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

8.1 秸秆覆盖-施氮耦合对夏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

不同秸秆覆盖方式配施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各生育期根长密度(RLD)在土壤剖面上的空间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两年间各处理RLD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如图8.1、图8.2所示。

从秸秆覆盖方式角度分析,在0~20 cm土层,秸秆表覆处理的平均RLD较秸秆深埋、CK处理显著提高12.8%,14.2%;在20~40 cm土层,秸秆深埋处理的平均RLD较秸秆表覆、CK处理显著提高11.7%,15.8%;在大于40 cm土层秸秆深埋处理平均RLD较秸秆表覆、CK处理显著提高41.7%,46.5%。说明秸秆表覆可显著提高表层0~20 cm土层RLD,秸秆深埋有利于深层根系生长发育,特别是大于40 cm土层的RLD显著提高(p<0.05)。

从施氮量角度分析,在0~20 cm土层,RLD随施氮量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不施氮(N0)和低氮(N1)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平均下降25.2%,13.9%(p<0.05),中氮(N2)和高氮(N3)处理较CK处理平均提高4.9%,3.8%,说明低氮水平显著降低表层根系RLD,而中高氮水平不会显著提高表层根系RLD,与CK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在20~40 cm土层的RLD,不施氮(N0)和低氮(N1)处理较CK处理显著降低,平均下降28.3%,14.9%,中氮(N2)和高氮(N3)处理较CK处理平均提高8.7%,10.3%;在大于40 cm土层,不施氮(N0)处理RLD较CK处理显著下降37.1%,其他3个施氮处理平均较CK处理提高3.9%,57.5%,56.0%(p<0.05)。说明在秸秆覆盖下,施氮量不足对深层根系RLD的影响比表层根系显著,并且中高氮处理对深层RLD提高效果显著,有利于深层根系生长。

图8.1 2018年不同秸秆覆盖配施氮对夏玉米生育期根长密度的影响

图8.2 2019年不同秸秆覆盖配施氮对夏玉米生育期根长密度的影响

从夏玉米生育期角度分析,秸秆表覆与秸秆深埋处理、CK处理的0~20 cm土层RLD,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成熟期平均降低7.2%,16.8%,10.1%。不施氮(N0)和低氮(N1)处理RLD在各生育期较CK显著降低,中氮(N2)和高氮(N3)处理的RLD在各生育期较CK处理显著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大于40 cm土层,各处理随着夏玉米生育期推移RLD逐渐增大,但到成熟期,CK和秸秆表覆处理在该土层的RLD显著下降,所占1 m土层的RLD比重均小于2.1%。除了不施氮处理(SN0),其他秸秆深埋施氮处理,在大于40 cm土层的RLD平均占1 m土层比例分别为6.3%,9.6%,10.1%,且较CK处理显著提高6.8%,67.5%,68.1%。说明秸秆深埋配施氮肥有利于夏玉米根系下扎,促进深层根系发育,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中高氮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

Barraclough指出,当作物的RLD<0.8~1.0 cm/cm3时,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将受到影响。两年各处理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在20~40 cm土层RLD分布及占1 m试验土体总RLD的百分比如图8.3、图8.4所示。可知,秸秆深埋较秸秆表覆处理、CK处理在各生育期的RLD及RLD所占比例显著提高,除不施氮(SN0)处理,其他秸秆深埋处理在20~40 cm土层RLD均为0.95~1.53 cm/cm3,而秸秆表覆仅BN2,BN3,CK处理在拔节期和吐丝期RLD为0.8~1.08 cm/cm3,并且较秸秆深埋相应施氮处理RLD显著小,其他秸秆表覆处理RLD未达到0.8 cm/cm3,可能会影响夏玉米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夏玉米的性状及产量。

图8.3 不同处理的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柱状分布图

图8.4 不同处理的20~40 cm土层根长密度百分比

随着生育期的推移,SN1,SN2,SN3处理在20~40 cm土层的RLD有增大的趋势,而其他处理在该土层RLD先增后减。在各生育期,随施氮量增大,20~40 cm土层的RLD逐渐增大;夏玉米成熟期,秸秆表覆处理RLD趋于稳定,秸秆深埋处理有增加的趋势,特别是SN2,SN3处理,增加效果显著。分析各处理在20~40 cm土层RLD的百分比,在夏玉米各个生育期,秸秆表覆各处理的RLD百分比无显著差异(p>0.05),平均较CK处理下降9.1%~17.1%(p<0.05),说明秸秆表覆配施氮肥提高20~40 cm土层根系生长效果不显著,而秸秆深埋各处理除SN0外,其他处理较CK处理平均提高12.3%~25.3%(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