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传承路径与对策研究

第四节 民俗体育传承路径与对策研究

刘从梅[25]等人在《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路径》一文中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安徽淮河流域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变迁与传承进行研究,发现“凤阳花鼓”源于凤阳本土,是集“歌、舞”为一体的原生态民俗体育项目;变迁与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民众生活方式戚戚相关;传承路径主要分为3条:民间变异传承的沧桑之路、政治服务传承的谋略之路、花鼓艺人再生传承的发扬光大之路。刘从梅还对新中国成立后凤阳花鼓再获发展新机遇进行探究,并描述了凤阳花鼓的历史由来。在古代承蒙帝王的喜爱而盛行,后因地域性特性出现衰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经济得到复苏,给凤阳花鼓带来新生,凤阳当地经典的民俗体育项目“凤阳花鼓”,再次回归民众的日常生活。20世纪初,中国现代民俗学兴盛,民俗学者开始对民俗事象展开研究,依附于民俗事象的民俗体育,受到了学界重视,“凤阳花鼓”再获新机,受到安徽省政府、凤阳县政府的保护。“凤阳花鼓”参演上海世博会·安徽周系列活动,孙凤城等40名花鼓女在世博会40多个场馆展示演出,主打曲目是《春风吹绿花鼓乡》,伴奏曲则包括《凤阳是个好地方》《鼓乡情韵》《凤阳新歌》《流水清清凤阳美》《凤阳变成金凤凰》《中国鼓》等,向国内外友人展示了节奏明快、鼓调优美、舞蹈韵律性强、凤阳独有的民间艺术。这些对凤阳花鼓的现代化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今天的凤阳花鼓,是凤阳人在上元、清明、端午、重阳、寒食等民俗节日活动中表演的重彩节目,人们以身体娱乐活动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纪念、对民俗节日的庆祝、对农耕丰收的祝贺等,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在其中形成了稳定的“健身节奏”,增强了群体凝聚力;日常生活中,凤阳花鼓已成为民众健身、休闲的主要内容。

陈黎[26]在《传承传统文化视野下校园民俗体育发展路径探究》中指出,学校体育改革持续深化,新时期校园民俗体育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而言,校园民俗体育类型逐渐多样化,但由于人们过分沉浸于现代化娱乐方式中,致使民俗体育面临着严峻的流失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作者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角度着手分析,立足于实际情况,寻求合理有效地促进校园民俗体育发展的路径。他对校园民俗体育发展路径指出:要明确把握校园民俗体育发展定位;兼收并蓄夯实校园民俗体育思想基础;丰富校园民俗体育内涵和形式;加强部门合作交流。

唐金勇[27]在《健康中国引领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发展目标,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引性,需要积极探索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性内容和改革性举措。由于民俗体育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该文章站在“健康中国”的视域下,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首先分析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价值;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就如何促进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创新路径,使其成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唐金勇在文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中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针对高校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制定高校体育教学中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路径:完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创新体育教学运行模式;强化体育教学师资力量。

关于我国民俗体育传承路径与对策研究,诸多学者都有展开的描述,其中包括民俗体育个案中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路径,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及路径探究,民俗体育与其他领域的内容相结合的传承发展、路径探究等等。这也体现出了我国民俗体育多样性的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及路径探究的成果案例,值得其他学者参考和借鉴。综合当前的传承与发展模式来看,研究者更倾向于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但又不能对所有的民俗体育进行整体概述。鉴于此,广大学者首先应该从民俗体育项目着手,在找出其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分析民俗体育传承发展的对策,再选择适合的民俗体育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