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民俗体育的研究现状以个案研究为主,集中于对其概念、起源、特征、现状等的研究,对民俗体育的传承路径、传承机制的研究较少。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皆纷纷提出要更好地保护民俗体育活动,并提出保护对策,但极少学者认识到“为何要保护”的问题,仿佛就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传承而传承,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土壤,民俗体育活动也不例外。近年来在民俗体育研究中采用多学科的理论和视角进行研究的文献成果仍较少,大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仍局限于从体育学的视角“就体育而论体育”。民俗体育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密切相关,单从体育的视角进行研究,犹如“盲人摸象”,难以窥其全貌。
1.我国民俗体育整体发展现状研究。对于民俗体育的整体发展现状,学者持有意见分歧颇大,有学者认为民俗体育的发展正迎来机遇,是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有的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并认为随着社会化的进程,民俗体育发展正面临“内忧外患”并可能随时面临灭绝的危机。
张国栋、刘坚等人在《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对我国民俗体育现阶段的特点做了总结:“民俗体育不仅出现在民族体育运动会中;民俗体育活动日益增加;对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走向正轨;与经济结合获得新生。”[9]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业的诞生,使得很多学者尝试将民俗体育与体育旅游业相结合,并探寻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何飞的《广西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黄玮瑛的《闽台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共享研究》;刘营的《山东省民俗体育旅游开发研究》等均对民俗体育的旅游开发做了详细论述,并且认为旅游业的开发与民俗体育的结合迎来了新的机遇。民俗体育不仅与经济结合获得了新的发展,也有学者将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找到了新的发展传承路径[10]。
杨领航对目前民俗体育的发展持消极态度,他在《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民俗体育现阶段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四个特点:民俗体育的生态基础遭到破坏;民俗体育的传承难以为继;民俗体育的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民俗体育的组织管理滞后[11]。
由此可见,关于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的概述,各大学者存在着各抒己见的态度,无论是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都是对我国民俗体育的发展趋势做出定义,如有缺点及不足之处就应该加以改良,并引入新的策略;如果存在优点,也无须骄傲,在具有优越条件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民俗体育,实现民俗体育创新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俗体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发展。
2.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谭黔[12]提出“开发和利用民俗体育课程资源,使得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多样化和校本化”。民俗体育课程资源有巨大的挖掘和发展空间,但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创新和开发。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利用丰富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建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健康性与娱乐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程斌等人就新课程改革方面提出看法,指出目前科学开发该资源的力度不够,存在显著性差异,应在体育课程资源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多下功夫,弄清体育资源定义,加强该方面的意识,提高开发与利用水平[13]。王俊奇等人认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民俗体育课程,它对于学校德智体美的建设,将促进学生思想提高,同时又为学校良好的文化育人风气提供帮助[14]。
李红梅[15]以福建省中学生和中学体育骨干教师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中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和开发情况从物质层面进行了实证调查与分析,同时对其开展的目标、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了福建省中学民俗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对策等。姜钊在《广西乡村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相结合的理论构想》中,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学校体育与民俗体育在各自发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的讨论,提出二者结合互促发展的理论构想[16]。陈红新在《谈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协调发展》一文中,认为民俗体育的传承发展是动态的,民俗体育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对自己做出调整和改变,研究民俗体育更应该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去审视民俗体育的发展[17]。
民俗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情况的实证调查与研究发现,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联系较为密切,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结合,逐渐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且相当一部分的研究都是围绕民俗体育项目展开的,并且融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具有增强课程趣味性、创新性与传承性等特征,这对民俗体育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学校有着众多青少年学习者,是中华民族后备人才培养的基地,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有利于民俗体育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协调发展。
3.民俗体育与城市中的演进发展现状研究。严若艺[18]指出,民俗体育在群众中的开展状况研究以阵地战为主,尚未形成体系,对民俗体育在城市中的发展研究目前更为鲜见。并得出结论,城市的发展为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普及繁荣了城市文化,二者相辅相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的脚步不断加快,文化、娱乐等在群众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推动民俗体育城镇化的演进,对今后民俗体育的发展影响深远。对城市民俗体育领域进行进一步探讨,分析其历史演进的过程,将有利于开拓民俗体育的研究空间,进一步推动民俗体育的发展。
4.民俗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现状研究。王俊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西省东部城镇有过参加民俗体育活动居民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决策特征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得出江西东部城镇居民参与民俗体育行为的一般规律:参与的男性人数略高于女性;低收入者参与比率要高;增进健康、减肥健美、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是开展民俗体育的主要目的;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动机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应加强民俗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19]。
李磊认为:民俗体育是全民健身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作为大众体育健身的活动形式,它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与扎实的民间文化根基,某种程度上可反映出我国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文化等特征。民俗体育在农村体育文化开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高效率的组织形式,而我国一直倡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农村体育活动的提升[20]。崔丽丽等人认为:社会团体的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体育社会团体组织的数量庞大,国家政府机关、各地方体育局要对此严格把关审批、指导,因此造成力量单薄[21]。
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领域中涉及层面较为广泛,是群众体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群众体育的发展严格把关,注重实效,全面促进民俗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开展程度。
5.民俗体育与传统节日发展现状研究。杨建设等人,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运用文化区理论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分为了六个区域,并对地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这个视角的引入对传统节日与民俗体育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22]。赵諓华从民俗学、社会学层面对传统节日与民俗体育进行研究,该研究模式采用粗线条的概述,并从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将五十六个民族分为汉族与少数民族,并对他们的传统节日分类与文化地位、项目内容及特点做了分析[23]。张晓欣等人,从岁时节日角度对民族民间体育进行论述,认为岁时节日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文化载体,民俗民间体育是它特有的内容体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主要依靠民族民间的岁时节日或社火等活动[24]。
通过对民俗体育发展现状研究得知,我国民俗体育研究领域较为广泛,涉及领域较为全面,包括对民俗体育整体性发展的探究、民俗体育发展存在的困境、民俗体育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民俗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民俗体育与竞技体育等,虽然民俗体育的研究有着飞跃式的提升,但是民俗体育的研究面还是太过于狭窄,导致后期学者对民俗体育的研究阅读不全面。通过对1993—2021年近三十年间有关民俗体育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研究,统计分析现阶段民俗体育研究领域的整体现状,发现民俗体育研究领域出现的困境,以及提供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为我国民俗体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