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与滇西会战

第四节 卫立煌与滇西会战

1942年夏,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之际,日军沿滇缅路跟踪追进,占领了腾冲、龙陵、松山、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等地。此后,利用有利地形,赶筑工事,并配置第五十六师团全部,第二、第三十三师团各一部分兵力把守,中日双方在滇西地区形成隔江对峙的局面。 (212)

1943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转折关头,反攻缅甸成为对日作战的主题之一。为反攻缅甸,美方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建议下,向国民政府提出在印度蓝姆伽和云南昆明分别组建代号为“X”“Y”的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1943年3月,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在云南楚雄成立,陈诚任司令长官。经过半年的操持,云南远征军五个军编练和装备基本完成。同年11月,陈诚因病离开远征军后,由卫立煌继任代司令长官,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萧毅肃任参谋长。卫立煌接任后的任务是消灭滇西怒江以西的日军,打通中印公路,由此掀起滇西会战的帷幕。

卫立煌,字俊如,安徽合肥人。卫立煌为行伍出身,孙中山南下护法后曾入选孙中山卫队,此后辗转在粤军许崇智部效命,逐渐升至团长、旅长等职。北伐前夕,随着所部粤军被蒋介石收编,卫立煌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第九团团长,此后逐渐因功晋升。抗战开始后率部进入山西,出任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1939年1月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南省省主席。其间,卫立煌与中国共产党方面过往密切,逐渐被国民政府中央所疑。 (213) 1942年初,卫立煌被调离第一战区,免去本兼各职。1942年春,国民政府组建远征军入缅作战时曾拟以卫立煌为司令,后因各种原因改由罗卓英出任。 (214)

卫立煌到任后,迅即召开各主管部门负责人联席会议,部署以消灭滇西日军、打通对外通道为唯一的工作中心,并着手在离怒江70公里的保山县马王屯建立前进指挥部(后成为司令长官部)。另一方面,为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卫立煌积极与云南省主席龙云建立良好关系,保证远征军之粮秣供应,同时与美国中缅印战区司令官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建立友好联系。 (215) 至1944年初,卫立煌在长官部做了三件大事:(1) 继续与龙云保持友谊,用实际行动说明他是来打日寇的,使几十万的军队有足够的粮秣。(2) 取得美方充足的弹药武器。(3) 调整部队,激励士气。3月,卫立煌的注意力转向准备反攻方面。他穿梭来往于重庆、昆明、保山之间,为落实各项措施,使反攻方案完善可行,做了各种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工作,对将要进攻的几条路线,每一条都事先做了选择和研究;和将要担任主攻任务的指挥官,根据敌情缜密地进行了商讨。 (216)

当时,怒江对岸有5万多日军,在滇西各战略要点腾冲、松山、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等处,都筑有半永久性工事。日军的主力是具有“丛林之王”称号的第五十六师团全部,以及不是整编的第二师团和第三十三师团。第十八师团虽在密支那及其西北地区,但可及时支援滇西。卫立煌要求各有关人员注意日军各部队的历史和特点,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中国远征军下辖宋希濂第十一集团军和霍揆彰第二十集团军,其中第十一集团军辖王凌云第二军(下辖第九师、第三十三师、第七十六师)、黄杰第六军(下辖新编第三十九师、预备第二师)、钟彬第七十一军(下辖新编第二十八师、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二十集团军辖周福成第五十三军(下辖第一一六师、第一三〇师)、方天第五十四军(下辖第三十六师、第一九八师)。此外,尚有作为总预备队的何绍周第八军(下辖荣誉第一师、第八十二师、第一〇三师)及第二〇〇师。 (217)

1943年12月,在中国驻印军发动缅北反攻之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令部即拟定远征军反攻缅甸作战计划,其方针是:以恢复中印交通之目的,以远征军一部,攻略滚弄敌桥头堡,并固守车里、佛海现阵地,掩护左侧;以主力强行渡过怒江,重点指向龙陵,攻略腾冲、龙陵一带敌阵地,进出蛮允、畹町之线。整顿态势,再与驻印军会师八莫,攻略腊戍。该计划预定于1944年3月上旬开始进攻,但此后因各种准备未达到理想程度而未付诸实施。 (218)

