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民俗体育研究前沿分析

◎第八章◎ 民俗体育研究前沿分析

“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的概念最早是由普赖斯提出的,主要用来描述研究领域的动态本质。普赖斯认为一个领域的研究前沿是由该领域研究者频繁引用的文章所体现的,而前沿研究领域关注的内容,可以从文献主题、摘要、关键词等信息中提取出的突现词来确定[95]。基于此,本书将1995—2021年有关民俗体育研究的中文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导入Citespace5.7.R2软件中,参数设置:时间分割(Time slicing)为1年,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提取方式选择Top N30,使用剪切(Pruning)联系中的寻径(Pathfinder)功能,选择合适的阈值,点击运行后,提取由软件自动生成的16个民俗体育前沿词图,并将图片导出(见图8-1)。其中“Strength”代表关键词的突变强度。图中的红色线条代表突变词语的起始年限与结束年限,红色线条越长代表着突变词语影响年限越长。通过对引文突变率最高的16个关键词的分析发现,2007年之前尚未形成有关民俗体育的研究前沿突变关键词,“对策”是首例,关于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前沿分析持续性较强,中间没有断层,从引用的关键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日。通过对1995—2021年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前沿领域进一步研究得知,这一阶段的突现词有对策、民间体育、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徽州、群众体育、客家、采茶舞、茶文化、文化传承、路径、新时代、文化变迁、民俗体育旅游、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共16个。

图8-1 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研究前沿

从突变强度来看:其中关键突变强度最大的是“群众体育”,突变强度为7.96;其次是“民族传统体育”,突变强度为7.49;另外,突变强度大于7的突变词为“乡村振兴”,突变强度为7.01。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民族传统体育”“群众体育”“乡村振兴”这三个突变词突变强度远远高于其他关键突变词,说明在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前沿领域站在首位的是以群众体育为基础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对策研究;传统体育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交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也是民俗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关键突变词影响年限来看:影响年限最长的关键突变词为“对策”“民间体育”“开发”“民族传统体育”,说明关于我国民俗体育研究此类关键突变词影响意义较为深远。

从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分析:自2013—2019年间,每年都会有新的研究视角和新的研究领域出现,2013—2014年间,“徽州”(3.9)、“群众体育”(7.96)相继出现,成为该阶段的研究前沿;2016—2017年间,“客家”(3.43)、“采茶舞”(4.02)、“茶文化”(3.71)以相差不大的突变强度出现,并且与客家民俗体育茶文化、采茶舞相联系,说明在此阶段我国民俗体育的研究前沿主要是客家民俗体育茶文化与采茶舞的传承;在2018年间,“文化传承”(3.62)、“路径”(4.02)、“新时代”(4.75)、“文化变迁”(3.36)出现,其中“新时代”突变强度最高,并且伴随着文化传承与文化变迁的路径的产生,说明在2018年间,我国民俗体育研究前沿主要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方式、文化变迁的形式以及未来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在2019年间,“民俗体育旅游”(3.35)、“乡村振兴”(7.01)、“发展路径”(3.38)出现,其中“乡村振兴”突变强度最高,以绝对的优势在所有突变词中位居第三,并延续至今,这可能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有关,随后两年至今,国家不断出台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提出“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由此可见,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视程度之高,说明从2019年至今,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主要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大力推动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寻求民俗体育的未来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群众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振兴”是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突变强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3个前沿研究领域;2013年民俗体育研究前沿主要是徽州;2016—2017年间,民俗体育研究前沿主要是客家采茶舞与茶文化;2018年民俗体育研究前沿主要是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2019年民俗体育研究前沿主要是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与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民俗体育的研究前沿进行分段式描述。

