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军校与抗战高级将领

第四节 其他军校与抗战高级将领

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清政府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在全国范围内编练新式陆军(简称“新军”)36镇。同时,兴办陆军学堂,要求地方各省设讲武堂,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二十条》,培植军事人才。这些地方军事学校同样也培养出了一批军事人才,为抗战做出了贡献。

1906年,清政府在天津设北洋讲武堂。1908年,清政府在奉天设东北讲武堂。北洋讲武堂、东北讲武堂与1909年设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三大讲武堂。其中,云南讲武堂是清政府为加强边防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该校以李根源为监督(后任总办),张开儒为提调,唐继尧、谢汝翼、庾恩旸等为重要的军事教官。云南陆军讲武堂以“爱国”“革命”“振兴中华”为办学理念,主张“坚忍刻苦”的治学思想。自创办至1935年,该校共办学26年,招生22期,培养中外学员9000余人(含正式班、培训班)。朱德、叶剑英、周保中、卢汉、曾万钟、唐淮源、寸性奇等许多抗日名将都出自云南讲武堂。唐淮源、寸性奇、陈钟书等将领在抗战中壮烈殉国。

唐淮源1910年毕业云南讲武堂,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2年升任陆军第十二师师长。1936年10月,兼任陆军第三军副军长。全面抗战爆发后,唐淮源所部参加山西娘子关保卫战,与日军连续激战14昼夜,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8年唐淮源奉令率第三军转入中条山,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固守潼关,牵制日军。次年,因作战有功,唐淮源被提拔为陆军第三军中将军长,管辖第七师和第十二师。1941年5月,在中条山战役中,唐淮源部官兵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唐淮源壮烈殉国,时年55岁。唐淮源牺牲后,国民政府于1942年2月特颁发褒扬令,追赠其为陆军上将。 (78)

1909年,寸性奇考入云南讲武堂,1910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全面抗战爆发后,寸性奇被任命为陆军第三十四旅旅长。担任旅长期间,寸性奇自云南率部北上,在井陉、阳泉地区与日军交锋激战。在作战中,寸性奇披挂上阵,亲临前线,视察阵地,鼓舞官兵英勇杀敌,报效国家。不久,寸性奇因战功被提拔为陆军第十二师师长。1941年5月,日军集10余万之众进犯中条山。时逢大雨,道路阻塞,敌人四面包围,寸性奇奉令退至五福涧,且战且退,敌军大批来攻,要道断绝。12日,左翼阵地失陷,寸性奇率部突围,胸部中弹受伤。13日晚,寸性奇再次受伤,炮弹断其右股,乃以刀自戕,壮烈殉国,时年46岁。1942年5月,寸性奇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 (79)

除三大讲武堂外,近代比较有名的地方军校还有广西陆军小学堂、广东武备学堂、江南武备学堂、蜀军将弁学堂、兴义随营学校、四川武备学堂、浙江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湖南武备学堂等,这些军校也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级军官。如李宗仁、李品仙、黄绍竑、夏威、廖磊等新桂系将领均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堂,黄慕松、李万祥、钟鼎基、王肇基、莫擎宇、孔昭度、覃鎏钦、姚雨平、李济深、张醁村、张我权等毕业于广东武备学堂,王陵基、杨森、刘湘、唐式遵、潘文华、李家钰等毕业于四川武备学堂。他们不仅是近代地方实力派中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抗战时期的重要将领。

