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钦与湘西会战
湘西会战,亦称“湘西战役”“芷江战役”,是中国军队装备美国军械后第一次同日军的正面大交锋。此次会战,日军在整体战略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冒险的进攻开始,遭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以狼狈的溃逃告终。中国军队参与作战的第四和第三方面军在会战中根据既定部署,凭借整体优势,基本实现了预定的作战计划。尤其是负责指挥此次会战的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于会战初期,“即明示以攻为守之原则,迨攻势转移及追击时,亦均适时适切,明确指示以方针,遂能把握战机,以勇敢果断之行动,击灭敌人”。 (261)
1945年初,尽管日军通过“一号作战”打通了粤汉铁路线,但中美空军仍牢牢掌握制空权,从鄂西北老河口和湘西芷江两个机场起飞的机群不断对平汉线、长江下游等重要交通线进行轰炸,严重威胁日军的后勤供应与后方安全。为此,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于1945年1月29日下达有关老河口、芷江作战的命令,分令华北方面军迅速占领老河口,第六方面军则尽速占领芷江,摧毁当地的机场,破坏中美空军力量。 (262)
日军负责芷江方面作战的部队主要为第六方面军所属之第二十军,该军下辖四个师团,司令官为坂西一良。其作战计划是从新化、新宁和宝庆(即邵阳)三方面同时发起进攻,分别西进。主力由宝庆—洞口—安江(即黔阳)沿线以北地区进攻,以期将中国军队包围在洞口、武冈地区,或是在沅江以东地区捕捉围歼,随即占领并摧毁芷江机场。 (263) 自3月下半月开始,湖南日军第七十四、第六十四、第六十八、第一一六、第四十七、第四十等师团“为攻占芷江及破坏我一切反攻准备,巩固其湘桂、粤汉路之交通”,先后分别集结。至4月初旬,日军准备兵力已达8万余人,企图分进合击,一举进出安江、洪江,包围歼灭湘西中国野战军主力,占领东南要地芷江。 (264)
中国方面,豫湘桂会战后,国民政府为联系盟军,对敌转移攻势,于1944年冬在昆明设立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由军委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兼任总司令,负责西南各战区部队的统一指挥和整训,并充实部队的美械装备,尤其是加强炮兵火力,以完成反攻之准备。 (265) 1944年12月13日,蒋介石下令长江以南的国民政府军队,“除去重庆之本会总预备队(第十四军、第七十五军及第七十六军)及第三、六、七、九各战区之部队外”,均归陆军总司令部指挥。其任务为“与敌军保持接触,并拒止敌由湘桂路各地及越南向昆明及重庆两处之攻击。” (266)
稍后,为适应此后的攻势作战,何应钦将陆军总司令部所辖的部队改编为四个方面军及昆明防守司令部,分别以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为方面军司令,以杜聿明为昆明防守司令。此外,陆军总司令部尚辖有卫立煌的远征军及杜聿明、李玉堂等部。 (267) 其中,王耀武统率的第四方面军为国民政府的精锐部队。该方面军系1945年3月由第二十四集团军改编而成,此后即在湘西一线休整补充,其中第十八、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等军全部换上了美式装备,第一〇〇军的美式装备率也达1/3以上。“迄三十四年四月初旬,方面军之一部,守备广西资源经湖南新宁及邵阳、湘乡、宁乡各西郊至益阳亘洞庭湖北岸,广达千一百余里正面之阵地,主力分别控置于武冈、洞口、新化、桃源各附近筑工整补。” (268)
日军的大规模调动,使第四方面军判明其目的在于“攻占芷江及破坏我一切反攻准备,巩固其湘桂、粤汉路之交通”。 (269) 实际上,在3月份,何应钦负责的陆军总司令部方面也判断粤汉、湘桂两路之敌,有抽集三个师团以上兵力,分路会犯芷江要地,以排除其大陆交通线及空中威胁之企图。并确定了初步作战方针:“陆军总部及第六战区以策应确保芷江要地之目的,各准备有力兵力,适时进出宝榆公路、桂穗公路及常、桃方面,协同王耀武集团击破进犯之敌,并拟于3月下旬完成作战准备,并于贵州镇远预设指挥所。” (270)
4月初,蒋介石根据日军的调动,指示何应钦:“一、 湘、粤、桂敌似有抽集约三至五个师团兵力,向芷江及常(德)、桃(源)进犯之企图。二、 以确保芷江机场,并利尔后反攻为目的,以第四方面军所属部队为主,务于洪江、溆浦以东地区,选定主阵地,与敌作战。三、 第六战区及第三方面军,应以有力部队策应湘西方面作战。四、 各部队应从速完成作战准备。” (271) 据此,何应钦为策应王耀武第四方面军在湘西的作战,即对陆军总司令部有关各战区及方面军下达作战指示,将暂编第六师改归王耀武第四方面军指挥,担任芷江机场守备,即速完成一切作战准备,待命向芷江附近推进;第三方面军即增强黔桂路、桂穗路之防务,并作策应第四方面军作战之准备;第六战区策应军即与王耀武方面军密切联系,并迅速完成作应准备,以主力适时推进至常德、桃源以北地区,协力第四方面军之作战。 (272)
稍后,何应钦又根据蒋介石指示,对所部的协同作战要领进行调整:(1) 第四方面军应以主力于武冈、新化附近之线,与敌决战。(2) 第三方面军应以一个军(第九十四军),先集结通道、靖县地区,准备向武冈以东进击,参加第四方面军之决战。(3) 第六战区第十集团军王敬久率所部三个师及第十八军之一个师,准备由桃、常向新化以东进出,参加第四方面军之决战。(4) 由上一、二、三项之部署,期于武冈、新化以东之地区击破来攻之敌。(5) 新六军应准备一个师空运芷江,为第四方面军之总预备队。(6) 为保障第四方面军之作战安全起见,第三方面军应确实拒止黔桂路及桂穗路之敌,使其不得越过南丹、龙胜两要地。并对各部队下达具体的行动部署。 (273) 根据何应钦的指令,第四方面军决定以第七十四军、第一〇〇军从正面阻击日军,另以第十八、第七十三两军向日军两翼侧后攻击,将日军包围在武冈、新化之间的雪峰山区。5月初,何应钦又将廖耀湘新六军(下辖第十四师、新二十二师、第二〇七师)划归第四方面军指挥。 (274)
4月9日开始,日军第二十军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兵分三路由益阳、邵阳、东安之线向湘西芷江地区发动进攻。 (275) 何应钦则针对日军分路太多,兵力不足,易于被各个击破的弱点,以及湘西地形险阻、易守难攻的特点,在初期针锋相对地采取了攻势防御的战略,逐次阻击消耗敌人,待诱敌进入有利地带,再进行全力反攻。 (276) 具体部署为:第四方面军王耀武部在武冈、江口、新化一带行坚强抵抗,阻敌于雪峰山,第十集团军王敬久部阻敌于宁乡、益阳之线,并牵制敌之行动,嗣第三方面军汤恩伯部进出武冈攻击日军侧背。 (277)
4月15日,日军第六十八师团第五十八旅团关根支队从左路发动攻势,由东安向新宁进击。17日,新宁城失陷。该支队主力在新宁—白沙间集结之后,为策应中路日军第一一六师团的进攻,以主力突向瓦屋塘,从西南及南面压迫中国军队,准备在其突向雪峰山山岳地带之前形成包围圈。20日起,关根支队在武冈附近遭到第四方面军第七十四军的顽强阻击。 (278) 29日,第二十军司令部命令该支队“应立即沿瓦屋塘—水口—两路口—洪口地区向洪江突进,与第一一六师团相策应,断敌退路,攻敌侧背”。 (279) 但该支队在中方军队陆空优势炮火面前举步维艰。5月2日,该支队主力第二一七团被第五十八师包围,大部被歼灭。 (280)
在右路发起进攻的是重广三马大佐率领的第四十七师团步兵第一三一联队(又称重广支队)。4月16日起,该支队一面对新化方向的中国军队实施警戒,一面沿小塘至木龙的道路扑向洋溪。21日开始,该军与中方凭险抵抗的第七十三军交火,遭到中国守军的猛烈阻击。29日,重广支队到达洋溪西南地区后,经数度攻击,亦无法突击前进。 (281)
中路是日军的主攻战线,投入该方面作战的为第一一六师团。11日开始,该部自邵阳一带出发,兵分三路,试图将中方第四方面军主力聚歼在高沙、洞口、花园、武冈西北地区。中方第七十九和第一〇〇两军按预定计划逐步抵抗,将日军主力诱向雪峰山区。14日夜,该师团先头部队一个大队逼近罗洪界,第一〇〇军抽集第十五师主力及第六三师一部,由都家堡向敌合力围攻,将敌全部击溃。16日,该股日军猛扑中国守军第六十三师第一八七团阵地,战斗至烈。 (282) 10天以后,日军各纵队抵达洞口、江口、放洞一线山地,到达了雪峰山的中南部地区。中方的阻击则变得更加猛烈,日军陷入苦战,无法继续西进。 (283)
在逐次阻击日军突进的过程中,何应钦根据战事的进展,有计划地进行反攻部署和准备。4月24日,何应钦调整湘西作战各部队的行动及任务:王敬久集团(第九十二军、暂五十一师)迅以主力接替第十八军常德、桃源、益阳、宁乡方面之防务,拒止当面之敌,限于月底接替完毕;第四方面军主力七十四军、一〇〇军、七三军应于武冈、洞口、新化线,竭力阻止来攻之敌,以使此后之决战有利。其中,第十八军主力于4月底前集结于沅陵,并视情况由沅陵、溆浦道南下,参加该方面主力决战。第十八师则于交防后,沿安化、蓝田、邵阳方向挺进,以遮断敌后之交通,使主力军作战有利;新二十二师则控置于芷冮,保持机动;第三、第四两方面军,对新宁、城步、绥宁方面之作战,应密切协同。 (284) 26日,何应钦又将第九十四军调归李玉堂部指挥,并令其以第二十七集团军主力固守桂穗路及其两侧地区,拒止日军于龙胜以南,以第九十四军迅速向城步推进,求敌之外翼而击破之,并随战况的发展,以第九十四军主力向武冈东南地区进出,参加第四方面军的决战。 (285)
5月初,中国军队基本完成将日军主力诱至新化、武冈间雪峰山地区的目标。何应钦综合第四方面军情况及一般态势“极有利于攻势转移”,于5月4日向第四方面军及其两翼有关部队下达转入攻势的命令:
(一) 攻势转移之目标,为击灭进犯之敌,恢复我资水西岸之原阵地,并相机攻略宝庆。
(二) 发动攻势转移全期间所需之粮弹补给,应尽速于五月十五日左右,全部准备完竣,并分屯。完成攻势转移开始之日期,即以粮弹准备完成之日期为准。
