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俗体育旅游

二、民俗体育旅游

民俗体育旅游这一热点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体育旅游”“民俗体育旅游”“发展模式”“SWOT分析”“发展”。民俗体育旅游作为体育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旅游业法律、政策及相关方针的指导带领下,民俗体育旅游业在体育旅游业中日益凸显重要作用。在本书选取的1953篇中文学术期刊论文中发现,在2006—2021年间有236篇文章对民俗体育旅游各领域做了细致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地方性民俗旅游文化概述、民俗体育旅游产业、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民俗体育发展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困境、民俗体育旅游资源保护、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等。鉴于此,根据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及各阶段学者发文量和研究内容,将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民俗体育旅游项目萌芽阶段、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阶段、体育旅游业的再发展阶段、我国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1.民俗体育旅游项目萌芽阶段。此类研究内容的出现,与国家出台有关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和“体育+旅游”发展的相关指导方针有关。2007年3月19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在第三条大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中指出: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业是今后我国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要着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鼓励其他服务业更多吸纳就业,充分挖掘服务业安置就业的巨大潜力。由此可见,旅游行业从传统的游览观光逐步与体育、文化结合,使旅游项目逐渐向娱乐性、休闲性、趣味性、体验性迈进。由此而来,旅游项目由传统项目转变为新型特征的“体育+文化+旅游”项目。作为地方性民俗体育项目,自然具有趣味性、体验性、娱乐性、观赏性等特点。趣味性表现在民俗体育项目是由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演变而来的娱乐活动;体验性表现在游客参与地方民俗节日活动,能够亲临其境地体验地方民俗、节日氛围等;娱乐性表现在供游客游玩的地方民俗体育项目中;观赏性表现在地方民俗体育表演节目中。民俗体育与旅游项目的结合如鱼得水,旅游业与体育项目的融合,有助于促进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沟通,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大发展。民俗体育与旅游项目的结合能增加人们的收益,并且在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民俗体育项目的弘扬和传承起到推进作用。吴必虎在《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策略》中指出:体育旅游在中国刚刚兴起不久,从体制到人才再到行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有必要了解制约体育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实现体育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43]。因此,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不能操之过急,民俗体育作为传统体育的一部分更是如此。2007年,吴阳标在《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目前,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为开发的滞后性、项目的不平衡性以及职能部门的模糊性。部分地区虽然开展了一些项目,但并没有形成规模,还处于低层次的水平,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因,这和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不够、观念滞后、职能部门模糊不无关联[44]。通过对该阶段中文学术期刊论文的阅读及研究发现,该阶段以“民俗体育旅游”为主题的发文量仅有8篇,主要包括民俗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研究,资源开发与利用、旅游市场的开发等方面,研究层面较为浅显,研究步伐较为缓慢,使得在此阶段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业停留在发展萌芽状态。另外,对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挖掘深度不够,主要是对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开发的探索,应完善政府管理机制、突出民俗体育特色、坚持市场为导向,才能加快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2.体育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员奔赴中国,不仅带动了北京市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全国体育旅游业的持续发展。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第九点培养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中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发展体育旅游等。2010年3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在重点任务中的第6点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中指出,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等相关业态的发展。通过对2009—2011年间有关民俗体育旅游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研究发现,该阶段对民俗体育旅游的研究论文共有20篇,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继续开发利用,其中中国中南部地区的研究较多,例如:湖北省体育旅游开发、江西省民俗体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探索、浙江舟山海洋民俗体育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中国北部的相关研究主要有河南省洛阳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洛阳作为文化古都,拥有天然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并且拥有得天独厚的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例如: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洛阳民间民俗体育活动有河洛大鼓、排鼓、狮舞、民间工艺等体育文化,洛阳民俗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该阶段我国体育与旅游业融合的政策引入,一方面带动了体育旅游业的兴起;另一方面鼓舞了一部分民俗体育学的研究学者进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尝试与探索。

3.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阶段。2011年4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制定并印发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中的第六点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中明确指出“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以体育旅游、体育会展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充分利用体育运动休闲项目、体育赛事活动、大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区,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是指在市场运作条件下,有一定资金支撑,将民俗体育与旅游业有机、系统地结合在一起,向全社会游客提供服务的行业体系。中国各地在此期间对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各抒己见。王程在《试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中指出:民俗体育文化的产业化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对我国《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实现有着巨大的影响。目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还存在思想认识不清、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发程度不高等现状;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还受到主观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的影响;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还需要通过树立战略思维、发挥品牌效应等策略来实现[45]。民俗体育旅游业作为民俗体育文化产业化的一部分,受到政策、制度、主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影响。由此可见,该阶段在国家大力支持体育旅游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业大多数处于产业化开发阶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产业结构不合理,正处于有待开发的状态。

4.体育旅游业的再发展阶段。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出台,“体育旅游”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话题。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人民群众对多样化体育运动、旅游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体育旅游成为重要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体育旅游总体供给不足、产品结构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需要旅游部门和体育部门加强合作,创新工作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培育体育旅游消费市场,持续优化体育旅游供给体系,不断提升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充分发挥体育旅游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作用。例如:王清生提出福建省海西城市群体育旅游圈的开发建设,以海西妈祖文化与南少林武术相结合为例,以访谈法、田野调查等方法,共建海西城市群妈祖民俗体育与南少林武术竞赛及休闲健身活动市场;共建福建南少林武术文化旅游产业;共建湄州妈祖朝圣观光与海西城市群“海、山、林”区域为一体的体育休闲旅游等[46]。体育旅游业结合民俗体育别有一番风味,凸显出“文化、民俗、山海、体育”一体化的民俗体育旅游项目,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幅度提升了社会效应。

5.我国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旅游、体育旅游产业化、民俗体育旅游”等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作为新兴产业项目,在新时代人们生活压力较大的环境中,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它能够在短期内给人们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同时带来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此外,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随之而来的便是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活垃圾的增多等,严重影响了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高晓雯在《关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研究》中指出,体育旅游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政府参与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7]。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如此,只有遵循民间规约,加大民俗体育旅游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区域性生态链的保护,才能使民俗体育旅游业实现健康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因地域的差异,分为南北两地,具有不同的地域风情和民俗体育项目。我国民俗体育旅游在旅游业中逐步发展起来,虽然发展初期有部分地区开展了一些民俗体育项目,但是相对开发较为滞后,管理部门职能有待提升,在民俗体育旅游业开展的同时也有很多问题存在。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我国民俗体育旅游业发展项目逐渐增多,各地区均有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民俗体育旅游展现了民俗地域风情,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吸引游客的同时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各地区、各部门要注重民俗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民俗体育旅游业这棵常青树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