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导读

自古以来,在中国文学的正统观念里,文章总是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魏文帝曹丕曾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可谓推崇备至。一般来说,“文章”可有广、狭二义。广义,几乎可以包括一切具有文采的书面表达形式;狭义,则排除诗歌、词曲等韵语表达文体,主要以散文、骈文为大宗,这也是较为通行的看法。

因为文章受到高度重视,自古以来论述、评选文章的著作也就特多,且形成不同的流派,故而遂有“文章学”之出现,《文心雕龙》无疑就是一部中国早期的文章学代表性著作。自宋代以降,随着文章选本、文话著作的大量出现,文章学的发展更是蔚为大观。但是,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白话文学”的兴起,传统的文章学一度被轻视,甚至被忽视,明显遭到了冷落。尽管如此,仍有一些旧学素养深厚的学者,一方面吸收新知,以新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的文章学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能以“整理国故”的态度,从传统文献、古人论述中披沙拣金,按照新的知识框架,来重新阐发传统文章学的内在精髓,使其重新焕发生命力。蒋祖怡先生的《文章学纂要》,便是这样一本新知与旧学相融合的佳作。它虽然刊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但至今仍可研读玩味,尤其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或可由此入门,一窥古代文章学的堂奥。

一、蒋祖怡其人

蒋祖怡(1913—1992),浙江富阳人,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是著名学者蒋伯潜(1892—1956)。蒋伯潜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师范高等学校,师从钱玄同、马叙伦、鲁迅等学术大家,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读书时期又经历了“五四运动”,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早年在浙江省内的多所中学任教,抗战爆发后,辗转到上海,历任大夏大学国文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文学系教授,并兼任世界书局编审。抗战胜利后,出任上海师专中文系教授,还一度担任过杭州师范学校的校长。他以其深厚的学养,撰写了《十三经概论》《诸子通考》等书,并以此享誉学林,成为著名学者。可以说,蒋祖怡的成长、治学,是有其家学渊源的。

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蒋祖怡很早就表现出了对于文学的喜爱。他在杭州就读高中时,就在文艺刊物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吉祥寺的钟声》等文学作品,并受到了郁达夫的称赞。1937年,他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次年应聘到上海世界书局任编辑,从此开始了自己一生的著述生涯。

在世界书局任职期间,因为其父蒋伯潜正好在上海教书,于是父子二人合作,编了一套中学国文的自学辅导读物,1940—1943年,由世界书局陆续出版,其中,《字与词》《章与句》《小说与戏剧》《骈文与散文》《诗》《词曲》皆由蒋祖怡撰写。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进上海租界。蒋氏父子决定携妻儿一同离开上海。恰好此时,朱自清托人转来书信,邀请蒋伯潜去西南联大任教,而蒋祖怡也接到金兆梓的邀请,让他去中华书局(其时即将迁至金华)任职。于是,父子二人变卖家具、筹措了旅费之后,准备离沪返浙。他们1942年4月1日启程,孰料刚进入火车站,就陡生变故。蒋伯潜为去西南联大授课而撰写的《校雠目录学纂要》讲稿,原先藏在蒋夫人的衣袖内,此时被日本宪兵查出。蒋氏父子因此被拖入火车站的地下室,遭受严刑拷打,历经两昼夜,后在上海亲友的营救下,二人才得以释放,回到杭州。当时,杭州已被日军占领,蒋氏一家不愿生活在沦陷区,于是又冒着生命危险,深夜偷渡钱塘江,最终返回老家富阳。

1942年,蒋祖怡曾撰写《乱离杂诗》二十五首,其中就有两首写到了这段悲惨而惊险的经历:

一声吆喝虎狼俦,父子同为阶下囚。

自古沉冤文字狱,忍心待死复何求?

扁舟一叶渡钱塘,月黑风高夜正长。

不管枪声与恶浪,拼将热血荐炎黄。[1]

回到富阳老家之后,他们才知道金华和江西均已陷落,西南道阻,昆明无法成行,于是蒋氏一家人只得在乡间闲居下来,生活甚至一度陷入困顿。后来,他们得以与正中书局订立编辑合同,在山河破碎、国事飘摇之际,父子二人再次合作,完成了一套“国学汇纂丛书”十种,其中蒋祖怡承担了《小说纂要》《史学纂要》《诗歌文学纂要》《文章学纂要》的撰写。这套书后来由重庆正中书局于1944—1946年间陆续出版,连同之前刊行的自学辅导读物,在当时影响甚大,几乎成为许多文学青年的案头必备读物。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氏一家从富阳返回上海,蒋祖怡在正中书局任编审,主编《新学生》,同时兼任上海市立新陆师专中文系副教授。1948年夏,他应邀到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不久迎来杭州的解放。1952年,浙江大学文理各系成立浙江师范学院,1958年,又与杭州大学合并。从1952年直到“文革”之前,蒋祖怡一直在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任教,并担任副系主任。