(三) 着新六军归王司令官指挥。其新廿二师应立即向江口北推进,协同江口附近作战之部队,担任江口正面公路上之防御,掩护新六军、军直属部队及新十四师,向安江附近集中。
(四) 李玉堂集团之九四军主力,应与第四方面军在安江及宝庆以南之部队密切协同,务于五月十五日以前,击灭城步以北地区之敌,进出于武冈附近,准备协同第四方面军,担任安江、宝庆公路以南地区间攻击,务求敌之外围,予以包围攻击。约详细由汤、王两司令官自行协定。
(五) 王敬久集团应竭力拒止当面之敌,掩护我攻势部队之左翼。
(六) 第四方面军所属各部队作战之部署,由王司令官依情况自行决定,并立即拟定计划具报。
(七) 攻势转移开始后,我各部队应密切协同,全军一齐猛烈进攻,如敌动摇,应不分昼夜,与敌保持接触。并应以钻隙、迂回、超越、追击诸法,分别截断包围退却之敌而歼灭之。 (286)
5月6日,何应钦又指示第三、第四两方面军之作战要领:(1) 右翼方面应照4日命令之规定,立即驱逐武冈附近及其以南之敌,并向武冈以东继续攻击前进;(2) 中路及左翼方面,在补给确已无顾虑之条件下,其攻击开始时间,由王耀武自行决定;(3) 关于新六军之使用,其新二十二师可参加此次攻击,但其攻击之目标,须有限制,第十四师应在新二十二师之后方集结,在未集结完毕以前,暂不使用。 (287)
接到攻势转移的指令后,王耀武第四方面军即决定于5月8日拂晓全面转移攻势,“置主决战于两翼,协力右翼友军,压迫日军于雪峰山东麓捕捉歼灭之”。其具体作战部署为:“(一) 第七十四军于武冈、唐家坊、瓦屋塘、金屋塘之线担任守备,并攻击当面之敌;(二) 新六军推进至江口附近,逐次攻击肝溪、平江、下查坪及洞口附近之敌;(三) 第一〇〇军迅速肃清放洞附近之敌,随即协力新六军向上查坪、半江峰一带之敌攻击;(四) 第十八军集结于小沙江、隆回司、黄泥井间地区,攻击当面之敌;(五) 第七十三军以主力迅速击灭洋溪之敌,以有力一部,即集结于大桥边附近,向滩头、巨口铺等处之敌攻击。” (288)
此时,突入雪峰山地带的日军各部处境日益艰难,特别是左右两翼的关根、重广两支队分别受阻,中路第一一六师团处于孤军深入之势。于是,第二十军司令官坂西一良于5月3日请求第六方面军增援,“给敌以彻底打击”。但第六方面军判断中方“相当数量的大部队正陆续空运到芷江,感到今后若不慎重指导,恐将陷于危险”,认为“以现有兵力,即使只进到沅江河畔,也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付出极大牺牲”。 (289) 因此坂西一良的请求被第六方面军和中国派遣军接连否决。4日,坂西一良被迫下令前方部队呈“整理态势”:要求第一一六师团“应适时脱离战线,向山门、洞口一带后转集结”;关根支队“要适时脱离战线,向花园市附近后转集结”。 (290) 9日,日第六方面军接到了中国派遣军中止芷江作战的正式命令,正式下令第二十军“中止芷江作战及时返回原态势”。 (291) 此时,中方的优势兵力已完成了对第一一六师团等部的包围,日军的撤退旋即变成伤亡惨重的溃逃。
5月8日开始,第四方面军各部在空军的协助下,全面转移攻势,各部奋勇出击,进展迅速。 (292) 5月7日夜,日军开始全面退却。第一一六师团在突围过程中遭遇中国军队的坚强阻击和围攻,伤亡惨重,16日后残余部分始跳出包围圈。 (293) 重广支队自5月8日奉命从洋溪附近回撤,被中方第七十三军围攻,直到15日才脱出包围圈。而关根支队自5日起便溃不成军,从8日至10日晨,关根支队在“渤港、翟家祖、唐家岭、武家冲一带集中火力,作困兽斗之举,企图反攻”,但先后被李玉堂等部围追堵截,陷入混乱。至19日始于桃花坪南面渡过资水。 (294) 第一一六师团被重兵围困时,日军第四十七师团主力和第三十四师团一度奉命增援,以掩护其突围,但当两支部队抵达战场时,双方的交战已近尾声。至5月27日,日军大部被歼,余部则悉数溃逃。6月初,湘西地区又恢复到了战前的态势。 (295)
湘西会战是第二次中日战争史上日军发动的最后一次会战。湘西会战,日军前后投入的兵力达8万人,中国方面直接参战的军队亦达6个军10余个师,近20万人。在持续两个月之久的战役中,日军迭遭重创,伤亡近2.5万余人。 (296) 中方伤亡亦惨重,仅参战的主力部队第四方面军的统计就达11223人之多。 (297) 此次战役,国民政府军队不仅在地面上占尽了人力、火力和地利的优势,而且得到了中美空军的有力支援。但在此有利的情况下,最终却未能全歼来犯日军,未免不无遗憾。这与何应钦的谨慎态度和有限的反攻计划不无关系。国民政府最高统帅蒋介石曾指示何应钦以衡阳为追击目标,但何应钦对此表示婉拒,仅拟于攻略宝庆或恢复原阵地后,再依情况相机攻略衡阳,其理由为:
(一) 距离太远,此次准备之兵力及补给,仅能先恢复原阵地,并相机收复宝庆,如欲攻略衡阳,须于收复宝庆后,另作一次攻势准备,否则恐有受挫之虞。
(二) 衡阳为四战之地,我攻略衡阳尚须更大兵力及更充分之补给,并须其他方面同时策应。
(三) 我军此次反攻,为仅以宝庆为目标,则可吸引多数之敌集中于衡阳附近,以便利我军尔后对另一目标之作战。
(四) 我军装备整训,全未完成,尚须照原定整训计划,从事加强全部战力,以备尔后之大攻势作战。
(五) 目前第四方面军之七十三军、七十四军损伤颇大,亟待于反攻后整补,以备再战。 (298)
尽管如此,湘西会战仍具有极大意义。此次战役惨败后,日军在中国的战略自此变更为全面的收缩防守,中国军队以此为契机转入大规模的反攻。
(1)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5年版,图表二。
(2) 黄旭初:《黄旭初回忆录: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离合》,第211页。
(3) 《李宗仁电中央党部国民政府等遵于十月一日在桂林军次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职》(1937年9月30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90106/00001/198。
(4)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29—530页。
(5)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27页。
(6) 《徐州会战第五战区战斗序列》,转引自申晓云:《桂系元戎——李宗仁》,第196页。
(7)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29页。
(8) 曾在第五战区作战的石敬亭回忆称:第五战区的部队最为复杂,而团结合作比任何战区为好。黄旭初:《黄旭初回忆录:从辛亥到抗战》,第210页。
(9)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29页。
(10)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44—545页。
(11) 程思远:《政坛回忆》,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7页。
(12)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38—539页。
(13)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43页。
(14) 申晓云:《桂系元戎——李宗仁》,第196页。
(15) 《第五战区作命第一号》(1937年12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637页。
(16)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年版,第133页。
(17) 《第五战区作命第二号》(1937年12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639页。
(18) 《第五战区作命第三号》(1938年2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640—641页。
(19) 《李宗仁重新部署五战区作战任务及邓锡侯部署廿二集团军作战任务电》(1938年2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512—513页。
(20) 荣维木:《李宗仁大传》,第261页。
(21) 《施太乃斯呈蒋中正平汉线国军比较软弱日军欲向此弱点进攻》(1938年2月15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11。
(22)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3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30—631页。
(23) 《李宗仁致蒋介石等密电》(1938年3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34页。
(24)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45—546页。
(25) 《孙震电蒋中正遵办补充连坐法并请将第一二二师第一二四师之殉职参谋长一并入祀忠烈祠》(1944年6月30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80200/00299/032;《邓锡侯等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3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41页。
(26)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3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40—641页。