1.群众体育与民俗体育

群众体育也称为大众体育或者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闲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而进行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群众体育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普通民众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马宣建在《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中指出,中国群众体育政策要点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群众体育是体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要协调发展;以及对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人群实行不同政策,分类指导等[96]。我国群众体育分布广泛,按地域性特征可分为: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按年龄可分为:婴幼儿体育、儿童少年体育、青年体育、中年体育和老年体育;按性别可分为:女子体育、男子体育;按职业可分为: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军人体育;按健康状况可分为:正常人体育、亚健康者体育、病患者体育、残障人体育;按组织形式可分为: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按场所可分为:室内体育、室外体育、野外体育等。群众体育涉及的人群最为广泛,其中民间体育包括传统体育,传统体育包括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而民间体育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在全面健身活动开展的热潮下,群众体育所覆盖的范围最广,除学校体育、竞技体育之外,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体育活动。民俗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个分支,近些年来,与群众体育中的城市体育、乡镇体育、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联系紧密。2011—2018年为我国群众体育的改革与创新阶段,由于国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使得“群众体育”这一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自2014年维持至今,并且保持最高突变强度7.96,使得群众体育成为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的研究前沿。

2.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突变时长自2010年维持至今,并保持较高的突变强度7.49。本书研究内容主要是“民俗体育”,为何会出现“民族传统体育”,并且保持着较长的突变年限和较高的突变强度。其实不难理解,民俗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相互交融、相互贯通的关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国家,我国民俗体育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具有全民性、具有民族色彩和浓厚的民俗文化气息的民俗体育项目,经过少数民族传承而来的民俗体育项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民族间交融贯通,通过消化和吸收最后成为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民俗体育活动。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之间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突变强度较高,是民俗体育在此研究领域的体现。在2010—2021年间,“民族传统体育”保持着较长突变年限和较高的突变强度,成为该阶段的研究前沿,为我国民俗体育的民族性发展研究增添了色彩。

3.徽州民俗体育

“徽州”这一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突变时长由2013年维持至今,突变强度为3.9。“徽州”顾名思义是安徽省皖南地区的简称,现今“徽州”这一地名不再存在,已改名为“黄山”,但徽州文化却一直流传至今。“徽州”这一关键突变词的出现并且作为该阶段的研究前沿并不为奇。通过对本书研究对象的分析发现,在2006—2021年间,共有79位学者发布了有关徽州民俗体育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54篇,其中不乏像卢玉、任远金等此类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有关徽州的民俗体育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个案的形式对徽州民俗体育项目的简介,传承与发展研究,徽州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下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徽州民俗体育发展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等。此外,徽州民俗体育项目众多,主要有休宁县回源村南瓜龙、叶村叠罗汉、右龙板凳龙、徽州傩舞“跳钟馗”、歙县汪满田鱼灯、徽州板凳龙、古徽州婺源傩舞、三阳打秋千、徽州嬉鱼灯、徽州轩辕车、徽州鱼龙灯等。陶克祥认为,徽州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依附性、传承性、竞技性和娱乐性等主要特征,具有宗教祭祀、强身保健、嬉戏娱乐、艺术观赏和修身养性等价值[97]。卢玉等在《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概述》中指出,徽州民俗体育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徽州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带有显著的农耕性和宗法性特征[98]

徽州民俗体育项目众多,并且广为流传地存在于徽州民俗体育文化节日当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得徽州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多样性,突显了徽州地方民俗体育的色彩和民族性特征,对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成为广大群众和学者关注的焦点。综上所述,“徽州”这一关键突变词的出现,并成为该阶段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说明了徽州民俗体育的发展具有代表性意义,与之相关的研究学者的研究内涵深刻,使得徽州民俗体育的发展给其他地区的民俗体育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4.客家采茶舞与茶文化

