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

第三节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育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南京设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继续招收和培养陆军军官,蒋介石、李济深、何应钦分任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长。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学校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训练总监部。1929年至全面抗战,张治中出任教育长,主管该校教育和校务等。

一、 中央军校的组织与教育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建立后在组织上有所改革。在学校管理方面,1928年1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统辖全校人员,总理全校一切事宜,而校务委员会由常务委员负责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当时,推定蒋介石、胡汉民、吴敬恒、戴季陶、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李济深为校务委员会委员,之后吴敬恒、张治中、汪精卫、朱培德、程潜、唐生智、陈诚、刘湘、白崇禧等也都陆续担任过校务委员之职。学校设教育长一名,教育长承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之命,督率各厅、处、班、队处理全校一切事宜,如常务委员因事不能到校时,可代行其职权。教育长之下,学校设有总办公厅、教育处、政治训练处、编译处、总务处、军械处、军医处等部门,分别处理校务。 (68)

陆军军官学校在注重对学生军事训练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政治训练处担负此项重要职责,其具体事项包括:保障学校政治教育的计划、训练、编配和实施,如政治教育教材的编订、审查、发行;针对学生言论、演讲和出版刊物进行审查和纠正,以保证学生的言论符合国民党的政治理念;负责全校官生生活状况的调查、统计,以掌握官生的生活情况;对学校政治图书、校刊的发行,具有保管、审查之责;对学校的娱乐、艺术、休闲等活动,负有管理之责。 (69)

成立之初,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采取日式教育,学制两年。1930年后,采取德式教育,学制改为三年。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入伍生队、学生队和本科高级班三种类型,学习内容包括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入伍生的军事教育大约需要六个月,分为三期,第一期完成新兵和候补上等兵教育;第二期完成上等兵和候补军事教育;第三期在完成军士及勉充排长的特别教育。所接受的教育科目,分为军事学科、军事术科和政治党务教育。典范令、战术学、军制学、兵器学、交通学、地形学、军队教育等是军事学科的主要内容;基本教练、射击教育、散兵教练、野外演习、班排教练、连之间的战斗和散兵壕沟造法等属于军事术科的主要内容;党的组织问题、帝国主义大要、三民主义、政治经济大要、各国革命史略等则是政治党务教育的主要内容。此外,入伍生还需要学习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外国语等普通科目,以避免升学后听讲的困难。以上教学内容的培养目标是使入伍生具有士兵的基本知识,并有成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学生队队员之基础。 (70)

学生队主要包括军事学习、军事训练和政治党务学习。马学、卫生学、交通学、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战术学等是军事学习的主要科目,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更多的军事学知识,进而增长学生的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军事训练的科目又被分为教练科目和演习科目两项。典范令、阵中勤务、服务提要和技术、制式教练等五大类是教练科目的内容。野营演习、战术实施和野外演习是演习科目的内容。军事训练的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各种阵中勤务和技术原则,从而掌握指挥小部队的作战能力。政治党务的教育科目为中国国民党史、三民主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社会主义、社会问题、社会进化史、军队政治工作、党的组织问题、帝国主义、世界革命、帝国主义侵略史等。这些科目包含范围较广,可以使学生了解国民党的主义和各项政策,精悉国内外政治经济状况。 (71)

高级班的教育,一方面要进一步学习学生队所学科目,另一方面还要学习一些军事专门学科,如无线电航空等,并加以见习旅行、参谋旅行、幕僚勤务演习等。与此同时,国际公法、动员计划、作战计划、参谋勤务、战略学、特种战术、后方勤务、战史、兵棋等也是学员学习的主要内容。政治学习增加了20余种,“凡阅于世界政治经济状况,各种社会运动均进而为精密的研求,并期提高各学员军事政治各项知识,以便担任革命军中较重要或专门之军事政治工作”。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规模超过同时期的任何一所军事学校,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军事教育的重心。