(27)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3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45—646页。
(28) 《台儿庄大捷之意义》,《申报》1938年4月11日,第1版。
(29) 王成斌等:《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1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第186—188页。
(30) 《李宗仁致蒋介石等密电》(1938年3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47—648页。
(31) 《蒋介石致李宗仁等密电稿》(1938年3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48—649页;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47页。
(32) 《台儿庄血战详纪》,《申报》1938年3月31日,第1版。
(33) 《李宗仁致军令部密电》(1938年3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53—655页。
(34)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3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67页。
(35)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48页。
(36) 《李宗仁致军令部电摘要》(1938年3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67页,第668页。
(37) 《蒋介石与李宗仁等来往密电》(1938年4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70—671页。
(38)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2日。
(39)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49—550页。
(40) 《蒋介石致汤恩伯密电》(1938年4月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74—675页。
(41)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77页。
(42)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8日;《李宗仁等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82—683页。
(43) 《台儿庄大捷之意义》,《申报》1938年4月11日,第1版。
(44)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第139页。
(45) 《程潜呈蒋中正日军自山西被困决增加部队十万人来华以作最后挣扎》(1938年4月10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19;《军令部呈蒋中正日本陆军计画沿津浦路南北猛攻并在海州登陆会攻徐州》(1938年4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22。
(46) 《徐州会战作战指导方案》(1938年4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23—624页。
(47) 《蒋介石致李宗仁等密电稿》(1938年4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84页。
(48) 《李宗仁等致军令部密电》(1938年4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84页。
(49) 《蒋介石致程潜等电稿》(1938年4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85页。
(50)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14日。
(51)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15日。
(52) 《李宗仁电蒋中正台儿庄日军空前惨败后改变之作战计画》(1938年4月16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21。
(53) 《傅作义电蒋中正日军于台儿庄失败拟增援五师团之外现又增三师团》(1938年4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23。
(54) 《李宗仁致何应钦等密电》(1938年4月1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85—686页。
(55) 《李宗仁关于津浦沿线敌情及作战方针密电》(1938年4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599页。
(56)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21日)、《庞炳勋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24—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88、689页。
(57) 《军令部作战计划》(1938年4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24页。
(58)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1—692页。
(59) 《蒋介石复李宗仁电稿》(1938年4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2—693页。
(60)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23日。
(61)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28日。
(62)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4月29日;《蒋中正条谕何应钦第六第十三等各师补充兵每师拨补三团限期运徐州》(1938年4月29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30;《刘斐致白崇禧密电》(1938年4月2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5页。
(63) 《蒋介石关于鲁南等地作战部署密电》(1938年4月27—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515—516页;《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30日)、《蒋介石致李宗仁密电稿》(1938年4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5、696页。
(64) 《李宗仁致军令部密电》(1938年4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3页。
(65)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4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4页;《李宗仁等报告鲁南会战方针及兵力部署密电》(1938年4月3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516页。
(66) 《中国军队作战指导方案》(1938年5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25—628页。
(67) 《李宗仁电蒋中正日军大本营联会决于五月五日再总攻徐州》(1938年5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31
(68) 《蒋介石交替部署冯治安等部作战地境与任务密电》(1938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607—608页。
(69) 《李宗仁转报集中兵力攻击淮北以解除徐州之危密电》(1938年5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608—609页。
(70) 《李宗仁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5月9日)、《蒋介石致李宗仁密电稿》(1938年5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99、700页。
(71) 《蒋介石关于五战区各部暂取守势反击敌包围徐州之企图密电》(1938年5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610页。
(72) 《蒋介石致李宗仁密电稿》(1938年5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703页。