(1)民俗体育与客家采茶舞。“客家”这一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突变时长由2016年维持至今,突变强度为3.43;“采茶舞”这一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的突变时长与“客家”相同,突变强度为4.02。“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是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的民系之一。客家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在赣江、汀江、梅江三江平原上形成了客家体系。现今客家人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广西、广东、四川、湖南等地。“采茶舞”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歌舞,如浙江省杭州市茶乡采茶舞、广西玉林市壮族采茶舞、三门石马采茶舞、贵州崇左采茶舞、江西南昌开化采茶舞等。各地均具有自己的采茶舞,虽然形式略有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与采茶相关的内容丰富、动作优美的采茶舞蹈。采茶舞是我国茶文化的衍生品,是我国民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俗体育项目中的采茶舞发源于客家地区,有着几千余年的历史,“客家”与“采茶舞”之间相得益彰。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最初是由农民采茶而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逐渐结合舞蹈、灯彩等为一体。采茶舞融合了人们日常采茶、做茶、炒茶时的动作,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逐步成为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和具有娱乐性的客家民俗体育项目。本书通过对相关学术期刊论文的分析发现,现如今,我国客家采茶舞主要集中在江西赣南地区。赣南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客家人久居之处。李刚在《客家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演变》中指出:赣南是客家人的集聚地及其文化的发祥地,赣南采茶舞是赣南采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集民间舞蹈、灯彩为一体的民俗体育形式。它历经四百多年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生动有形,技高有决,极具张力和艺术表现力。在角色创造的过程中,赣南客家人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符号,在“且歌、且舞、且戏”的采茶舞表演中植入了丰厚的人文意蕴[99]。陈志强在《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的演变发展研究》中指出,我国的民俗体育项目采茶舞发源于客家地区,有着极为悠远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由赣南农民的采茶劳动提炼而成,是赣南采茶文化的代表形式,历经了鼎盛、萧条、恢复等重要时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集民间舞蹈、灯彩为一体的民俗体育项目[100]。田质全在《体育项目采茶舞的形成机理与发展策略研究》中对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的起源进行了研究,指出赣南地区由于经济相对滞后,采茶舞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当地居民最爱的休闲娱乐方式,真实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与性格特征[101]。由此可见,我国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已成为赣南客家民俗体育的代名词。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赣南客家民俗体育采茶舞的文化特征、采茶形式也随之发生转变,由传统的采茶劳动转变为茶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步成为以预防疾病、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能歌善舞为主的民俗体育活动。

综上所述,“采茶舞”这一关键突变词的出现,成了该阶段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有关“客家采茶舞”的学术期刊论文大多数来自《福建茶叶》这一期刊机构,说明了新时期对采茶舞与茶文化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意义,与之相关的研究内容具有深度,且采茶舞主要以赣南客家地区为主,使得赣南地区客家民俗体育茶文化的发展给其他地区的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2)民俗体育与茶文化。“茶文化”这一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突变时长由2017年维持至今,突变强度为3.71。通过对本书研究对象的分析发现,自2016年至2021年,有关茶文化与民俗体育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共15篇,共有20位作者对此领域做出研究,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15篇学术期刊均出自《福建茶叶》这一机构。说明民俗体育与茶文化的结合形成了新研究热点与前沿,上述说到的采茶舞即为茶文化的一部分。李娅楠等人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一文中指出,之所以能够将茶文化与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相结合,是因为两者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我国文化体系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当前我们具体开展的活动来说,茶文化的影响力是深厚的,其不仅带来了发展因素,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构建全新文化机制提供了重要思路[102]。由此可见,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和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独立文化体系,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综合性文化机制,更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物质基础、精神文化层面的社会表现。将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就要从两者的文化本质属性出发。民俗体育文化展现出来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生活态度、民族精神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观念等;茶文化内容丰富,并且具有多样性,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人文内涵与实践特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具有民族特征与社会价值。

民俗体育与茶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民俗体育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茶文化的内涵。在当今文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民俗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对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挖掘文化体系的本质,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长久的传承与发展。综上所述,“茶文化”这一关键突变词的出现,并成为2017—2021年的研究前沿,说明该阶段“茶文化”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的影响力,茶文化在发展的进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渗透和融合,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富于张力的茶文化体系。在中国传统茶文化与民俗体育文化相渗透的过程中,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有利于推动民俗体育的创新发展,同时丰富茶文化的内涵。例如,与之有关的生动有形、独具特色的赣南客家采茶舞,具有丰厚的人文意蕴和审美价值,为茶文化增添了色彩。

