授张侃、福建省民族与宗教研究所副所长杨文法、厦门大学教授刘家军、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黄建新、莆田学院教授林炜莉,分别对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妈祖祭典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是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由此可见,妈祖文化影响深远,通过妈祖文化节,弘扬妈祖文化,代表了中华地域的传统特色,使之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促进文化名城的构建。妈祖文化倡导“立德、行善、大爱”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源泉。妈祖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展现出妈祖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华传统民俗体育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2.赣南客家民俗体育。这一研究热点的主要关键词有“江西”“客家”“赣南”“民俗体育”“客家文化”。通过查阅“客家民俗体育”高频关键词得知,共有70篇学术文章。学者通过这些板块对客家民俗体育进行研究,其中以江西省为代表的“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叙述较多,高达36篇,除此之外,对“客家民俗体育”叙述的文章平均分布在福建、广西、湖南等地。鉴于此,笔者将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为例,对我国客家民俗体育研究做出细致分析。“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的地理简称,赣南行政区历史悠久,2013年1月6日,国家文化部正式发文批准,同意在江西省赣州市设立国家级“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赣南有着江南宋城、客家摇篮的美誉,作为中国三大客家聚集地之一,与梅州、惠州、汀州并称为“客家四州”之一,具有浓厚的客家文化,保存有600余座客家围屋,并建有客家文化城、客家博物馆等,居民通用赣南客家语。“客家”相传是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大批居民迁移到南方,为了区别于本地居民,故称为客家。后代现今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其中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为“客家话”。“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山歌等。客家文化主要流传于广东梅州、惠州、韶关、河源,江西赣州、福建龙岩、广西贺州及国外客家栖居地等地区。通过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发现,该研究热点主要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探析为主。例如:赣南客家舞龙舞狮的传承与发展、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灯彩表演、赣南传统灯彩歌舞——云灯、帕花元素、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上犹县九狮拜象、客家民俗体育——定南瑞狮、采茶舞、南康客家“鲤鱼灯”等。另外还包括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与“全民健身”的融合等。汪淑玲[62]在《赣南客家舞龙舞狮民俗体育表演文化传承发展研究》的现状调查分析汇总中指出,舞龙舞狮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一项非常重要的民俗体育活动,将会受到各界重视。但是目前舞龙舞狮项目表演业状况仍然较差,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保护体系不完善,健身性舞龙舞狮运动尚处于空白阶段,商业和教育价值尚未利用,没有形成产业链,发展较为缓慢。
黄河等人在《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发展推广研究》中指出,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赣南客家灯彩民俗体育表演兼具典型的“民俗性”与“体育性”,具有“原生态美”与“喜庆美”“动态美”“工艺美”“图案美”“宗族观”“天命观”“仁礼观”等[63]。但是,赣南客家灯彩的发展力度不够,需要结合体育旅游业、学校体育、群众体育、新媒体等,实现灯彩的推广与普及。谭东辉在《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的研究——上犹县营前镇“九狮拜象”田野调查》中指出,“九狮拜象”是客家民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一个反映,体现了营前客家姓氏宗族之间争斗和竞争的演绎历程[64]。通过对其历史沿革进行研究与描述,探索民俗体育项目的组织形式,发掘其社会功能和体育价值,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项目研究较为细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体育项目众多,分布较为广泛,赣南客家民俗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期间的研究学者也较多。例如吴玉华、谭东辉,此类高产作者均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与此同时,诸多学者在对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研究时发现,相对沿海地区的福建省、中西部地区的湖南省而言,江西省客家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较为滞后,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与体育旅游业、新媒体、学校体育等的融合发展较为缓慢,诸多学者为此对各项不同种类的客家民俗体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对策,相信未来江西省客家民俗体育旅游业将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