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秸秆覆盖下土壤养分、农药、生态环境间的相关性

1.2.6 秸秆覆盖下土壤养分、农药、生态环境间的相关性

研究表明,土壤中盐分胁迫改变土壤的渗透势,影响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而适宜的水肥用量可缓解这种影响。过量施氮不利于氮磷向籽粒转移,产量无显著提高,并且土壤氮素过剩和氮肥利用效率较低,对农田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吕鹏等在夏玉米生育期开展分次施肥研究,并在灌浆期适量施氮,能显著地提高夏玉米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率。可知,盐渍化土壤施氮过少,影响作物的生长;但过量施氮又加重了土壤盐渍化,降低氮肥利用效率,土壤盈余氮素增加,被淋洗进入地下水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土壤水盐、养分与生产效益间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在盐渍化灌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既要减轻土壤盐分胁迫,又要控制水肥用量。秸秆还田耕作措施有效地减轻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改善土壤结构及增强土壤保水能力与通透性,并降低耕作犁底层的容重,较好地避免营养元素的径流和淋失。另外,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增加作物根系耕作层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活性,提高耕层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培肥土壤,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改善土壤和作物生长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作物产量与水肥利用率的协同提高。秸秆覆盖在改善农田土壤水盐肥迁移转化的同时,也对耕层土壤生态微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着灌区除草剂莠去津的消解和残留。莠去津在我国应用范围较广,占玉米除草剂使用量的60%左右,在土壤中的回收率较高,属于易降解的农药,其性质稳定、持效期长。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莠去津被植株吸收,残留在作物中,同时土壤中残留或渗漏的莠去津进入地下水,这是农田生态环境潜在的污染源。土壤中的养分与农药莠去津的消解或残留息息相关,因此,秸秆覆盖条件下,需要从土壤养分与莠去津间互馈关系开展研究,深入探究它们之间的互作机制。

综上所述,在河套灌区盐渍化耕地开展秸秆覆盖试验,探究植物生理形态指标、土壤生态环境指标、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覆盖方式下不同水、肥处理的响应,可得到灌区盐渍化耕地秸秆覆盖下夏玉米优化灌施制度,深入揭示优选秸秆覆盖耕作模式下优化灌施制度的抑盐-调水肥-降药-提效增产的协同作用机理,更好地促进河套灌区农业良性发展,维持灌区农业生态系统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