“十年动乱”期间,蒋祖怡遭受冲击和迫害,折齿损腰,两度中风,右腿骨折,半身瘫痪,家中书籍和手稿被抄。虽然遭此劫难,他仍然治学不辍、埋头著述。在“文革”结束后的十余年内,他先后完成了许多学术著作,举其重要者,如:《王充卷》(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文心雕龙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诗品笺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中国古代文论的双璧——〈文心雕龙〉〈诗品〉论文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另外,他还与张涤云合作完成《全辽诗话》(岳麓书社,1993),与蒋祖勋合作完成《郁达夫旧体组诗笺注》(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当然,有些著作是在蒋祖怡去世以后才得以整理出版的。

究其一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任职书局的关系,蒋祖怡撰写了一大批面向普通读书人的学术性普及读物,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主要围绕《论衡》《文心雕龙》《诗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因而在古代文论方面颇有建树。

二、《文章学纂要》其书

作为长期在书局任职的学者型编辑,蒋祖怡无疑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知道社会的需求、读者的需求是什么,以及何种学术读物可以契合一般读书人的口味;而他的家学渊源、自身的学术素养,也让他得以在编纂普及性学术读物时,可以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正是因为蒋祖怡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从未轻视过普及性学术读物的工作。对于《文章学纂要》的撰写,他在“绪说”中曾发表了这样的看法:

固然,文章是变化多端的东西,一定要用什么法则来衡量,似乎太笨拙。但是按之古今文章及评论文章的话,归纳出一个原则来,也未尝不可以。近代有人颇主张废去一切的文法修辞及文章法则,以为这些都有害于性灵的,应该以“拈花微笑”的妙悟方式出之。当然,斤斤于法则上的检讨,在天才者看来,是不甚惬意的事,但是人有几个能够在“拈花微笑”时立刻妙悟呢?所以文章有法则,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你看,他是以一种比较通达的眼光来看待文章学的:文章当然有法则,也可以进行学术上的归纳、总结,但实际的文章写作不一定要拘泥于这些成法。所以,他的这本书,摒除旧有文章学的笼统与抽象,避而不谈什么“文气”说,而是以新的眼光来透视旧的文章学知识体系,重新提炼整合,使之在新的知识架构下,可以获得一个新的理解和运用。

全书共二十章,除去第一章“绪说”讲说著述宗旨之外,余下各章,大体可分为四大版块,各有侧重:

二至七章,主要是介绍有关单字与语词的基本知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国文字的造字原则以及字体的演变、字义的变化,并举例说明了修辞中文字运用的各种变化情形;其次,则讲述字音因何发生变化,并着重介绍了何谓“反切”。这些内容在传统上都是属于所谓“小学”的知识,即文字、音韵之学。接下来,则就语词的构成原则、词性的分类及其活用,进行了阐述,由此过渡到了文法修辞的范畴。书中对于实数与虚数之分别,运用丰富的例证,着重进行了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文献中涉及实数、虚数的运用,颇为复杂。比较独特的是,书中将遣词运用的方法分为两个方面:消极方面,就是要做到“明白、准确、平易”;而积极方面,则是要做到“适用、生动”。这显然有别于传统文章学追求典雅的主张,显示了现代文学观念的影响。

八至十三章,前两章主要是讨论句子的结构与变化。在句式变化方面,尤其花了较多篇幅来讨论对偶的问题,因为对偶是古人文章写作最常见的修辞技巧之一。接下来,则分别就譬喻、夸饰、借代等修辞手法,逐一分析、阐述。书中不仅讨论了明喻、暗喻的区别,还专门讨论了寓言的独特用法;对于夸饰,则分为正夸饰、反夸饰进行讨论;对于借代,则区分了不同的方式。当然,这些在现代都已经成为常识,但是论述中的举例,却是新颖而有趣的,因为全部来自古代文献,是古人的用法。对于造句上应注意的事项,书中提出了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明白,二是和谐,三是生动,并就如何能做到这三点,给出了相当具体而有建设性的意见。

十四至十八章,则研讨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以及写作上应当注意的几个方面。书中对于文章的开端与作结,做了相当细致的分析、归纳,尤其注意到记叙文、论说文、描写文,因为题材类型不同,而有写法上的差别化处理。作者特别强调说:

开端与结尾,都是文人们所苦心经营的事。他们就题材来研究,如何可以从适当的地方展开,从适当的地方终止;又如何可以不同凡俗,不为人讨厌。他们正和全篇的结构同样地为作者所操心,并不是几个叹词、俗调可以解决的。

接下来,作者对于动作描写、感情抒发,在做了类型化处理的基础上,同样给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而对于文章的题目,书中也进行了专门的分析,尤其对古人文章题目的两种弊病进行了直言不讳的批评,一种是影戤别人的作品,一种是标明学别人的作品。作者认为这两种做法,几乎等于无题。作者对于如何拟定题目,给出的原则则是“准确、平易”。

最后的两章,冠以“文章流变”的题目,实际上可以视为一部从古到今的文章演化简史,尤其是围绕文学史上骈文与散文的分合关系、起伏消长的变迁大势,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勾勒。最后对于历史上的言、文(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追溯了早期白话文学的出现,以及现代白话文学的兴起。

