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与抗战将领
民国时期有20余所著名的军事院校,而创办时间较早,在规模上和培养军事人才上当首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在此接受教育的学生得到了较为完整、正规的军事训练,抗日战争爆发时这些学生多处于壮年,并在一步步的历练中成为抗战的重要将领,尤其是在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军官中,保定军校的学生占有极大的比重和关键的地位。这些将领参加且指挥了抗日战争中的许多重大战役,为抵抗日军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保定军校的沿革
清末,袁世凯对新式的军事教育和训练特别重视,早在1895年袁世凯便开始编练新式陆军。当时,正值甲午战败之际,袁世凯在给李鸿藻的信函中详细阐明了其对清朝陆军的独到见解,其言:“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无术。其尤足患者,在于军制冗杂,事权分歧,纪律废弛,无论如何激励亦不能当人节制之师……为今之计,宜力惩前非,汰冗兵,节糜费,退庸将,以肃军政……仍一面广设学堂,精选生徒,延西人著名习武备者为之师,严加督课,明定升阶。数年成业,即俭派夙将中年力尚富者分带出洋游历学习。” (1) 此时袁世凯不仅认识到了冗兵而不精的危害,且提出学堂教育对军事人才的重要意义。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袁世凯在直隶实行《募练新军章程》,挑选士兵编练北洋常备军,并建立北洋行营将弁学堂(又称保定行营将弁学堂)、北洋军政司教练处练官营、参谋学堂和测绘学堂等,以为北洋新军提供军事人才。军事学堂的建立,缓解了新军编练初期军事人才缺乏的困境,但袁世凯却仍认为“学成之员,现尚不敷分调” (2) 。1903年2月,袁世凯上书清廷,阐述其倡导建立各种军事学堂的建议。袁言:“臣前奉谕旨,现在整顿兵制,停止武科,亟应于各省省会建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材,练成劲旅……参考东西洋各国章制,谨将学堂分为三等,曰小学堂,曰中学堂,曰大学堂,合计通筹以十二年为卒业程度。” (3) 袁氏认为虽然中国军事教育的根基尚浅,各学堂阶段难以骤齐,但设立速成学堂可救时局之亟,与此同时设立军事小学堂,便可渐进地建立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同年,袁世凯在保定建立了保定东关陆军小学堂、直隶陆军小学堂和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后改名为陆军速成学堂)。1904年9月,清廷颁布《陆军学堂办法》,仿照西方军事教育体系逐级建立军事学堂,此办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学制的正式形成。同年12月,北洋陆军师范学堂建立,生源来自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学生们不仅要学习正常的军事课程,还“加习师范课程,备充各省陆军小学堂练习” (4) 。1905年,在保定还建立了北洋军医学堂、陆军军械学堂、陆军经理学堂等,但因种种限制办学实践较短,有的直接并入了陆军速成学堂。190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建立,同年北洋武备学堂改建为陆军速成学堂,又名通国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协和速成学堂,该学堂直属清廷管辖,有限制北洋及地方军事实力之意。190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堂和陆军速成学堂合并,成立保定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为了便于管理,陆军预备大学堂改名为陆军大学校,并迁往北京。同年,在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旧址,陆军部决定建立“陆军军官学校”,并于10月20日正式开学。此校目的为“造就初级军官之所,专收各兵科军官候补生,教以初级军官必修之教育”。 (5) 在管理层面上,学校以校长为最高负责人,统辖教育长、各科教员等;课程设置上,学校不仅注重近代学科知识的教育,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野外军事训练、军事演习和军械制造等。1923年,因为军阀混战、北洋政府财政困难以及军校内部的种种矛盾,保定军校停办。
表2-1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任校长一览表
资料来源: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页。
综上而言,保定军校的发展沿革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02年至1906年为第一阶段,以时间较短的培训为主,在速成教育的同时伴有一定的正规教育形态,是军校建立的早期形式。1906年至1912年为第二阶段,以清廷兵部改为陆军部为起点,此阶段保定军校招生范围不断扩大,学制年限有一定的延展,教学科目设置逐渐完善,使军校逐渐步入规范化的轨道。1912年至1923年为第三阶段,随着清廷覆灭中华民国成立,保定军校的发展亦进入新的时代,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设备不断完善,后勤物资有了充裕的保障,进而成就了保定军校在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的卓越地位。
二、 军校毕业将领的抗战功绩
在抗日战争时期,经历过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洗礼的保定军校生多已步入中年,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他们在此时大都身居军中要职,统率兵士,抗击日军的重任便天然落在了他们肩上。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陆军将领中出身保定军校的有388人,占全部将级军人的31%, (6) 他们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是国民政府进行的第一场局部抗战。在这场民族自卫战争中,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将士在上海的浴血抗战,充分表现出中国军人守土有责的英勇士气与抵御外侮的浩然正气。他们以劣势的装备,成功顽强地抗击了日本海陆空军一月有余的猛烈进攻,迫使其不断增兵,几易将帅,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增强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的抗战信心。 (7) 淞沪抗战结束后,蔡廷锴、蒋光鼐、张治中、戴戟等将领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其中,第五军军长张治中、淞沪警备司令戴戟都是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的将领。