1944年3月,美国方面以缅北方面对日作战接连告捷,希望国民政府速令滇西的中国远征军推进至腾冲或龙陵,牵制日军,以配合驻印军向密支那推进,被国民政府方面婉拒。 (219) 4月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再次以日军在伊姆法尔地区之攻击,“其始即在攻击可能输华物资之路线,如此次进攻日军得能完成其目的,则日军即可集中供给与消灭列多之部队与转而从容攻击阁下之远征军”,“然萨尔温江前线则仍无动静,其结果乃使日军得能转用五十六师团,以抵御史迪威之攻入猛拱流域与长距离渗透部队于北缅之威胁”,催促蒋介石速令滇西远征军攻占领腾冲、龙陵。 (220)

4月中旬,为配合驻印军反攻密支那,肃清滇西之敌及打通中印公路,国民政府综合卫立煌的报告,拟具远征军策应驻印军作战指导方案,调整中国远征军的部署和战斗序列,以第二十集团军为攻击集团,第十一集团军为防守集团,着手对怒江以西日军实施反攻,各部队作战准备限于4月底前完成,待命开始攻击。 (221) 卫立煌立即据此拟定具体渡江作战计划:

(1) 远征军为策应驻印军攻击密支那,打通中印公路,以第二十军为攻击军,由栗柴坝、双虹桥渡江,以腾冲为攻击目标。

(2) 第二十一军为防守军,负责怒江左岸防守之责。另以该集团军之新编第三十九师、第八十八师、第七十六师、新编第三十三师备派加强团渡江攻击,策应第二十集团军之作战。

(3) 攻击准备限4月底以前完成,攻击开始时间,另命之。 (222)

蒋介石对远征军的反攻极为重视。4月25日,蒋介石再次叮嘱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等人:“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且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务希各级将领,竭智尽忠,达成使命。” (223)

5月10日,卫立煌电令各集团军总司令及渡江指挥人员,迅速按计划准备攻击。11日,卫立煌下令远征军开始强渡怒江,揭开滇西远征军反攻的序幕。渡河各攻击部队奏效后,国民政府军委会鉴于中国驻印军已开始攻击密支那,判断日军难于短期内增援滇西,决定远征军以主力渡河,迅速攻占领腾冲、龙陵、芒市,扩张战果,与驻印军会师缅北,打通中印陆地交通线。 (224) 据此,卫立煌指挥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于5月20日调整作战部署,令担任防守的第十一集团军也全部渡江,参加攻击。以第二十集团军为右集团军,攻击腾冲;以第十一集团军为左集团军,攻击龙陵、芒市。

6月初,渡江后的第二十集团军乘胜追击,全力攻击腾冲北部据点北斋公房。6月14日,攻占北斋公房。接着,卫立煌下令第二十集团军乘日军主力由腾冲转向龙陵之际迅速南下,向腾冲日军攻击,第十一集团军立即集结主力,击破当面日军的攻势。 (225) 21日,第二十集团军攻下南斋公房,准备围攻腾冲。28日,第五十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南北宝凤山。7月3日,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军攻占蜚凤山。至此,第二十集团军“打破腾城屏障,三面迫近城郊”。此时日军一部仓皇南窜,其主力编成一个混成联队,死守来凤山及腾冲城。 (226)

日本第三十三师团不甘心于在滇西的受挫,7月上旬,该师团拟定新的作战计划。其作战方针为:“将主力集结于芒市周围,在龙陵方面击灭云南远征军主力之后,前出到怒江一线,在救援腊勐、腾越(今腾冲)守备队的同时,切断印中联络路线。”由于这次作战目标是要切断驻印军和远征军作战部队的地面联络,又被称为“断作战”。 (227)

