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秸秆覆盖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夏玉米生育期内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如图4.1、图4.2所示。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总体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加深而提高,随夏玉米生育期推移而降低,并且各处理的耕作层含水率呈W形分布;秸秆隔层附近土层含水率变幅较大;心土层含水率变化幅度相对较小。
图4.1 2017年各处理在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率变化
在苗期,各处理耕作层含水率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前,进行第一次地面灌溉,此时各处理耕作层含水率均大幅增加,灌溉结束后,随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增强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同一灌水量下,秸秆表覆处理的耕作层含水率降幅较小,并且耕层维持高含水率时间较长;CK处理灌溉后迅速下降,降幅最大,其次是SW1处理。这可能是因为SW1处理的灌溉量小,导致耕作层土壤水未达到饱和状态,无多余土壤水入渗,且土壤持续蒸发和作物蒸腾,秸秆隔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深层土壤水的上移,导致SW1处理耕作层含水率持续降低;SW2、SW3处理在耕作层含水率保持平稳,灌溉或有效降雨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耕作层含水率较高,且二者多余土壤水向下入渗,先补充秸秆隔层蓄水,多余水分补给地下水;后期耕作层含水率下降,秸秆隔层释放蓄水,补充耕层水分,并提供夏玉米生长所需水分,有利于夏玉米生长;SW4处理灌溉量大,对秸秆隔层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连通了地下水与耕作层的水分运移通道,在生育期耕作层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大,地面灌溉或有效降雨后含水率大幅增加,随后因腾发作用迅速减小。因秸秆表覆的作用,秸秆表覆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壤蒸发,保持耕作层较高的含水率,并且灌溉后高含水率持续时间较长;同时,表覆层以下的土壤结构导水率与CK一样,无差异,易形成水分运移联通体,随着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持续作用,深层土壤水持续补给蒸发,促进了耕作层的蒸发,使含水率减小,其中BW4降幅最大。
在夏玉米灌浆期,秸秆表覆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减弱,此时作物的蒸腾作用增强。BW1,BW2,SW1处理耕作层土壤含水率持续下降,其他秸秆覆盖处理耕作层土层含水率下降时间较CK处理延后3~10 d。夏玉米成熟期,BW1,BW2,SW1处理的耕作层平均含水率较CK降低10.5%~21.3%,其他秸秆覆盖处理的耕作层平均含水率较CK处理提高5.6%~9.4%,秸秆深埋的SW2处理效果较好。
图4.2 2018年各处理在夏玉米生育期内的土壤含水率变化
夏玉米生育期各处理秸秆隔层的土壤含水率变化如图4.3所示。可知,在同一生育阶段,秸秆深埋的秸秆隔层含水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SW2和SW3含水率无显著差异(p>0.05);秸秆表覆相应土层含水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BW4处理含水率最大。在成熟期,除SW1秸秆隔层持水量较CK平均降低6.3%,SW2,SW3,SW4隔层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20.3%,17.7%,3.3%,并且在秸秆隔层附近含水率等值线紧密。BW1和BW2处理的相应土层含水率较CK平均下降10.0%和5.2%,BW3和BW4较CK提高1.8%和4.8%,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土壤含水率等值线图可知,秸秆深埋处理随灌水量增加,等值线逐渐密集,后稀疏,说明在适宜灌水定额下,秸秆隔层能够蓄纳耕作层多余的入渗水或降雨,扩大秸秆隔层蓄水容量;同时,在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较强时,秸秆隔层蓄水可补给耕层,并有效促进深层根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供给夏玉米生长。秸秆表覆等值线图随灌水量增加,在表层逐渐密集,说明即使表覆秸秆在土壤表层仍存在较大量的水分交换,在腾发作用下而被蒸发,导致表层土壤含水率下降,随着灌水量增加降幅逐渐变小。心土层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加深而提高,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随蒸发作用的增强而降低。因此,在作物生长中后期,秸秆深埋较秸秆表覆节水蓄水效果好,以SW2和SW3处理较佳。
图4.3 不同生育期各处理的秸秆隔层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