1933年1月,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率兵南犯,中国守军奋勇抵抗,长城抗战爆发。中国守军第五十七军军长何柱国为保定军校第六期学生,他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抱着赴死的信念发表了《告士兵书》,言:“愿与我忠勇将士,共洒此最后一滴血,于渤海湾头,长城窟里,为人类张正义,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雪奇耻,为军人树人格,上以慰我黄炎祖宗在天之灵,下以救我东北民众沦亡之惨。” (8) 同年3月,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九期生何基沣时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一〇旅副旅长,保定军校第八期炮兵科生董升堂时任二十九军一〇九旅二二四团团长,他们率部在喜峰口阻击日军,扬长避短,采取迂回战术,找准了当时日军不擅夜战和近战的弱点,使官兵配上大刀,趁夜冲入日军大营进行肉搏之战,并将日军的武器辎重和粮草烧毁。何基沣因战功由副旅长晋升为旅长。在参加长城抗战的将领中,保定军校毕业的有秦德纯、何柱国、董升堂、何基沣、徐庭瑶等将领。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第二十九军英勇抵抗。当时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在“卢沟桥事变”前已被日军纠缠得焦头烂额,为躲避日军,借为父修墓之由回到了山东老家,北平防务交给秦德纯等人负责。 (9) 秦德纯早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时任第二十九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卢沟桥事变”发生时,秦德纯、张克侠(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九期)、何基沣等军人和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保定军校步兵科第二期)同仇敌忾,始终维护民族立场,主张坚决抵抗日军侵略。7月8日拂晓,日军在宛平城之东南、正东和东北方展开包围态势,在要求进入宛平城被拒后,便向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第二一九团团长吉星文在秦德纯的指挥下沉着应战,以“快放”“齐放”的形式猛烈射击,给日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 (10) 当日,何基沣亦督率所部奋起抵抗,经过一昼夜的奋战,中国驻军收复了部分失地。此后,中日双方不断向卢沟桥附近增兵,战事范围亦不断扩大,并迅速波及平津、平汉铁路等地。在此期间,除秦德纯、张克侠、何基沣和王冷斋等人外,保定军校生张维藩(辎重科第一期)、周福成(步兵科第九期)、陈继承(步兵科第二期)、吕济(炮兵科第六期)、傅作义(步兵科第五期)、杨钟(步兵科第八期)、朱怀冰(步兵科第四期)、赵承绶(骑兵科第五期)、宋肯堂(炮兵科第八期)、门炳岳(骑兵科第一期)、张寿龄(步兵科第九期)、袁庆增(步兵科第五期)等将领均率部参加了这次对日作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奋勇抵抗,死守上海3个月。关于这次会战,李宗仁曾言:“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11) 淞沪会战中,毕业于保定军校的将领是主要的指挥者和参战者。上海属于第三战区,此战区司令长官原为冯玉祥,后改为蒋介石担任,蒋曾于1907年进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炮兵科学习。而战区的实际指挥官则为第三战区副司令官、前线总指挥顾祝同,他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学生。白崇禧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生,淞沪会战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并冒着炮火到前线督战。会战开始后,最先投入战斗的是张治中率领的部队,张是保定军校第三期步兵科学生,在会战中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中央军总司令,并曾担任京沪警备司令兼前敌总指挥,他力主对在沪日军“先发制人”。之后,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生廖磊和陶峙岳,第三期炮兵科生刘建绪,第六期步兵科生薛岳和上官云相,第八期炮兵科生陈诚和罗卓英等将领相继加入战斗。其中,陈诚先是担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后升任左翼军总司令,刘建绪为第十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担任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任职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薛岳为第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陶峙岳担任第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廖磊担任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淞沪会战中,参战的中国军队集团军总司令及其以上的高级别的官员中,保定军校出身的高达70%以上。 (12) 在师长级别的指挥官中,保定军校第一期的有万耀煌(时任江防部队二十三师师长)、李必蕃(时任第十五集团军六师师长),保定军校第三期有陈宝安(时任第八集团军七十七师师长)、周喦(时任第十五集团军十九师师长),保定军校第五期有吴克仁(时任第八集团军一〇九师师长),保定军校第六期有刘培绪(时任第十一集团军四〇一师师长),保定军校第九期有李觉(时任第十七集团军十九师师长)等等。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在中国的整体计划,挫败了日本军队妄图短时间内征服中国的战略意图。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首次取得胜利的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保定军校出身的将领不仅有辅助决策之功,而且有战场指挥之能。此次战役将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这样的作战方针与保定军校出身的白崇禧密不可分。白崇禧在奉命赴徐州协助李宗仁指挥作战前,曾向周恩来、叶剑英请教作战方针,周、叶两位领导人向其建议津浦线以南可以运动战为主,而在徐州以北地区则采取守点打援、各个击破的战术。 (13) 对此,白崇禧深表认同,并将之融入了实际的作战方案,对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保定军校第一期出身的李品仙(时任第五战区副司令兼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孙震(时任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时任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保定军校第二期出身的黄光华(时任第二集团军一三九师师长),保定军校第三期出身的徐祖诒(时任第五战区参谋长),保定军校第六期出身的韩德勤(时任第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保定军校第九期出身的张寿龄(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部办公厅主任)等将领,均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其间,较为著名的是滕县、临沂两役。滕县是防守津浦铁路的关键地带,孙震和邓锡侯部奉命于此地阻击日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巨大的牺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作战任务;临沂战役中,为阻止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南下,在徐祖诒的协调下,张自忠部和庞炳勋部联合作战,解救了临沂之围,打乱了日军在山东的兵力部署,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战场涉及皖、豫、赣、鄂四省,波及中国第五和第九战区,是抗战初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大会战。中国军队在武汉会战中的战略方针是以空间换时间,利用地理优势和部队的机动性,逐次分级抵抗,每次战役以消耗和挫败敌人为主要目标。武汉会战以蒋介石为前线总司令,第五战区的指挥官为李宗仁、白崇禧,第九战区的指挥官为陈诚,其中蒋、白、陈均为保定军校出身。此外,在此地区抵抗日军的顾祝同、刘峙、邓锡侯、周至柔、黄镇球、刘多荃、王士琦、上官云相、薛岳等将领均出身于保定军校。虽然日军最终占领了武汉,但其逼迫中国投降的目的并未达到。
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中,无论是长沙会战,还是鄂西会战,甚至在中国的远征军中,都有保定军校出身的将领。从各个战区最高统帅的战略制定到各大战役的前线指挥,均有保定军校生的身影。他们在抵抗日军侵略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并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 抗战殉国保定军校毕业将领
保定军校出身的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多能以国家重任为先,置个人生死于后,这与他们在军校求学时的学风有一定的关系。秦德纯在军校求学期间,正遇袁氏政府与日本洽谈“二十一条”,军校学生群情激奋,爆发了反日风潮,后风潮虽渐渐平息,但是在军校学生的心中悄悄地埋下了反日的种子。 (14) 张治中曾言,在保定军校求学期间,学生十分重视自身人格的修养,时常群群聚集,互谈胸中理想,描绘“怎样去实现自己的志气与抱负来爱国”。 (15) 张克侠求学时亦曾对同窗言:“时局混乱,国家多难,这是事实。而我们来学军事,就要有安邦定国的志向,就是为了救国卫民。” (16) 这是当时保定军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爱国情怀。傅作义在参加太原保卫战时,抱有以身许国决心的他早已写好了给家人的遗书,其言:“我已奉令担任太原城防司令,肩负保卫太原之责。……作义自幼从军,戎马半生,只知为国为民,早置生死度外,只要一息尚存,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义无反顾。……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耿耿此心,有如日月,可以告慰国人和家人矣!” (17) 不少保定军校将领最终战死沙场,为国捐躯。郝梦龄是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担任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在山西忻口会战中的大白水前线受命阻击日军精锐第五师团。为鼓舞士气,郝梦龄曾向士兵们言:“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这个阵地。我们一天不死,抗日的责任就不算完。我出发前已在家里写下遗嘱,不打败日本绝不生还。现在我和你们一起坚守这个阵地,决不后退。我若先退,你们不论是谁,都可以枪毙我!” (18) 1937年10月16日,郝梦龄到前线督战,并身先士卒带头进攻,不幸被日军机枪击中,壮烈牺牲。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首位军长,毛泽东在延安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称郝梦龄等殉国将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 (19)
日军进兵华北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冀中合作抗敌,将河北民训处改编为河北民军。他们在敌后配合共产党的八路军破坏日军的通信系统和补给线路,毁坏了多个日伪据点,并在伏牛山区击毙了日军中将福荣真平。然而,河北民军也付出了较大的牺牲。保定军校第六期步兵科生刘克信,担任河北民军总指挥部参谋长,曾参加过中条山会战和晋西南野猪岭战斗,在伏牛山区的反扫荡中为掩护民军主力部队突围,不幸壮烈牺牲。在武汉会战中,保定军校第一期步兵科生梁耀章,担任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第五十五军三师师长,1938年6月,其受命率部在湖北老河口一带阻击日军,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表2-2 抗战时期牺牲的保定军校毕业生将领统计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王铁群、张建利、张俊合:《保定军校毕业生与抗日战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王哲新、刘志强、任方明编:《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第621—622页;民政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2014年,2015年,2020年。
上述牺牲的保定军校出身将领,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他们面对强敌毫不退缩,将宝贵的生命奉献于抗击日军侵略的伟大事业之中,他们不仅为保定军校带来了荣耀,也为中华民族带来了骄傲。保定军校出身的将领,用实际行动筑起了一座座爱国的精神丰碑,推动了中华民族在曲折困难中前行,他们的爱国精神和事迹当为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