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1 讨论

6.8.1 讨论

1)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氮素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减少施氮量可从源头控制氮素流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的土壤氮素含量随施氮水平降低而显著减少,随着夏玉米生育期推移逐渐降低,成熟期各处理土壤氮素含量最低;在土壤深度方向各处理土壤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

土壤氮素含量与夏玉米消耗和土壤吸附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易受到土壤氮素下移量的影响。秸秆表覆在0~20 cm土层的氮素表聚,秸秆深埋在20~40 cm土层的氮聚集,并且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大。这是因为秸秆还田提高土壤通透性,对土壤氮素具有一定的转化与固持作用,但玉米秸秆C/N较高,不易分解,抑制土壤氮素矿化,配施适量氮可有效提高SOM含量和脲酶活性,增加亚硝酸细菌等微生物数量,促进氮素累积。在夏玉米生长中后期氮素逐渐向土壤深层迁移,并且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加,秸秆覆盖可缓解氮素下移趋势。收获后,秸秆覆盖处理显著降低大于80 cm土层的平均累积量,较CK平均降低36.7%~70.9%和82.6%~89.2%,并且秸秆深埋的效果较好。

相比CK处理,秸秆覆盖显著改善氮素在各土层分布并减少氮素的累积损失量,缓解土壤氮素下移趋势,减少深层土壤氮素含量。在0~100 cm土层,SN2较CK处理的累积损失量平均降低39.6%和22.6%,而BN3较CK处理仅降低7.1%。这是由于土壤水是垂直运移的载体,玉米秸秆质地粗糙,秸秆深埋改变了土壤结构及质地均匀性,延长了土壤水在耕作层停蓄,显著降低土壤水连续入渗能力,减缓以土壤水为迁移载体的氮素向下迁移,降低土壤中氮素的淋失;另外,氮淋失与作物根系分布密切相关,庞大的根系有效提高了氮的利用率,减少氮素渗漏。夏玉米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当氮素运移到大于40 cm土层难再被吸收,而秸秆深埋营造养分充裕的微环境,与适宜减氮配施为夏玉米中后期生长提供持续养分,促进根系生长,特别是提高大于40 cm土层根长密度,促进对深层土壤氮素吸收,减少氮渗漏,同时土壤无机氮被微生物固持,也降低了氮素损失的风险。然而,秸秆表覆处理虽能减少表层土壤氮素的累积损失,但秸秆表覆的耕作层及以下土层与CK类似,土壤质地均匀,导水率无差异,土壤水在短时间内渗入深层,带走大量盈余氮素;因此,在对地下水氮素污染评价时,秸秆覆盖结合适量氮肥可显著降低地下水质氮素污染的风险。相比CK处理因过量施氮导致土壤氮素残留较多,易随壤中流运移到深层,且CK处理的夏玉米深层根不发达,难再吸收深层氮素,这些均增大了深层土壤环境氮素污染的风险。收获后CK处理地下水质为Ⅳ类,秸秆覆盖的地下水氮素污染有所减轻,以秸秆覆盖无氮、低氮水平及SN2处理对地下水氮素污染风险最低,地下水质为Ⅱ类。

2)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养分的影响

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改善土壤环境的耕作措施已被广泛应用,并且与氮配施能显著提高SOM含量,这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发现秸秆覆盖配施氮对各土层SOM含量影响不一,不是所有土层SOM含量均增加。秸秆表覆有利于SOM含量表聚,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夏玉米成熟期表层(0~20 cm)SOM含量较供试土壤初始含量有所下降,但相比CK处理仍显著提高表层SOM含量(p<0.05),这是因为CK处理在夏玉米生长中后期,非但无外源碳氮等养分供给,且夏玉米生长会进一步消耗土壤中原有的SOM等养分,CK处理SOM含量逐渐降低,这也说明耕地无新的有机质加入,长时间会造成基础肥力下降,首当其冲的是耕作层。

秸秆表覆-施氮耦合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土壤C/N,促进秸秆分解,除提供夏玉米生长所需碳、氮等养分,还能提供给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和养分,实现土壤养分再循环,有利于SOM含量的积累;相比秸秆表覆和CK处理,秸秆深埋处理显著增加秸秆隔层附近土层SOM含量(p<0.05),但0~20 cm土层SOM含量有所下降。这是因为秸秆深埋条件下,随着生育期推移,0~20 cm土层SOM逐渐被作物和微生物消耗,且无外源补给,造成表层SOM含量逐渐降低;而在秸秆隔层附近土层粉碎的秸秆能够与下层土壤充分接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为土壤提供充足的碳源,充分发挥土壤碳汇的作用,并且施入适量氮肥能够引起较强的正激发效应,促进土壤中的秸秆分解,提高土壤酶活性,有利于SOM积累,SN2处理效果较佳。

同一施氮水平下,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处理在大于60 cm土层SOM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这是因为在大于60 cm土层,土壤的通气性、微生物数量及活性、养分等比较差,导致上层的SOM难以输移进入深层土壤,也难以在深层土壤积累。

本研究表明秸秆覆盖配施氮的土壤TN和AN与TP和AP含量变化规律与SOM类似。秸秆表覆的土壤TN和AN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增大,随土层深度加深而降低,氮素有表聚现象,以BN3处理含量最大,较CK处理显著增加;秸秆深埋下,土壤TN全氮和AN含量随施氮量增大而先增后降,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先增后降,在20~40 cm土层氮素有聚集现象,以SN2处理含量最大,较CK处理显著增加。这是因为秸秆还田在配施氮肥时,可促进秸秆分解,释放更多氮素,同时表覆的秸秆或者深埋的秸秆可提高氮素滞留时间,提高土壤氮素的供应能力,另外,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秸秆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氮素,从而增加了土壤氮素含量,在秸秆层附近产生聚集现象。研究发现,AP直接影响微生物活性,从而对养分供给及释放产生影响,而秸秆配施氮肥可提高AP含量,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还发现秸秆配施氮也能够不同程度提高TP含量,较CK显著提高,这与朱浩宇等的研究结果类似。这是因为秸秆在适量氮肥作用下加速分解,释放有机磷进入土壤,提高土壤TP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