(73) 《蒋中正电李宗仁等日军逼近陇海线兵力不足国军能共同协击必操胜算》(1938年5月14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38。
(74) 《李宗仁电蒋中正恐宿县有失令杨俊昌死守其竟不战自退拟请处以极刑》(1938年5月26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63。
(75) 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22—124页。
(76) 《李宗仁电蒋中正为便利指挥拟于今晚移动指挥位置此间由孙连仲接驻》(1938年5月17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46;《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38年5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706—707页。
(77)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8年5月17、18日。
(78) 《蒋中正电李宗仁等针对敌情指示对淮北鲁西一带之作战计画》(1938年5月17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43。
(79)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五卷),第164页。
(80) 《蒋中正电李宗仁等国军突围后能反攻徐州更好否则暂在亳州再定部署》(1938年5月21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51。
(81) 《蒋介石致李宗仁密电稿》(1938年5月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707页。
(8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第140页。
(83) 陈诚:《徐州会战清算》,《申报》1938年4月11日,第2版。
(84) 申晓云:《桂系元戎——李宗仁》,第202页。
(85) 黄旭初:《黄旭初回忆录:从辛亥到抗战》,第204—205页。
(86) 《程潜关于徐州战役的总结报告》(1937年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638页。
(87) 《李宗仁等电蒋中正拟遵钧意捍卫齐鲁因措置无方丧师失地请从严议处》(1938年6月2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0/066。
(88) 《蒋介石转告李品仙关于固守津浦线南段及巩固江防之作战原则快邮代电》(1938年5月3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二),第620—621页。
(89)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556页。
(90)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49页。
(91) 郭廷以编著:《中华民国史事日志》第4册,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5年版,第96页。
(92) 白崇禧口述:《白崇禧口述自传》上,第117页。
(93) 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2)、东京:朝云新闻社、1983年、378頁。
(94) 《长沙会战经过》(1939年10月12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701/00089/001。
(95)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军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六卷),第29页。
(96)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长沙作战》,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页。
(97) 《长沙会战经过及长沙会战概见表等》,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701/00089/001。
(98)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9年3月31日。
(99)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39年4月11日,第223页。
(100)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39年4月15日,第226页。
(101) 《蒋介石致薛岳陈诚电稿》(1939年4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079页。
(102)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9年4月15日“上星期反省录”。
(103) 《电呈委员长蒋(蒋中正)报告长沙会战部署意见》(1939年4月16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1/00001/120。
(104) 《电呈委员长蒋(蒋中正)报告长沙会战部署意见》(1939年4月16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8/010101/00001/120。
(105) 《蒋中正电陈诚薛岳此次长沙会战战略在诱日军深入消耗其兵力达成歼灭目的故除诱敌部队外正面主力皆须抵抗死守阵地未获令不得擅离》(1939年4月21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106/00014/052。
(106) 《第九战区关于战前最高统帅部之作战指导概要》(1939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079—1080页。
(107) 《长沙会战经过》(1939年10月12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701/00089/001。
(108) 《第九战区关于第一次长沙会战战前敌我形势概要及战场状态的报告》(1939年10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1076—1079页。
(109)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77页;《关麟征关于第十五集团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作战经过要报》(1939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58—467页。
(110)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39年9月26、29日,第290、292页。
(111) 《蒋介石致薛岳电》(1939年9月26日),转引自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212页。
(112) 《第一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转引自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212页。
(113)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9年9月26日。
(114) 《关麟征关于第十五集团军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作战经过要报》(1939年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70页。
(115)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纂组编印:《长沙会战纪实》,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76年影印,第35页。
(116)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39年10月5日。
(117) 《陈诚寄呈湘北作战经验与教训快邮代电》(1939年11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87页。
(118) 《蒋介石日记》(手稿),1939年9月24、26日;王世杰著,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1939年9月2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年版,第225页;《徐永昌日记》第5册,1939年9月25、26日,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版,第166—168页。
(119)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77页。