7月26日,第二十集团军主力“在我空军掩护之下,以优势之兵力,向敌最后唯一之屏障来凤山四个堡垒群同时猛攻”,当晚攻占来凤山。27日晨又“将城东、南两城门外繁华市区之敌全部肃清”。尽管第二十集团军已将腾冲城“四面包围”。但“该城之墙概为坚石砌成,高而且厚,兼有大盈江及饮马水河环绕东西北面,形势天然,有险可凭,况城墙上端堡垒环列,其距离不过十公尺,而城之四角更有坚固堡垒侧防,欲求接近,良非易事”, (228) 给中国军队攻城带来极大难度。经过近一个月的围困,攻击部队只得以空军对腾冲城实施猛烈轰炸,炸出缺口,各部队得以趁势登城。8月20日,攻击部队“始将东、南、西三面城墙上之敌大部肃清”,21日晨向城内日军发起攻击,激战至9月14日,将困守腾冲城之日军全部歼灭。 (229)

负责攻击龙陵、芒市的第十一集团军主力在5月底强渡怒江后,向攀枝花、毕寨渡、火石地、葛蒲厂及平戛各地区集结,以重点置于右翼,向指定目标包围攻击。其中,第七十一军负责右翼攻龙陵,第二军负责左翼攻芒市。 (230)

6月3日,第十一集团渡江完毕,4日开始攻击。左翼方面第二军以一团攻击平戛,其余向象达、芒市推进。6月22日克复象达,8月上旬攻克放马桥,遮断龙陵、芒市之间公路。 (231) 而右翼军由惠通桥向龙陵攻击,必须经过战略要地腊勐。日军在这里构筑了以松山和滚龙坡互为犄角的两大据点。因日军退入既设坚固阵地,凭险据守,第七十一军对松山高地发起数次进攻均不能克复,且死伤过大。 (232)

松山在腾冲与龙陵之间,日军占据于此,既可将远征军右集团军与左集团军分隔开来;又可成为由芒市方面来的日军的内应,使远征军左集团军侧面受到威胁,其战略意义极大。6月底,卫立煌根据宋希濂的建议,调整作战部署,重点攻击松山,决定将第八军渡江加入松山的攻击,第七十一军则以主力负责龙陵方面的进攻。 (233) 7月12日,第八军另定战法,实施近迫作业:“先以炮击迫敌于堡垒部内,步兵乃乘射击之瞬间一举跃入敌壕,而以手榴弹、冲锋枪、机枪、火焰放射器消灭敌于掩蔽部”,于14日将滚龙坡日军肃清。但对松山日军的攻击却毫无进展。“作战两月,兵力由一个团迭次增至六个团,伤亡重大。” (234) 从9月1日起,该军工兵营在松山顶峰向日军阵地垂直挖掘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9月8日,第八军将松山整个山顶炸翻,在山内工事困守的日军全军覆没。而中国军队血战百余日,伤亡官兵亦达6000余人。 (235) 松山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日军“断作战”的计划,远征军初步赢得战局的主动权。

龙陵方面,第七十一军主力第八十七师和第八十八师于6月10日攻克龙陵城郊大部分,但未能“将敌防御核心迅速扫荡”。14日以后,日军陆续增援反扑。16日,第七十一军被迫退居龙陵东北郊与敌对峙,是日,日军突破第八十七师阵地,冲入龙陵。“各官兵目睹功败垂成,各个虚声叹气。”宋希濂鉴于“腾敌主力已南移龙陵……企图向我七十一军先行击破。为谋整顿态势,事先站稳脚步,即令七十一军除以一部固守现有阵地外,主力暂转移镇安街以西坌田坝、赵家寨、五四五〇高地及红木树之线”。 (236) 此后,日军不断增援龙陵,日军倚仗大量的物资和坚固工事,负隅顽抗,滇西战场因龙陵难于夺取而陷入胶着状态。