广西陆军小学堂,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蔡锷将军为总办。学堂1906年开始招生,每年只招收一班,每班100人,下分三排,每排学生30余人。排设学长一人,其余就是各学科的教员。陆军小学教育是陆军军官训练的基础。在学制上模仿日本军事学校,实行三级学堂,即陆军小学堂学制三年,毕业后升入陆军预备中学;预备中学学制两年,毕业后再入保定军官学堂分科受训两年;毕业后派充各军下级干部。1908年,李宗仁考入广西陆军小学堂第三期,在这里学习了最基础的学、术两科,并较早地学习了法语,在术科方面李宗仁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天赋,接受了初期的徒手和持枪训练。 (80) 在广西陆小的三年求学,为李宗仁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国内地方军校外,还有不少抗日将领毕业于国外军校。清末以来,不少爱国青年赴国外军校留学,其中很多人学成归国后成为高级将领。1936年,具有留学背景的陆军将级军官共159人,其中上将6人、中将51人、少将102人,这个数字仅比黄埔毕业的人数高,但低于保定军官学校和地方军事院校毕业的人数;1946年,陆军将级军官具有留学背景的共284人,其中上将10人、中将67人、少将207人,这个比例比保定军官学校出身的将领数量略高。 (81) 从统计数据上看,抗战期间陆军将领出身国外军校者总体数量较少,而且多系一次大战期间或一次大战前出国留学者。

在所有的留学生将领中,以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最早,人数也最多。1898年,第一批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赴日,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生共计有29期1600余人。尽管赴日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学生数量不及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的学生,但是其历史作用不容忽视。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生是最早接受近代军事教育的群体,在清末至民国初年的中国军队近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生促进了中国军队的装备、编制、训练、体制和作战思想的近代化。追溯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的校史,可以看到,两校的创始人中都有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生的身影,而地方讲武堂的创办也有他们的参与。如蔡锷、蒋百里、许崇智、孙传芳、阎锡山、厉尔康、张孝准、徐树铮、尹昌衡、刘毓祺、蒋作宾、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黄慕松、林振雄等等,这些将领不仅对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很多人在抗战前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直到黄埔军校生的崛起,他们才逐步淡出中国军界。

(1) 《致军机大臣李鸿藻论甲午清军败因禀》,《项城文史资料》第16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项城市委员会,2008年,第12页。

(2) 《兵部档》,转引自《清末新军编练沿革》,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03页。

(3) 《袁世凯奏议》中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50页。

(4) 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5)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条例》,《政府公报》第170号命令,1912年10月18日。

(6) 王铁群、张建利、张俊合:《保定军校毕业生与抗日战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7) 肖如平:《南京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9页。

(8) 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山海关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2页。

(9) 秦德纯:《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卢沟桥纪事》,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

(10) 萧继宗主编:《革命人物志》第15集,台北:“中央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第208页。

(11)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21页。

(12) 王铁群、张建利、张俊合:《保定军校毕业生与抗日战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3) 程思远:《白崇禧传》,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96页。

(14) 秦德纯:《秦德纯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2—123页。

(15) 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4页。

(16) 木铁编:《佩剑将军张克侠》,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5页。

(17) 樊真:《抗日战争中的傅作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1页。

(18) 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国将领》,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4页。

(19) 毛泽东:《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新中华报》,1938年3月15日,第1版。

(20)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黄埔军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21)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8页。

(22)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编:《黄埔军校》,第7—8页。

(23)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第53—55页。

(24) 恽代英:《告投考黄埔军校的青年》,上海《中国青年》1926年第21期,第521页。

(25) 《黄埔军校开学日总理训词》,《役政月刊》1945年第2期,第1页。

(26)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第191页。

(27) 王辉强:《黄埔军校秘史》,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页。

(28)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第170—171页。

(29)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第171—174页。

(30) 赵琪:《壮哉,黄埔——黄埔军校大纪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31) 刘维开教授认为:“黄埔系,除了黄埔学生外,还包括在黄埔军校担任过教职者在内。”(见刘维开的《蒋介石的军事人脉》,载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页。)关于蒋介石与黄埔系的研究,较具代表性的有陈宁生、张光宇的《蒋介石和黄埔系》(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年版),对蒋介石与黄埔系的关系、黄埔系形成和发展的沿革及其特点、黄埔系的地位和作用、其代表人物的升降浮沉等问题,做了较全面的论述。有关蒋介石对黄埔嫡系的培植,详见肖如平的《蒋介石对黄埔嫡系陈诚的培植》,《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