二、 中央军校的内迁与分校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被迫内迁,已基本完成学业的在校学生提前毕业,分派部队急用。抗战爆发时,学校共有三期在校生,即1934年入学的第11期,1935年入学的第12期,1936年入学的第13期。1937年8月28日,第11期第一总队学员提前毕业输送前线,计605人;第二总队在西迁九江途中,于10月25日提前毕业,计664人。第12期学生在军校从九江迁往武昌途中,于1938年1月20日提前毕业,计740人。第13期学生随校西迁,经九江、武昌、长沙,于1938年5月迁至四川铜梁后继续接受正式教育,并于同年9月16日毕业,计1412人。 (72) 在西迁途中,军校招收了不少新生,分别为第14、第15、第16期。其中第14期第一总队669人于1938年11月在四川铜梁毕业,第15期第二总队拨归西安的第七分校。最后,各期均保留一个总队,于1938年底迁至成都。以原成都分校校址作为校本部新校址,撤销原成都分校,该校学生并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本部。

为了培养更多的初级军官,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南京建立后,国民政府又陆续在全国建立分校。抗战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全国有九个分校,分别位于在洛阳、武汉、成都、广州、昆明等地。这些分校名义上受本部领导,但在具体运行中由各个战区负责。

洛阳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何应钦等便提议在洛阳设立分校,这一设想主要是为了“改良西北军事、开发土地、充实国防之基本,而洛阳地方之治安亦可藉学校而维持,人民之智识生活更可因学校而获益” (73) 。洛阳分校于1933年开学,分校正、副主任分别由祝绍周、江煌担任。1937年11月,学校正式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次年学校从洛阳迁至陕西南郑,1945年秋被裁撤。洛阳分校先后招收学生队4期,毕业学生8207人。 (74)

武汉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1929年4月,蒋介石接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并任命钱大钧为学校教育长。1932年3月武汉分校奉命搬迁至南京,1936年秋武汉分校又恢复招生,专门训练下级军官。1937年底,武汉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后由周磐继任。1938年,学校由武昌迁至湖南邵阳,后又迁至湖南武冈。 (75) 1944年9月日军占领新化、邵阳等地,分校被迫往遂宁转移。1945年8月,分校被裁撤。武汉分校共开办学生队6期,毕业学生1.7万余人。

成都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1935年,成都分校开始筹办,1936年4月正式开学,校址位于市北校场。1938年初,成都分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同年末,南京校本部迁至成都,第三分校奉命停办。1939年初,第三分校在江西瑞金复校。 (76) 1941年2月,经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请示重庆后,第三分校由江西瑞金迁至江西广丰、福建邵武、江西会昌等地。1945年11月,第三分校受命裁撤。从1939年7月至1945年11月,共毕业学生14230人。

广州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1936年8月,原广东军事政治学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先由陈诚任学校主任,后由韩汉英继任。1938年3月,广州分校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后因日军的进攻,校址由广州市郊的燕塘迁往广东德庆、西江,1938年10月又迁至广西宜山。1940年至1944年,学校又陆续迁到贵州独山、遵义、湄潭。1945年10月第四分校受命裁撤。1936年至1945年,毕业的学生队学生有14529人。 (77)

昆明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1935年8月,滇军军官教导团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1938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昆明分校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分校。该校在1945年9月被裁撤。从1935年9月至1946年,共培养学生队学生6357人。

南宁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原为在南宁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后于1937年11月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南宁分校,不久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俞星槎担任该校第一任学校主任,继任者有黄维、黄杰、甘丽初、冯璜等人。1938年3月,该校由南宁迁至柳州。次年9月,又从柳州迁至桂林。1944年底,该校从桂林迁至凌云,最后又迁至百色。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在1945年11月被裁撤。从1937年11月至1946年,共培养学生队学生9478人。

西安分校即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1938年3月,分校在陕西凤翔正式成立,以胡宗南为学校主任。1938年5月,校部迁往西安办公。1945年12月,第七分校奉令改组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督训处。该校共培养学生队学生25014人。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分校的前身为国民党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1940年1月,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学校,以康泽担任学校主任。校址设在湖北均县草店镇,1945年迁至湖北房县。1945年6月,该校奉命裁撤。该校共培养学生队毕业生2331人。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的前身为新疆陆军军官学校,1943年3月27日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校址设在新疆迪化。分校以盛世才任学校主任,后由宋希濂接任。该校第20期学生毕业后,在1947年3月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军官训练班。第九分校自1943年8月至1947年3月共有1000余名学员毕业。

总体而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本部及各处分校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量的军官干部,为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