(120)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77页。陈寿恒等编著:《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年版,第338页。
(121)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39年9月27、29日,第291、292页。
(122) 王世杰著,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1939年11月14日,第235页。
(123) 王世杰著,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1939年10月8日,第228页。
(124) 《陈诚寄呈湘北作战经验与教训快邮代电》(1939年11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87页。
(125) 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香港·长沙作战』、朝云新闻社、1983年、380頁。
(126)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军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七卷),第80页。
(127) 《第九战区第二次长沙会战战斗详报》(1941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01—502页。
(128) 《军令部拟订第二次长沙会战之军事部署》(1941年9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90页。
(129) 《薛岳报告五十八军等部在长沙以北战况密电》(1941年9—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91—492页。
(130) 《薛岳报告五十八军等部在长沙以北战况密电》(1941年9—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94页。
(131) 《薛岳报告五十八军等部在长沙以北战况密电》(1941年9—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494—495页。
(13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第140页。
(133) 《薛岳电蒋中正长沙会战钧座指示周详而未能收歼敌之功恳从严议处》(1941年10月19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3/085。
(134)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1年10月4日上星期反省录。
(135) 《蒋中正出席总理纪念周为讲分析最近敌情并说明高级将领成功立业之道一文等》(1941年10月20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60100/00157/020。
(136)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140页。
(137) 《军令部编第三次长沙会战经过概要》(1942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44页。
(138)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140—141页。
(139) 《第九战区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要报》(1942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下,第957—958页。
(140)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军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八卷),第95页。
(141) 周美华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7册,台北:“国史馆”2010年版,第764页。
(142) 赵子立、王光伦:《会战兵力部署及战斗经过》,薛岳、余建勋等:《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湖南会战》,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109页。
(143) 《致第二十军杨军长号未函电》(12月20日)、《致第三七军陈军长号未函电》(12月20日)、《致第九军傅军长号未函电》(12月20日)、《致第十军李军长号未函电》(12月20日),路家榜、吴敬模编纂:《薛岳抗战手稿》,中国新光印书馆1948年版,第83—84页。
(144) 《军令部编第三次长沙会战经过概要》(1942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44—545页。
(145) 《军令部编第三次长沙会战经过概要》(1942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45页。
(146) 《薛岳报告新三军五十八军等部在赣北战况密电》(1941年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33—536页。
(147) 《中央社长沙31日电》,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纂组编印:《第三次长沙会战纪实》,1942年,第26页。
(148)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148页。
(149)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161页。
(150) 方先觉:《保卫长沙回顾与前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纂组编印:《第三次长沙会战纪实》,第77页。
(151) 《蒋介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作战密电稿》(1942年1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37—538页。
(152) 薛岳:《第三次长沙会战》,乐昌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抗日战争中的薛岳》,1995年,第206页。
(153)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长沙作战》,第182—183页。
(154) 《军令部编第三次长沙会战经过概要》(1942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三),第545—547页;《第九战区第三次长沙会战战斗要报》(1942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下,第959—960页。
(155) 《半月时事述评》(1941年12月21日至1942年1月5日),转引自隆鸿昊:《抗战时期第九战区军事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8页。
(156)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编纂组编印:《第三次长沙会战纪实》,第519页。
(157) 陈方正编辑、校订:《陈克文日记:1937—1952》,1943年5月30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18页。
(158) 陈寿恒等编著:《薛岳将军与国民革命》,第338页;《徐永昌日记》第5册,1939年4月19日,第44页。
(159) 周美华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7册,第202—203页。
(160)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著,黄朝茂译,《香港·长沙作战》,台北:“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7年版,第638—642页。
(161) 周美华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第47册,第257页。
(162) 王世杰著,林美莉编辑校订:《王世杰日记》上,1941年11月1日,第387页。
(163) 《徐永昌日记》第6册,1941年11月24日,第269页。
(164) 《戴笠电宋子文进犯长沙之敌由捞刀河两岸地区分股北窜刻我军正追击聚歼中此次胜利全系去年南岳军事会议之指示及处置八月间长沙会战各将领赏罚适当之功效》(1942年1月7日),台北“国史馆”藏,戴笠史料,144/010103/0003/039。
(165) 吕芳上主编:《蒋中正先生年谱长编》第7册,台北:“国史馆”、中正纪念堂、中正文教基金会2015年版,第8、12—13页。
(166) 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写:《李宗仁回忆录》下,第631页。
(167)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329页。