5.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新时代”“路径”“文化传承”“文化变迁”此类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突变时长均由2018年维持至今,其中“新时代”突变强度最高,达到4.75。鉴于此,笔者结合民俗体育研究内容对此类关键突变词进行分析。在此阶段“新时代”之所以能成为强度较高的关键突变词,主要是因为,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陈述标志着新时代的到来。从2018至今,在新时代背景下,民俗体育迎来了机遇和挑战;“文化变迁”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迁的,是指由于群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者由于不同群族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群族文化的改变,随着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我国民俗体育也产生了历史性的变迁;“文化传承”是指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推陈出新,不断传承自己的文化,并丰富其文化内涵等,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也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寻求现代化传承出路;“路径”是指实现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通过对上述关键突变词研究发现,该阶段的研究前沿均在“新时代”政策的引导下展开描述,例如: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变迁、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新时代民俗体育发展路径。鉴于此,笔者将就这三个研究前沿展开描述。

(1)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变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变迁”这一代名词成了历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在全球化浪潮中,受到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也受到冲击,民俗体育农耕文化逐渐衰退。与此同时,受城镇化的影响,我国民俗体育项目逐渐减少,我国民俗体育文化在时空、内容和形式、组织制度、仪式特征等方面产生了变化,其中蕴含的封建迷信思想及禁忌已被打破[103]。在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变迁的历程中要保持清醒,吸收外来优异文化,保持本土优良文化,立足传统,面向世界,才能在新时代实现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变迁,进而使民俗体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舞台。

(2)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俗体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受全球文化思潮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产生变革,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迫在眉睫。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推动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兴盛。

(3)新时代民俗体育发展路径。孙曦指出,我国有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体育风姿绚丽,五彩缤纷,传统体育项目和小型多样的民间、竞技体育相结合,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一个努力方向。民俗体育教学应结合本地区自然条件、气候环境、生活习惯、风俗特点,安排体育课程内容和结构[104]。由于我国民俗体育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使得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较为广泛。与此同时,我国村落民俗体育仍存在着民众参与度不高、热情低迷、保护力度不够、活动场所不足等现象,再加上各种文化的碰撞,使得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危机。为了顺应时代的需求,对新时代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的研究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2018—2021年,“新时代”“文化变迁”“文化传承”“路径”此类关键突变词的出现代表了该阶段民俗体育的研究前沿,并且具有时代性、创新性、传承性、发展性等特征,代表了民俗体育发展历程中最具前沿性的概述,是新时代民俗体育大变革中最重要、最深层次、最大力度的一次变革,是在全球文化浪潮中,最具前瞻性的研究。

6.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民俗体育的发展路径与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民俗体育旅游”“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此类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突变时长均由2019年维持至今,其中“乡村振兴”这一关键突变词强度最高,在所有突变词中位居第三,突变强度为7.01。鉴于此,笔者结合民俗体育研究内容对此类关键突变词进行分析。在此阶段“乡村振兴”之所以能成为强度较高的关键突变词,是因为自2017年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至今,国家已出台有关乡村振兴战略政策9条,乡村振兴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层面。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2月25日,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年4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5月18日,司法部印发了《“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活动方案》。“乡村兴则国兴、乡村衰则国衰”。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执行的首要战略之一,是关乎国家命运与未来发展的重大决策。我国民俗体育经过历史的演变流落在乡村、村落、农村的各个角落,民俗体育文化分布广泛而具有多样性,这也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挑战。“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在前面章节中已经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这一关键突变词,在民俗体育研究领域中具有典型的时代意义,是在近几年来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所追求的实现乡村产业发展、产业融合的策略方针,是致力于振兴民俗体育的研究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