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注释本》简介
《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注释本》这本书是由.(德)康德著创作的,《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 注释本》共有39章节
1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
格奥尔格·沃博民(Georg Wobbermin) 一、在把《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的一个样本寄给格廷根神学教授卡尔·弗里德里希·司徒林(Carl Friedr...
2
第一版序言
既然道德是建立在人这种自由的存在者的概念之上的,人这种存在者又正因为自由而通过自己的理性使自己受无条件的法则制约,那么,道德也就既不为了认识人的义务而需要另一种...
3
第二版序言
在这一版中,除了纠正印刷错误和对少数几处表述作出改进外,没有任何改动。新附加的补充用一个“♀”符号标出,置于原文的下面。 关于这部著作的标题(因为已有人对隐在这...
4
第一篇 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
“世界一片糟糕”,这是一种和历史记载同样古老的抱怨。它甚至和更为古老的诗歌创作,乃至和所有创作中最古老的创作,即祭司宗教同样古老。虽然上述这一切都认为世界的开端...
5
附 释
上述两种假说的争执基于这样一个选言命题:人(天生)要么在道德上是善的,要么在道德上是恶的。但是,每一个人都很容易就会想到追问:这种选言方式是否正确?是否会有人断...
6
第一章 论人的本性中向善的原初禀赋
我们有理由把这种原初禀赋与其目的相联系分为以下三类,来作为人的规定性的要素: 1.作为一种有生命的存在者,人具有动物性的禀赋; 2.作为一种有生命同时又有理性的...
7
第二章 论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
我把倾向(propensio)理解为一种偏好(经常性的欲望,concupiscentia)的可能性的主观根据,这是就偏好对于一般人性完全是偶然的而言的。♀[1]...
8
第三章 人天生是恶的
Vitiis nemo sine nascitur [没有人生而无罪]。 ——贺拉斯[1] 依据上文,“人是恶的”这一命题无非是要说,人意识到了道德法则,但又把...
9
第四章 论人的本性中恶的起源
所谓(最初的)起源,是指一个结果从其最初的原因产生,这样一个原因不再是另一个同类的原因的结果。它可以要么作为理性上的起源,要么作为时间上的起源而被考察。在第一种...
10
总的附释:论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的力量
人在道德的意义上是什么?以及,他应该成为什么?是善还是恶?这必须由他自己来造成,或者必定是他过去所造成的。善与恶必须是他的自由任性的结果。因为若不然,他就不能为...
11
第二篇 论善的原则与恶的原则围绕对人类的统治权所进行的斗争
为了成为一个道德上善的人,仅仅让我们的族类所蕴涵的善的种子不受阻碍地发展是不够的,而且还必须同在我们里面起相反作用的恶的原因进行斗争;这一点,在所有古代的道德主...
12
第一章 论善的原则关于对人的统治权的律法要求
...
13
一、善的原则的拟人化了的理念
惟一能够使世界成为上帝意旨的对象和创世的目的的东西,就是处于道德上的彻底完善状态的人性(一般有理性的世俗存在者)。从这种作为最高条件的完善性出发,幸福就是在最高...
14
二、这一理念的客观实在性
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这一理念在自身之中完全拥有其实在性。因为这种实在性就在我们那在道德上立法的理性之中。我们应当符合它,因而我们也必定能够符合它。倘若人们必须事先...
15
三、这一理念的实在性方面的困难及其解决
第一个困难使我们身上与立法者的圣洁性相联系的、上帝所喜悦的人性的那个理念的可实现性由于我们自己缺乏公正而变得可疑,它也就是下面这种困难。法则说:“你们(在自己的...
16
第二章 论恶的原则在对人类的统治权上的律法要求和两种原则彼此之间的斗争
《圣经》(基督教部分)以一种历史的形式讲述了这种理知的道德关系。因为人心中像天堂和地狱那样彼此对立的两个原则,被设想为人之外的两种人格,不仅彼此试验着自己的威力...
17
总的附释
如果应该建立一种道德的宗教(它不能被确立在章程和诫命之中,而是必须确立在遵从作为上帝的律令的所有人类义务的心灵意念之中),那么,历史将之与这种宗教的导引联系起来...
18
第三篇 善的原则对恶的原则的胜利与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建立
每一个有良好道德意念的人在此生中,必须在善的原则的率领下,与恶的原则的侵袭所进行的斗争,无论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给他带来比从恶的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更大的好处。...
19
第一章 关于善的原则在尘世建立上帝的国时取得胜利的哲学观念
...
20
一、论伦理的自然状态
一种律法的—公民的(政治的)状态,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即人们共同地服从公共的律法法则(这些法则总的来说是强制性的法则)。而一种伦理的—公民的状态是这...
21
二、人应该走出伦理的自然状态,以便成为伦理共同体的一个成员
就像律法的自然状态是一种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一样,伦理的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善的原则不断地受到恶的侵袭的状态。恶在每一个人身上,同时在其他每一...
22
三、一个伦理共同体的概念是关于遵循伦理法则的上帝子民的概念
如果一个伦理共同体要得以实现,那么,所有单个的人都必须服从一个公共的立法,而所有把这些人联结起来的法则,都必须能够被看做一个共同的立法者的诫命。倘若这个要建立的...
23
四、一种上帝子民的理念只能(由人主持而)以一个教会的形式来实行
一个伦理共同体的崇高的、永不能完全实现的理念,在人们的手中大大地贬低了。也就是说贬低成为这样一个机构,它充其量也只能仅仅纯粹地表现这个伦理共同体的形式,至于实现...
24
五、每一个教会的宪章都是从一种历史性的(启示)信仰出发的,这种信仰可以称之为教会信仰,它最好是建立在...
虽然惟有纯粹的宗教信仰才是可以建立一个普遍教会的宗教信仰,因为它是一种可以告知每一个人使他确信的纯然的理性信仰;而一种仅仅建立在事实之上的历史性的信仰,却只能把...
25
六、教会信仰以纯粹的宗教信仰为最高的诠释者
我们已经指出,虽然一个教会,如果它是建立在一种启示信仰之上,而这种启示信仰作为历史性的(尽管是借助于《圣经》得到广泛传播的、保证能传到最遥远的后代的)信仰,却不...
26
七、教会信仰逐渐地过渡到纯粹的宗教信仰的独自统治,就是接近上帝的国
真正的教会的标志就是它的普遍性,但是这种普遍性的征兆又是它的必然性和它的仅仅以惟一的一种方式才可能的规定性。这样,历史性的信仰(它建立在作为经验的启示之上)只有...
27
第二章 关于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则的统治的历史观念
我们不能要求地上的宗教(在这个词的最狭隘的意义上)有一部人类的普遍历史;因为它如果是建立在纯粹的道德信仰之上的,就不是公共的状态,而是每一个人都只能独自地意识到...
28
总的附释
在所有与宗教相联系的信仰方式中,研究活动在其内在属性的背后,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种奥秘,即遇到某种神圣的东西,它虽然可以为每一个单个的人所知道,但却不能成为众所周...
29
第四篇 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制
如今,已经有了善的原则的统治的一个开端,有了“上帝的国降临我们”[1]的一个信号,即使仅仅是它的宪章的基本原理开始成为公共的。因为它已经存在于知性世界,为此,惟...
30
第一章 论在一般的宗教中事奉上帝
宗教(从主观上来看)就是把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认作是上帝的诫命。[1]如果在一种宗教中,为了把某种东西承认为我的义务,我必须事先知道它是上帝的诫命,那么,这种宗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