(168)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563页。
(169)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565页。
(170)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6月12日。
(171)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00—102页。
(172) 《拱卫行都作战计划》(1940年7月)、《国民党政府拟长江上游要塞守备计划》(1940年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672—679页。
(173) 《陈诚拟收复宜沙歼灭襄河以西日军计划与蒋介石往来密电》(1940年7—8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下,第876—877页;宋瑞珂:《陈诚及其军事集团的兴起和没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81辑,第39页。
(174) 《军令部拟〈国军攻势作战计划〉》(1941年5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681—686页。
(175) 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东京:朝云新闻社、1983年、310頁。
(176) [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369—377頁。
(177) 《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副司令长官孙连仲电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与参谋总长何应钦为孙连仲遵于三月一日在恩施就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职并代理司令长官职务》(1943年3月1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701/00071/003。但实际上,第六战区代长官孙连仲有名无实,战区部署主要由时任第六战区参谋长的陈诚嫡系将领郭忏指挥。
(178)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3—114页。
(179) 参见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军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八卷),第17、69页。
(180) 《陈诚孙连仲电蒋中正华容方面之敌经我阻击十三日仍在明山头沙口各附近对战中弥陀寺方面一六一师转取攻势敌一部回窜江北其余敌据弥陀寺顽抗等战报》(1943年3月14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200/00081/274;《陈诚孙连仲电蒋中正据高卓东称十二日八十七军以一一八师协同四十四军围攻藕池口敌机轮流轰炸正面之敌亦增援反扑另在黄水套横堤巿敌登陆势甚凶猛等情》(1943年3月19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200/00081/277;《陈诚孙连仲电蒋中正八十七军以新二十二师及四十三师之第一加强营分向藕池口攻击九十四军以砲兵掩护一二一师之三六一团攻击弥陀寺等战报》(1943年3月31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200/00081/281。
(181) 杨培新:《鄂西会战记》,重庆《大公报》,1943年6月17日,第3版;《陈诚孙连仲电蒋中正报告华容敌军两部分向我一五○师阵地一部渡至谭复湾等处西窜另一六二师前往堵截均遭击退及各部袭敌战果》(1943年4月16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106/00016/310;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4页。
(182) 于丽、田子渝:《陈诚与湖北抗战》,《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3期,第140—141页。
(183) [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383頁。
(184) “国防部”史政编译局编印:《抗日战史》“鄂西会战”(一),1980年,第87—99页,第58页。
(185)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43年5月11日,第455页。
(186)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3年5月14、15、16日。
(187)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43年5月14、15日,第457页。
(188)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4页。
(189)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3年5月20日。
(190) 《电呈委员长蒋(蒋中正)报告回施后指挥鄂西会战经过》(1943年6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1/00002/045。
(191)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3年5月22日。
(192) 《陈诚孙连仲等电蒋中正以石牌要塞为江防唯一门户特电饬十八军誓死固守兹据方天电称全军官兵益为振奋矢遵旨意全力以赴》(1943年5月28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200/00081/293。
(193) 《电呈委员长蒋(蒋中正)报告回施后指挥鄂西会战经过》(1943年6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1/00002/045。
(194) 《鄂西会战经过概要》,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603页。
(195) 《军令部拟〈拱卫陪都作战计划〉稿》(1943年5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上,第368—371页。
(196)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6页。
(197) 《电呈委员长蒋(蒋中正)报告回施后指挥鄂西会战经过》(1943年6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1/00002/045;《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5月28日。
(198)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6页。
(199) 《电呈委员长蒋(蒋中正)报告回施后指挥鄂西会战经过》(1943年6月18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1/00002/045;《徐永昌日记》第7册,1940年5月25日,第92—93页。
(200) 《鄂西会战经过概要》,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二),第603—604页。
(201) 《陈诚孙连仲电蒋中正日军增兵进犯四十四军各师撤至津澧官当等处集结另进犯敖家嘴西斋之敌已被七十四军击溃残敌千余续向公安磨盘洲方向与各师伤亡战果》(1943年6月11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90106/00016/311;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6页。
(202) 何应钦编著:《八年抗战之经过》,第350页。
(203) [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436頁。
(204)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8页。
(205)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3年6月6日。
(206) 《鄂西会战后吾人应有的认识与努力——出席省会党政军扩大纪念周讲话》(1943年7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2/00019/010。
(207)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118页。
(208) 《行政院院长蒋中正呈国民政府为请颁给鄂西会战有功人员陈诚等五十六员勋章》(1943年10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国民政府档案,001/035100/00081/008。