蒋介石接获第七十一军败退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饬令卫立煌“查明放弃龙陵系何人所下命令”。对此,宋希濂向卫立煌解释称:“龙陵收复,本已指顾可期,惟敌工事坚固,决非步兵兵器所能摧毁,乃因连日天雨,飞机既未能输送弹药,又不能协力轰炸。兵站输力薄弱,亦不能及时追送粮弹,以致迁延数日……激战两日,我以伤亡甚大,铣日黄昏被敌突破阵地左翼,冲入龙陵。” (237)

20日以后,日军在龙陵的兵力不断得到加强。22日,蒋介石敦促卫立煌、宋希濂等人速谋克复腾冲、龙陵:“此次渡河攻击,在盟军热心协力之下,以优势之兵力进攻劣势之敌,不特进展迟缓,且龙陵竟因少数敌之反攻得而复失,实有损国军荣誉。现我驻印军节节进展,缅北之敌行将就歼,该长官等宜督率所部积极进攻,排除困难,迅□□□□复腾冲、龙陵。” (238) 同日,卫立煌命令第十一集团军“应立即集结主力,击破当面敌之攻势,至少亦须于黄草坝以西地区利用地形,站稳脚跟,拒止当面之敌,非有命令不得向东移动”。同时命令第二十集团军乘日军主力转向龙陵之际,迅速攻占腾冲。 (239) 而且,卫立煌将荣誉第一师主力调往龙陵,加入第八十八师方面的战斗,第六军新三十九师也奉命调往龙陵以南张金坡、南天门防守,阻击从芒市向北增援的日军。此外,卫立煌以“十一集团军方面,现受敌反扑,该集团一再支持,在此情况下,亟须增强兵力,以保既得战果,尤便作攻略腾、龙之积极准备,故第二线兵团之第八军全部似应集中力量以赴有利战机”,电请蒋介石允许将该军留驻祥云之一〇三师车运保山参战,获蒋介石批准。 (240)

在得到增援后,钟彬率第七十一军在腾龙桥、达摩山、黄花坝、镇安街一线阻击日军向松山的增援。6月28日,日军由龙陵向东进击,猛攻第八十七师阵地。 (241) 7月7日,第七十一军将原有阵地恢复,此后,继续进迫龙陵市郊。8月上旬,远征军变更攻击部署,锐意准备攻击。在战斗机、轰炸机的联合支援下,激战至20日,第十一集团军将龙陵外围据点全部占领。

为挽回局势,日军于8月26日决定派第二师团主力从南坎出发,利用三天的夜行军,“跃进到芒市附近”,参与“断作战”,以救援龙陵、腾冲一线的日军。30日,第三十三师团下达作战命令:“迅速击破龙陵周围之敌,前出到怒江线,首先救出拉孟守备队,继而营救腾越、平戛守备队。” (242)

中国方面,蒋介石于8月23日下令将第二〇〇师从昆明调往保山,归远征军指挥,迂回攻击日军龙陵、芒市间交通线。 (243) 此外,卫立煌又以龙陵情况紧急,将第二十集团军第三十六师划归第十一集团军指挥,令该师立刻渡过龙川江,夹击向龙陵北犯之敌。 (244) 9月7日,卫立煌又以日军大量向芒市、龙陵增援,判断龙、芒地区将有大战,“惟自我军以四月以来之攻坚作战,伤亡特大,各战斗力均已失去十分之七、八。本日已攻下松山,最短时日亦可攻克腾冲,但第八军及廿集团军均已无力再战”,为确保既得战果,击破增援之敌,请求蒋介石迅将第五军军部及第九十六师迅速开赴滇西参战。 (245) 至9月中旬,中日军队在龙陵外围阵地展开激战,均伤亡惨重。日军鉴于反攻未遂,且松山、腾冲已相继被中国远征军攻克,决定停止作战,乃留一部固守龙陵市区,主力窜回芒市。 (246)

