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与民俗体育

五、全民健身与民俗体育

这一热点研究关键词包括“全民健身”“民俗体育”“群众体育”。当今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质量却呈下滑趋势,全民健身对民俗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部分地区、政府执行部门结合当地政策将部分民俗体育融入全民健身体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大众体育运动受到政府重视并全面开展起来。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目标任务为:在1995—2010年间分“宣传—实施—全面开展”三个阶段,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计划”,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采取多项措施,期望锻炼身体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与日常习惯。“全民健身计划”的迅速开展,使得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逐渐增强,体育活动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同时也推进了我国民俗体育项目的发展,使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相融合,有利于民俗体育健身人才的培养。早在1997年,郭晓峰便在《试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一文中提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观念。郭晓峰认为生活世界是人本来的世界和基本的世界,民俗体育构成了人们的基本体育生活和基本体育文化,任何人、任何群体,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充分的体育民俗,从人们生活考虑,全民健身问题在民俗体育上基本上得到解决[55]

2008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是中国竞技体育辉煌的一年。在“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必将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身健体需求,国务院批准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将健康向上的大众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推广健康生活的理念。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推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随之而来的是,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2009年2月,针对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于2010年底实施周期结束的情况,于6月形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1—2015)》。新的计划纲要的任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在人们的身体体质有所好转的基础上,加强建设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系。

2016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在主要任务第二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供给”中指出: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和乡村农味农趣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

通过该阶段研究发现,众多学者以全民健身背景下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研究、全民健身与民俗体育协同发展等为研究内容。民俗体育作为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活动,至今也有两千多年历史,经过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众多项目也逐渐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由此可见,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民俗体育的发展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民俗体育的发展也为全民健身领域研究带来突破性转变,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呈现相辅相成的关系。

现阶段,在“全民健身运动”热潮的大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迫切寻求与全民健身融合的合作战略。这不仅是为自身寻求发展和机遇,同时也为全民健身的新颖程度和创新起到关键作用,两者的融合是以一种互利共赢的状态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