(209)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第356—357页;《对于鄂西会战检讨会议军事组讲评——出席检讨大会讲》(1943年7月5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2/00019/011。
(210) 陈诚著,林秋敏、叶惠芬、苏圣雄编辑校订:《陈诚先生日记》(一),1944年1月5日,第485页。
(211) 《对于鄂西会战检讨会议军事组讲评——出席检讨大会讲》(1943年7月5日),台北:“国史馆”藏,陈诚“副总统”文物,008/010102/00019/011。
(212) 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338页。
(213) 1940年蒋介石从部属报告中获悉卫立煌自忻口战役以后,“即阅共党宣传,去春王明、刘公侠同在卫寓,卫以汽车召陈铁到寓,介绍其入共党,经陈劝暂缓参加而罢。卫谓共党力量雄厚,且有苏俄帮助,可以成功,并称日军将由襄樊而取汉中,若不与共党合作,将自取灭亡等语。”《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0年反省录。
(21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20页。
(215)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第20页。
(216) 赵荣声:《回忆卫立煌先生》,第288—291页。
(217) 《滇西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1944.5—1944.11),余戈:《1944松山战役笔记》,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2—53页。
(218) 蒋纬国总编著:《国民革命军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九卷),第170页。
(219) 《贺安转罗斯福请中国远征军出击与蒋介石往来电》(1944年3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08—410页。
(220) 《罗斯福电蒋中正请令滇西远征军迅即占领腾冲龙陵》(1944年4月4日),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002/020300/00018/032。
(221) 《徐永昌拟远征军策应驻印军作战指导方案呈稿(1944年4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11—413页。
(222) 李洪文:《卫立煌全传》,北京:团结出版社2019年版,第182页。
(223) 《蒋委员长致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参谋长萧毅肃指示渡江出击任务等电》(1944年4月25日),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三),第472页。
(224) 《徐永昌提议远征军扩大战果呈》(1944年5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16—417页。
(225) 《卫立煌报告滇西作战部署密电》(1944年6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下,第1089—1090页。
(226) 《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战役战斗经过》(1944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1—1532页。
(227)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5页。
(228) 《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战役战斗经过》(1944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2页。
(229) 《第二十集团军腾冲战役战斗经过》(1944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3页。
(230) 宋希濂著,知之整理:《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131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44—246页。
(231) 《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战斗概况》(1945年10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55页。
(232) 《何绍周致何应钦密电》(1944年9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4—1535页。
(233) 《卫立煌致蒋介石密电》(1944年6—7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3—1534页。
(234) 《何绍周致何应钦密电》(1944年9月1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5页。
(235)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63—164页。
(236) 《宋希濂卫立煌关于龙陵得而复失情形与蒋介石往来密电》(1944年6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18—419页。
(237) 《卫立煌致何应钦抄电》(1944年6月1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6—1537页。
(238) 《蒋介石复电》(1944年6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19页。
(239) 《卫立煌致蒋介石密电》(1944年6月2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7页。
(240) 《卫立煌为远征军伤亡惨重迭请增援与蒋介石往来密电》(1944年6—10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20页。
(241) 《卫立煌致蒋介石密电》(1944年6月27—2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8页。
(242) 《云南战线的危机及第33军的攻势准备》《第33军下达开始攻势的命令》,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缅甸作战”(下),第128—130页。
(243) 《蒋介石致杜聿明密电稿》(1944年8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9页。
(244) 《霍揆章与蒋介石往来电》(1944年9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39—1540页。
(245) 《卫立煌密电》(1944年9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21页。
(246) 宋希濂著,知之整理:《第十一集团军滇西龙芒地区作战经过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总第131号,第254—255页。
(247) 《蒋介石密电稿》(1944年10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21页。
(248) 《卫立煌报告我军克复龙陵密电》(1944年11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29页。
(249) 《宋希濂等致蒋介石密电》(1944年11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43页。
(250) 《宋希濂等致何应钦密电》(1944年12月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45页。
(251) 《蒋介石饬远征军从速推进与何应钦卫立煌往来密电》(1944年11月—12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30—432页。
(252) 《卫立煌复蒋介石密电》(1944年12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46页。
(253) 《蒋介石致卫立煌密电稿》(1944年12月19日)、《蒋介石致何应钦、卫立煌密电稿》(1944年12月2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46、1547页。
(254) 《卫立煌致蒋介石密电》(1944年12月23—2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547页。
(255) 《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进攻畹町作战命令》(1944年12月2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下,第1246页。
