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秸秆覆盖与耕作方式的优选试验
1)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当地常规耕作(CK处理)、秸秆表覆+常规耕作(BF处理)、秸秆深埋+深翻耕作(耕作层—秸秆隔层—心土层)(SM处理)、秸秆表覆+深埋+深翻耕作(BFSM处理),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为72 m2,各试验小区间设2~3 m宽的保护带。小区四周采用聚乙烯塑料薄膜隔开,薄膜埋深1.2 m,且顶部预留30 cm,防止水肥互窜,田间管理与当地农户管理一致。播种前采用农耕机械将耕地辊磨、浅耙、整平,覆膜种植(地膜采用白膜,膜厚0.01 mm,宽幅80 cm)。各处理均统一采用当地施肥水平(磷肥为磷酸二铵,以P2O5计,施磷量为150 kg/hm2;钾肥为氯化钾,以K2O计,施钾量为45 kg/hm2;氮肥为尿素,以纯氮计,施氮量为225 kg/hm2,施肥时均应换算成肥料质量。磷肥、钾肥与50%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剩余氮肥在拔节期施入);各处理均采用统一灌水水平,黄河水灌溉(矿化度为0.608 g/L),整个生育期灌溉3次,每次135 mm,采用汽油泵从渠道中定量抽取黄河水。有秸秆深埋的处理(SM和BFSM处理),在2016年秋浇前进行深翻,人工均匀铺设5 cm厚玉米秸秆,后整平压实;有秸秆表覆的处理(BF和BFSM处理),在机械播种后立即在无膜行间铺设玉米秸秆,厚度为5 cm,并压实,防止被风或人为破坏。具体试验设计见表2.6。
表2.6 秸秆覆盖与翻耕深度耦合的试验设计
整个试验用的秸秆来自上一年夏玉米收获后粉碎的秸秆,打捆备用,放在干燥阴凉的地方,防止潮湿发霉,夏玉米秸秆覆盖量(表覆或者深埋)为7 500 kg/hm2。供试的夏玉米品种为当地种植的常规品种(钧凯918),机械播种,株距为0.35 m,行距为0.45 m,种植密度为6万株/hm2。试验于2017—2018年连续开展两年,每年5月初播种,9月末收获。秸秆深埋后形成土壤层依次命名为:耕作层(0~35 cm)、秸秆隔层(35~40 cm)、心土层(秸秆隔层以下土层)(图2.7)。
图2.7 秸秆覆盖的示意图
2)样品采集与测定
(1)夏玉米根系生长指标及根长密度模型
夏玉米成熟期,在每个处理小区随机选取3株具有代表性植株,采用Monolith 3D空间取样法,收集夏玉米根样品。将取回的根样品采用根系扫描仪(型号Epson Perfection 4870)进行扫描,并采用根系分析系统Win RHIZO Program分析根表面积、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节点等根的相关数据。将取根样后的地上部夏玉米植株及清洗干净后的根样品经105℃杀青,80℃烘干,至恒重后称其质量,测得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及根样品的质量。
根长密度(Root Length Density,RLD)是土壤水分模型模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采用根长密度模型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夏玉米根长密度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参数估算值。Wu等将作物根系入土的深度转为0~1的相对标准化根深,提出了归一化根长密度分布的概念。本研究根据试验的实际情况,采用Wu等提出的三阶多项式的模型,对田间试验中不同耕作模式下夏玉米成熟期的相对标准化取样深度x处的各土层根长密度进行拟合,即
式中 y——各土层深度根长密度,cm/cm3;
x——相对标准化根深,x=z/60,0≤z≤60,z为田间试验的夏玉米根的实际取样的土层深度,cm;
a,b,c,d——模型回归参数,与土层相对标准化深度有关。
(2)土壤含水率
在夏玉米播种前及每次灌水的前、后(遇到降雨,应在雨后2~3 d加测一次),采用土钻在田间取样,测定土壤含水率。分别在0~20,20~40,40~60,60~80,80~100 cm取样,采用干燥称重测定土壤质量含水率。
(3)考种测产及作物耗水量
在夏玉米的收获期,每个处理小区随机选取10株代表性的夏玉米,测定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质量等指标。夏玉米籽粒干燥后,对其进行称量,并测算单位面积产量;在自然晾干后的夏玉米籽粒中随机选取100粒,3个重复,分别称量,并将平均值作为夏玉米的百粒质量。
作物耗水量(Evaporation and Transpiration of Crop,ET)可计算为
式中 ET——作物耗水量,mm;
P——生育期降雨量,mm;
I——灌溉量,mm;
ΔW——夏玉米收获后与试验初期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mm(具体计算公式详见式(2.3)—式(2.4));
Wg——地下水的补给量,mm(具体计算公式详见式(2.5)—式(2.9));
D——土壤水的渗漏量,由于本农业示范区地下水位较高,且腾发作用强烈,地下水的补给量远大于土壤水渗漏量,因此渗漏水量可忽略,故取D=0;
R——降雨在地表产生的径流量,因农业示范区地势平坦,生育期降雨较少,无地表径流产生,故R可忽略,取R=0。
土壤储水量可计算为
式中 W——土壤储水量,mm;
θi——第i层土壤质量含水率,%;
hi——第i层土层厚度,cm;
ρi——第i层土层容重,g/cm3。
夏玉米收获后与试验初期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量ΔW可计算为
式中 WHarvest,WInitial——夏玉米收获后、试验初期土壤含水量,mm。
(4)地下水补给量Wg
播种后,在每个处理小区埋设负压计,埋设深度分别为90 cm和110 cm,每天早晚定时(早晨7:00,下午7:00)读取负压计读数,测土壤基质势,然后根据V-G模型测算土壤导水率。土壤非饱和导水率可计算为
式中 Kh,Ks——分别为土壤非饱和导水率、饱和导水率,cm/d;
α——与土壤进气吸力的相关参数,是进气值的倒数,cm-1;
h——土壤基质势,cm;
n,m——均为形状系数。
土壤水分运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与达西定律,本研究采用定位通量法测算地下水补给量。土壤水分近似一维垂向流动的连续方程为
对式(2.6)在z*到z进行积分,并由质量守恒原理写出无源汇情况下的水量平衡方程,即
最后由达西定律可得z*处的土壤水分通量,即
式中 z*=(z1+z2)/2,cm;
Kz*——z*的非饱和导水率,cm/d;
Δz=z2-z1,cm;
z1,z2——负压计埋设的深度,本研究中分别取z1=110 cm,z2=90 cm;
h1,h2——两点的负压计读数,cm。
由此可得出,单位面积在t1至t2时段内流过的土壤水量Q(z*),任一z断面的相应水量Q(z)为
(5)水分利用效率
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可计算为
式中 WUE——水分利用效率,kg/(hm2·mm);
Y——玉米产量,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