(32) 黄自进、潘光哲编:《蒋中正五记:爱记》,1931年1月26日,台北:“国史馆”2011年版,第83页。

(33) 《无论为公为私剿匪均须努力》,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台北:“国史馆”2007年版,第47页。

(34) 《邓演达被捕心甚不安因总司令对其不但是政敌且私人情感极恶劣》,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65页。

(35) 《蒋先生如通电下野我决与之同去留》,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91页。

(36) 《我之于邓演达非完全为私谊实为革命前途著想也》,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128页。

(37)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12月24日。

(38)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2年3月24日。

(39) 杨天石:《寻找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页。

(40) 《手谕望能韬光养晦存养省察》,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上,台北:“国史馆”2007年版,第77—78页。

(41) 《蒋先生说我看不起人非任大事成大业之道望我之切无异形于言表》,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191页。

(42) 《电呈奉谕以为终身修身处世接物之准衡》,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上,第78—79页。

(43) 《手谕注意精神修养》,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上,第84页。

(44) 《年来追随蒋先生为革命奋斗蒋先生之爱我望我虽父兄亦有所不及》,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家书》上,第186、245页。

(45) 《函呈时弊日亟请迅为根本部署以图挽救危亡》,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上,第223页。

(46)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1月9日。

(47) 1938年6月14日,行政院决议,湖北、陕西两省政府改组,由陈诚、蒋鼎文分任该两省政府主席。详见叶健青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版,第644页。

(48)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

(49)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58页。

(50)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1年12月22日,1932年1月8日。

(51) 叶健青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第312页。

(52) 叶健青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第420页;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272页。

(53) 陈立夫:《成败之鉴》,正中书局1994年版,第226—227页。

(54)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272页。

(55) 《电呈三民主义青年人事》,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上,第320页。

(56) 叶健青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1册,第690页。

(57) 张治中认为,蒋介石之所以任命其接任书记长,一是因为他是黄埔系教官系统,与黄埔系、复兴社在团内干部有师生之谊,二是他与前任书记长陈诚私谊深厚,对于团务的推展不致有太大偏差。详见张治中:《张治中回忆录》上册,北京: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43页。

(58) 《蒋介石日记》(手稿),1945年5月19日。

(59) 《蒋介石日记》(手稿),1948年5月11日、12日。

(60)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277页。

(61) 《手谕请勿坚辞东北党团主任委员》,何智霖编辑:《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下,第677页。

(62) 肖如平:《蒋介石对黄埔嫡系陈诚的培植》,《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2期。

(63) 《血战居庸关》,《国闻周报战时特刊》,1937年第11期,第12页。

(64)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西抗战人物纪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30页。

(65)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陕西抗战人物纪事》,第225页。

(66) 张瑞德:《抗战时期国军各阶层成员出身背景及素质的分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3期。

(67) 冯德彪:《蒋校长与黄埔军校》,《前途》1936年第10期,第136页。

(68)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组织大纲》,南京《军事杂志》1933年第51期,第183页。

(69)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组织条例》,南京《军事杂志》1930年第20期,第5页。

(70) 叶在瑞:《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概述》,南京《军事杂志》1928年第6期,第12页。

(71) ②叶在瑞:《黄埔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概述》,南京《军事杂志》1928年第6期,第12页。

(72) 史全生主编:《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5页。

(73) 《蒋委员等原提案》,《中央党务月刊》1932年第52期,第97—103页。

(74) 王玲:《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

(75)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湖南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现代名校史料》(三),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2901—2902页。

(76) 周善琦、张国盛:《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情况忆述》,《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26辑,江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7年编印,第80页。

(77) 王玲:《黄埔军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分校简介》,《民国档案》1990年第3期。

(78)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编:《抗战英烈谱》,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年版,第229页。

(79) 郭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80页。

(80)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上,第32—35页。

(81) 张瑞德:《抗战时期国军各阶层成员出身背景及素质的分析》,《抗日战争研究》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