(256) 《卫立煌等报告远征军、驻印军会师中印公路通车等情密电》(1945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军事档案选辑》下,第1264—1265页。
(257) 《孙立人报告所部攻取南坎作战经过密电》(1944年12月—1945年1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四),第439页。
(258) 何铁华、孙克刚:《印缅远征画史》,上海时代书局1946年版,第111页。
(2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21辑,第20页。
(26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大事记”第31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7页。
(261) 《第四方面军湘西会战作战检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413—1414页。
(262)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第394页。
(263) 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446页。
(264) 《湘西会战前敌我形势概要》(1945年4月8日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3页。
(265) 《蒋介石日记》(手稿本),1944年9月2日、10月31日“本月反省录”、11月16日;《蒋介石为整军颁告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所辖各将领书手令》(1945年2月2日),《军令部拟〈中国陆军作战计划大纲〉》(1945年2月12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724—727、728—730页。
(266) 《蒋介石颁陆军总司令所部作战指导要领命令》(1944年12月1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719—722页。
(267) 《国民党陆军兵力统计战斗序列附驻地表》(1945年4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军事”(一),第782—784页。
(268) 《湘西会战前敌我形势概要》(1945年4月8日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3—1374页。
(269) 《湘西会战前敌我形势概要》(1945年4月8日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3页。
(270) 《陆军总部及第六战区策应王耀武集团保卫芷江作战指导方案》(1945年3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4—1375页。
(271) 《蒋介石致何应钦密电》(1945年4月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7—1378页。
(272)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8页。
(273) 《何应钦复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1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78—1380页。
(274) 张宪文主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448页。
(275)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抗日战争史》下,第396页。
(276) 王成斌、刘炳耀、叶万忠等,《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4集,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版,第324页。
(277) 何应钦编著:《八年抗战之经过》,第281页。
(278)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下,第1365页。
(279)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80页。
(280)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99—1400页。
(281)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30日、5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97—1399页。
(282)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1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91—1392页。
(283)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26、28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96—1397页。
(284)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4月23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80页。
(285) 《何应钦致蒋介石徐永昌密电》(1945年4月2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81—1382页。
(286)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4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82—1383页。
(287)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6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83页。
(288) 《第四方面军湘西会战之攻势转移计划要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83—1384页。
(289)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昭和二十(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第2卷第1分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6页。
(290)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昭和二十(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第2卷第1分册,第57页。
(291)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昭和二十(1945)年的中国派遣军》第2卷第1分册,第58页。
(292)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1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404页。
(293)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20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409页。
(294)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17日)、《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19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407—1409页。
(295) 何应钦编著:《八年抗战之经过》,第281页。
(296)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6月1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417页。
(297) 《第四方面军湘西会战敌我伤亡统计表》(1945年4月9日至6月1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415—1416页;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纂,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译校:《日本军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下,第588页。
(298) 《何应钦致蒋介石密电》(1945年5月7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第13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