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军事将领与军事制度研究》简介
《抗战时期军事将领与军事制度研究》这本书是由创作的,《抗战时期军事将领与军事制度研究》共有35章节
1
第一章 国民政府军官的官等、任官与军衔
近代中国军队中军阶等级(阶级)在西方军队中被称为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根据军人的职务、军事素养、年资、功勋,以及所属军种或勤务部...
2
第一节 军官的官等与任官制度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陆军军官佐任职等级暨补官体制摘要章程》,将军官分为三等九级:上等第一级为正都统(大将军、将军),上等第二级为副都统,上等第三级为协都统...
3
第二节 抗战时期将领任官与正式军衔
为了整顿军队,厘清军阶,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对军官重新评定等级,授予军衔。1934年4月,国民政府组建了军事委员会铨叙厅,以林蔚为厅长,具体负责军官佐军阶等级...
4
第三节 军官的任职与职务军衔
国民政府军官军阶等级制度的建立,为军官的任职提供了重要依据。1935年8月25日,蒋介石在峨嵋军官训练团曾发表题为《正式军人》的讲话,专门阐述官与职的关系。他说...
5
第四节 军官逝世后的追赠、追晋军衔
追赠、追晋军衔主要用以对作战阵亡或病逝的军官追赠或追晋较高一级的军衔,如上校可追赠、追晋为少将,少将可追赠、追晋为中将,中将可追赠、追晋为上将,二级上将可追赠、...
6
第二章 抗战军官的教育与培养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战乱不断,社会对军事人才的需求剧增,军官的教育与培养亦得到重视。清政府不仅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学校,还相应在地方各省建立了近代模式的教育体制。民...
7
第一节 保定军校与抗战将领
民国时期有20余所著名的军事院校,而创办时间较早,在规模上和培养军事人才上当首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得到了较为完整、正规的军事训...
8
第二节 黄埔军校与抗战高级将领
一、 军校的建立与军官的培养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产物。1921年,孙中山在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会谈中,后者建议孙中山创办军事院校,建立革命军队。19...
9
第三节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南京设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继续招收和培养陆军军官,蒋介石、李济深、何应钦分任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长。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学...
10
第四节 其他军校与抗战高级将领
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清政府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式陆军(简称“新军”)36镇。同时,兴办陆军学堂,要求地方各省设讲武堂,颁布《陆军学堂...
11
第三章 战区的划分与高级将领的任免
战区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主要战略单位。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原有基础上建立了战时的军队系统,这个系统逐渐发展成为包含战区、集团军两个主要层级的体系。...
12
第一节 抗战时期战区的划分与演化
“战区”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世纪初法国的军事家若米尼(Antoine⁃Henri Jomini),若米尼认为战区是不受复杂情况影响的,每个军团占领的范围。 (...
13
第二节 战区的变动与司令长官的任免
抗战初期,为应付战局,国民政府还在部分战区设置了战区前敌总司令部,就近辅助长官司令部对战区前线部队的部署和指挥。 (47) 例如,淞沪会战开始后,蒋介石即考虑以...
14
第三节 集团军的设置与总司令的任免
全面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在设置战区的同时,集团军亦次第组建。从当时抗战的全局来看,在战区之下设置集团军也实属必要。在指挥方面,战争规模扩大之后,战区所辖各种单位...
15
第四章 高级将领的地域与派系
“派系”是民国历史绕不开的话题,不仅政治、军事上有派系,教育、文化、财经、社会等领域,亦各有派系的存在。 (1) 派系倾轧更是成为国民党组织机制中一个十分幽微而...
16
第一节 高级将领的省籍与派别
中国人向有浓郁的“同乡”观念,以省为基础的地域认同有意或无意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人们往往用行政地域来描述一个人的本籍,以表示其身份的关键因素。大部分中国...
17
第二节 高级将领的出身与用人
学缘关系是军队中用人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军队中派系集团形成的潜在基础。学缘包括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古即是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近代新式教育...
18
第三节 高级将领间的派系冲突
抗战期间,在共同抗日的救国背景下,各高级将领原来的地域派系继续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分化整合。此外,各地域派系所控制的军队以军、师的形式编入集团军,进入各战区作战,...
19
第五章 高级将领与抗战军事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分别是:1937年8月至11月的淞沪会战、10月的忻口会战,1938年5月的徐州会战、6月至10月的武...
20
第一节 李宗仁与徐州会战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后,急谋夺取徐州,打通津浦线,连贯南北战场。为此,日军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以打通津浦路为战略目标,从南北两端向李宗仁负责的第五战区...
21
第二节 薛岳与三次长沙会战
抗战时期,以湖南为核心的第九战区所辖兵力及牵制日军的兵力为各战区之首。在国民政府的22次大型会战中,基本上由第九战区独立进行的有六次,分别是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
22
第三节 陈诚与鄂西会战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以鄂西为中心的第六战区在拒敌西进,拱卫陪都重庆方面具有相当重要地位。1943年5月至6月,第六战区在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副司令长官孙连仲的指...
23
第四节 卫立煌与滇西会战
1942年夏,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之际,日军沿滇缅路跟踪追进,占领了腾冲、龙陵、松山、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等地。此后,利用有利地形,赶筑工事,并配置第...
24
第五节 何应钦与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亦称“湘西战役”“芷江战役”,是中国军队装备美国军械后第一次同日军的正面大交锋。此次会战,日军在整体战略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冒险的进攻开始,遭到中国军...
25
第六章 国民政府将领的牺牲与抚恤
抗日战争,中国以弱胜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根据1947年国民政府的统计,整个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伤亡总数达3227926人。 (1) 某种程度上,抗战的胜利可以...
26
第一节 抗战将领的牺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005年9月,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以国民政府军队为主...
27
第二节 牺牲将领的构成分析
目前,关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牺牲的将领未见官方的统计数据,而各相关的研究和论述的统计标准不一,数据亦悬殊。在综合相关资料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初步的甄别统计,抗战时...
28
第三节 牺牲将领的抚恤
中国的抚恤政策源远流长。自商周以来,抚恤作为国家权威与恩泽的象征之一就已经存在。太公吕尚(姜子牙)辅佐武王从政治军,提出:“凡行军吏士有伤亡者,给其丧具,使归邑...
29
第七章 高级将领的投敌与奖惩
抗战时期,中国出现了多个由日本扶植的、有组织的汉奸集团,并且在不同地区建立了伪政权,同时不少国民政府高级将领先后投敌,甚至以“曲线救国”的名义成为日本侵华的帮凶...
30
第一节 抗战时期投敌的高级将领
1938年1月,陶德曼调停失败后,日本宣布“不与国民政府为对手”,并调整侵华策略,着力分化中国内部的抗日阵营,在政治上扶持亲日势力,建立傀儡政权,实施其以华治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