10月13日,蒋介石指示卫立煌:“龙、芒残敌势已疲困,且无后续增援,希即就该战区现有兵力,迅速调整部署,积极发动攻势,以期一举克复龙、芒后,转取守势,确实掩护中印公路之修筑为要。” (247) 29日,卫立煌在经充分准备后,下令远征军再次对龙陵发起攻击。经五日激战,将龙芒公路截断,并逐次攻略龙陵城区外围据点。11月3日,第十一集团军完全克复龙陵,日军残敌突围后向芒市逃窜。 (248)

第十一集团军第二军自8月上旬起即对芒市发起攻击,日军凭据坚固工事据守,加之日军第二师团于8月底抵达芒市,攻势不得不停顿。收复龙陵后,在第七十一军和第六军的支援下,远征军复于11月19日凌晨向芒市发起围击,20日,“芒市境内余敌悉被我肃清,芒市完全克复”。 (249) 远征军攻克龙陵、芒市后,集中主力继续向遮放追击前进,并于12月1日攻克遮放。 (250)

日军在一系列的失败后退守中缅边境最后的据点畹町,企图凭借回龙山与远征军作最后的抵抗,远征军亦于12月上旬在龙陵、芒市一带进行休整。另一方面,蒋介石迭次催促卫立煌积极向畹町推进,限于12月21日前攻占畹町。 (251) 对此,卫立煌表示现时进攻畹町存在困难。首先,远征军各部在经过数次战役之后缺额甚大,尤其缺少下级干部。而畹町之日军为数不少,且地形险峻、工事坚强。“就本军现有兵力,发动大规模攻势,实胜算难操。”其次,弹药、汽油、交通、通讯器材等后勤物资的筹备运输尚需时日,无法及时完成。第三,本军胜利与否关系抗战至巨。“事实所在,不敢出以轻率从事,贻钧座南顾之忧。”与此同时,卫立煌请求蒋介石饬令兵役部“在最短期内设法空运补充兵六万名,并予以训练时期”,借以完成一切作战准备,一并收复畹町。 (252) 但是,鉴于驻印军方面此时已攻克八莫,进迫南坎,蒋介石再三催促卫立煌从速进攻畹町,以期与驻印军早日会师。 (253)

12月下旬,卫立煌根据蒋介石的指令,陆续部署远征军各部向南推进。 (254) 25日,第十一集团军下达进攻畹町作战部署。 (255) 28日,远征军开始对畹町发动进攻,“敌惟步步凭坚固守顽抗”。1945年1月19日,陷入三面包围的畹町日军弃城突围,20日,远征军克复畹町。 (256) 与此同时,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沿南(坎)畹(町)公路向东北进击,于27日攻占芒友,同反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至此,“全国上下所深切期望之国际路线,始告打通”,中印公路至此贯通。 (257)

1月28日,中美两军暨驻印军和远征军在芒友举行盛大会师典礼,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中国远征军代司令长官卫立煌、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索尔登、新一军军长孙立人等参加典礼。卫立煌致辞说:“今天的会师,是会师东京的先声……滇缅战场中美的合作是值得我们永远记忆的。同盟国不但在战时要合作,在战后更要合作来共建世界的和平。” (258)

滇西会战歼灭并消耗了日军的重要力量,配合了盟军反法西斯战场的作战。经过远征军半年多的艰苦作战,盘踞在滇西和中缅边境两年之久的日军被击败,彻底打通了中印公路。卫立煌亦因此次战役声震中外,被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最高勋章。 (259)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表战讯称:“自1943年10月底以来,我缅北滇西部队抱攻击决心及勇敢精神,先后发动攻势,转战迄今,共死伤79154人,除毙敌48858人及大量虏获品外,打通封锁数年之中印交通,扫清滇缅敌寇,歼灭精锐师团,如第十八、第五十六两个师团全被歼灭,第五十三、第二、第四十七等师团及第二十四混成旅团被击溃。此皆我滇西及驻印军健儿之丰功伟烈。”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