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1 多因素协同秸秆深埋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5.5.1 多因素协同秸秆深埋下不同灌水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多因素影响下不同灌水量的秸秆深埋土壤含水率模拟如图5.10所示。各土层含水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

耕作层含水率在一水前无显著差异,一水后耕作层含水率均显著增大,较一水前提高14.2%~36.3%,且增幅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二水和三水变化趋势与一水前后类似,二水后较二水前耕作层含水率提高23.8%~40.4%,三水后较三水前耕作层含水率提高32.3%~53.7%。由此说明,随生育期推移,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作用增强,灌水前耕作层含水率下降较大,灌溉补水显著提高耕作层含水率,且增幅随灌水量增大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这也说明适宜灌水量下耕作层含水率变幅较小,能够保持耕作层含水率稳定。二水前和三水前的土壤含水率较一水前下降4.3%~13.4%,降幅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二水后和三水后土壤含水率变化趋势与一水后类似,但增幅逐渐减小。收获后,土壤含水率较一水前降低1.1%~20.2%,降幅随着灌水量的增大呈先大后小的趋势,可能是因为大灌水量下,反复灌溉-强蒸发作用对秸秆-土壤连续体产生一定程度破坏,降低秸秆层蓄水作用。在结合含水率模拟图分析,当灌水量在90~105 mm时,收获后耕作层含水率与一水前无显著差异,在整个生育期此区间灌水量的耕作层含水率比较平稳。在小于90 mm或大于105 mm灌水量,收获后含水率显著降低,并且在生育期内耕作层含水率变幅较大,造成耕作层或旱或涝,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对作物生长不利。

图5.10 土壤含水率的模拟分布

秸秆隔层含水率在一水前含水率无显著差异,一水后隔层含水率显著增大,较一水前提高39.7%~57.3%,且增幅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虽然二水、三水后隔层含水率较灌水前分别显著提高29.4%~47.3%和14.4%~32.1%,但增幅随灌水量的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随着生育期的推移,灌水后提高隔层含水率的幅度下降。说明适宜灌水量下隔层含水率变幅较小,能够保持隔层含水率的稳定,灌溉不足或灌溉过量均影响秸秆隔层蓄水作用。二水前和三水前的土壤含水率较一水前提高0.1%~16.5%,增幅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生育期推移降低。在大于82 mm灌水量下,收获后隔层含水率较一水前提高11.9%~24.3%,增幅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但秸秆隔层蓄水量有限,不可能无限制蓄水,并且过高含水率对作物根系会产生负面影响,故在82~110 mm灌水量范围内应有适宜的区间既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又可节约灌溉;而小于82 mm灌水量下隔层含水率小于15.6%,秸秆隔层偏旱,不利于作物生长。

心土层含水率在一水前无显著差异,一水后心土层含水率不同程度提高,较一水前提高2.2%~18.9%,增幅随灌水量增大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三水前后心土层含水率增幅较二水前后降低,增幅都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增幅逐渐减小。二水前和三水前的心土层含水率较一水前降低14.6%~38.5%,降幅随着灌水量的增大而降低,随生育期推移降低。灌水量大于85 mm时,心土层含水率差异不显著,较一水前提高1.1%~8.5%,增幅随灌水量增大呈先大后小的趋势;小于85 mm灌水量的心土层含水率较一水前下降18.5%。与秸秆隔层含水率趋势类似,在85~110 mm灌水量范围内应有适宜的区间既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又可节约灌溉。因此,确定适宜的灌水量区间应结合土壤含盐量、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