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1 讨论

7.4.1 讨论

相比不施氮,施氮处理显著促进土壤AT降解,且秸秆深埋较秸秆表覆效果好,以SN2消解率最快,较CK处理平均提高5.3%。各处理土壤AT残留量随时间变化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25(p<0.05),能够较好描述土壤AT消解的变化。各处理两年土壤AT消解半衰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以SN2处理最短,较CK缩短3.9 d,但秸秆覆盖的高氮处理(BN3和SN3)与CK处理AT消解半衰期差异不显著(p>0.05)。这是因为秸秆覆盖配施氮肥改变了土壤C/N,提高SOM,TN,AN,TP,AN等养分含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秸秆稳定性,有利于AT的吸附消解;同时,SOM能有效缓解AT对土壤微生物的毒害作用,AN和AP能够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强微生物代谢,加速AT的降解,从而缩短AT消解半衰期。另外,具有发达根系的植物能够促进根际微生物菌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将有机污染物质转化为植物根系可直接吸收的糖类、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提高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率。而秸秆深埋配施适宜氮量可改善夏玉米根系环境,形成发达的根系,有利于缩短AT消解半衰期。

通过对不同土层(0~20 cm和20~40 cm)的SOM,TN,AN,TP,AP含量与AT消解半衰期间进行单项回归及逐步回归分析表明,AT消解半衰期与20~40 cm土层SOM,TN,AN含量相关性较好(R2>0.916),逐步回归的偏相关系数均大于0.886,对土壤AT消解的影响较大。分析原因可能是随着作物生育期推移,表层养分逐渐被作物等消耗,无外源补给;同时,地面灌溉、降雨等因素共同作用,残留的AT逐渐淋溶到表层以下;且高含量的有机质土壤可增加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而TN和AN提供微生物所需氮素,导致20~40 cm土层SOM,TN,AN含量决定着AT消解率,影响消解半衰期,即连续秸秆深埋配施氮肥有利于改善20~40 cm土层养分含量,特别是提高SOM,AN,TN含量,有利于促进AT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