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演变过程与现代化变革
这一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农村体育”“城镇化”“高校”“学校体育”。研究发现,关于该热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体育中民俗体育的构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体育的发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俗体育发展对策、高校引入民俗体育的可行性研究、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开发、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偶联、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融合的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由此可见,在历史演变与现代化变革过程中,民俗体育逐渐由农村向城镇化转型;此外,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国家对学校教育重视程度大幅度提升,使得人人都有书读,民俗体育也随之向学校体育融合。鉴于此,笔者将从民俗体育由农村向城镇化转型和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两方面对民俗体育演变过程与现代化变革进行研究。
1.民俗体育由农村向城镇化转型。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经历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形态也逐渐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传统到开放、从农业到工业、从农村到城镇等的重大改变。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同时也出现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的现象,导致中国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减少,老人和孩子成了主体,此类现象同时也可能导致民俗体育文化的失传和迁移现象的出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管理,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农村体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凸显作为体育大国的重要支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部分学者对我国农村体育现状展开了调查分析,发现伴随着社会变迁我国农村民俗体育发展仍存在着发展滞后的现象。高翔在《农村体育与民俗体育的共性研究及发展对策》中指出,许多研究成果在改善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现状方面只重视现代体育项目在农村的开展,将政府资金投入少、场地设施普及率低、管理机制不健全作为不能很好地在农村中开展现代体育活动的理由,过于依赖政府部门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缓的问题,而忽视了我国特有的民俗体育文化活动[56]。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地方人民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加上农村人口的迁移,导致地方性民俗体育随着时间的变迁逐渐淡化在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化民俗体育,这一新兴词汇涌现在人们的脑海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城镇化人口增加,人均GDP也随着增长。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农耕文化赖以生存的民俗体育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流传到民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我国农村地区的传统民俗体育栖居地带来了冲击,这对农村民俗体育来说是一场生存危机,民俗体育的城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如在赣南地区原来春节盛行的舞龙舞狮和端午节盛行的划龙舟活动就很少见了,而一些流传范围较小的民俗体育活动甚至面临消失的危机[57]。民俗体育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扬长补短,与时俱进,实现民俗体育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的顺利转型。总而言之,我国民俗体育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型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体育在向城镇化转移的同时伴有危机,可能存在衰减甚至消失的现象,民俗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对文化、宗教、习俗、政治等产生影响。因此,在民俗体育转型过程中要完善民俗体育传统方式,深入挖掘利用现代民俗体育文化,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逐步适应城镇化民俗体育大环境,才能有效地实现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发展。
2.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的融合。学校体育是指以在校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知识和能力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教育的交叉点和结合部,既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该阶段相关研究发现,我国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结合得较为广泛,其中融入学校体育多以课程形式与民俗体育内容相结合,授课对象以小学生为主,实现了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共同发展的过程;民俗体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大多数是以民俗体育项目的形式对民俗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和创新研发。由此可见,我国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高校体育的融合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以课程形式弘扬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丰富了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后者主要以课程形式对民俗体育的探索和未来发展与创新埋下伏笔。例如:赵妤等人在《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的理性思考》中认为,民俗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既是民俗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内在要求[58]。陈红新在《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中提倡民俗体育走进学校,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促使两者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发展,为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和中国特色学校体育的形成贡献力量[59]。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方式,是学校体育开创先河的重要表现,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是当代学校体育教学的必然趋势。鉴于此,只有国家完善相关政策,地方实施相关体育课程,加强民俗体育专门性研究,才能有利于民俗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谭黔在《民俗体育引入高校学校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与研究》中认为,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有巨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创新和研发。高校学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健康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60]。高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相结合,使得我国民俗体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走在前沿,有助于实现民俗体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民俗体育在高校体育发展中具有现实价值意义。
综上所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与高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融合存在着相互发展、共同进步的现象。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体现在民俗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俗体育传统项目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民俗体育与高校体育相融合体现在民俗体育资源的运用、民俗体育科学的创新与研发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