毫无疑问,本书并不是一部汇总传统文章写作技巧的写作指南,而是立足于现代语言学、修辞学知识立场,对旧有的文章学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的学术性入门之作。它更多地体现了现代学术引入中国以来,学者对旧有学问脱胎换骨式的改造。

三、新与旧的融合

作为生活于二十世纪的现代学者,在西方知识大量引入、旧有学术体系全面瓦解、新的学术体系逐渐成形的大背景下,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习得的知识素养,必然会体现在他对旧学的处理方式上。就《文章学纂要》而言,作者无疑拥有了新的知识框架、新的学术观念,但他不只是一味地求新,而是能将旧式学问进行消化之后,融入新的知识架构中,从而实现旧学的重生。

简单翻阅全书,我们不难觉察到作者已经具备新式的学术眼光、新式的知识框架。书中对于字词知识的介绍、对于句式结构的归纳、分析,对于篇章结构、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的提炼、总结,在在都可以看出,它的背后完全是以现代的语言学、修辞学知识作为支撑,包括一些概念的使用,完全是来自现代的、西式的文法知识。不仅如此,通观全书,作者在重新架构文章学知识体系时,也秉持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而这种文学观念,明显是“五四运动”以来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产物。例如,书中在论及遣词的方法时,追求的是“明白、准确、平易、适合、生动”,而在论及造句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时,则提出需做到“明白、和谐、生动”,而在论及文章题目的拟定时,则要求做到“准确、平易”。从这些几乎一致的要求中,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传统文章学著作中所追求的典雅化、形式美,缺乏足够的兴趣,而致力于推动文章写作的简洁、明晰、准确、生动、有趣,而这些都是白话文学运动中,所致力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作者是有意地在用新的文学观念来改造旧的文学观念。

尽管此书的宏观架构、主导观念是新的,但是细读全书,却又处处可以看到“旧”的存在,通过古代文献的摘录、传统典籍中语言现象的呈现、古人精彩论述的引用,这些旧学知识,经过作者的巧妙点化,又一一活灵活现地被赋予了生命。仅就翻阅所及,举例言之:

一是古人关于文章写作的精妙分析、精彩论断,多在书中被引用。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知幾的《史通》、陈骙的《文则》、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是多次被引用的著作,在书中往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知道古人并不迂腐,他们对于文章写作的理解,也有与现代人共通的地方。

二是所引用的例证,大多来自古代典籍,如《尚书》《左传》《孟子》《庄子》《韩非子》《史记》之类。虽然书中也会引用一些现代文学作品,但数量极少,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这多少能够激发其阅读古籍的兴趣。

三是在讲述一些逸闻趣事时,古代的笔记、小说,常常被信手拈来,如《世说新语》《坚瓠集》《清稗类钞》都有引用,宋人笔记如《梦溪笔谈》《青箱杂记》《曲洧旧闻》等等,也多见于笔下。

四是涉及一些学术考证时,则多引用学术笔记,如宋人洪迈之《容斋随笔》,清人钱大昕之《十驾斋养新录》、陈澧之《东塾读书记》、俞樾之《古书疑义举例》之类,时见引述。

五是对于古代之诗话、文话,多能采撷精华,以为佐证,互相发明。如宋人叶梦得《石林诗话》,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清人陈维崧《四六金针》、孙德谦《六朝丽指》,近人林琴南《畏庐论文》之类,随处可见。

即使粗略翻阅一过,读者们也会大致获得一个突出的印象,即此书中大量的文献征引,都是来自古籍文献,所举的文章事例,也绝大多数是古典诗文,而尤以早期经典为主。我想,这在某种程度上,或许是作者刻意为之。因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实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在举世向慕新学、新知的氛围中,让人们意识到,不仅可以古为今用,而且可以做到古今互通、古今互鉴。在我看来,这正是此书最成功的地方,也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地方。

最后,关于此书的整理,略说几句。《文章学纂要》一书,新中国成立前由正中书局出版发行,后收入《民国丛书》。在其版权页上,虽有1942年“渝初版”、1946年“沪初版”之分,但前者极难见到,常见者多为后者。本次整理,即以1946年“沪初版”为底本。但该底本多有错讹缺漏,尤其是征引古籍时,随意截取拼接,容易误导学者;又有文字讹脱或漫漶之处,几不可解。故此次整理,尽量查考原书,对勘比照,寔正文字,并出以校记,以便核验。另需特别说明的是,本次整理依据丛书主编的整理细则进行,遵循“只校是非,不校异同”的原则,故而书中征引文字,有与通行本歧异之处,皆是为了保留原书面貌。

学识謭陋,或有卤莽灭裂之处,还望高明君子,多加赐教。

林岩

2023年6月28日,凌晨两点完稿

北大文研院,静园二院205室


[1].蒋绍愚:《蒋伯潜教授传略》,收入蒋祖怡《中国古代文论的双璧——〈文心雕龙〉〈诗品〉论文集》附录一,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1—272页。

目录
导读
第一章 绪说
第二章 字底形态与意义
第三章 字音底变化
第四章 复词的组织
第五章 词性及其活用
第六章 实数与虚数
第七章 遣词的方法
第八章 句底构成式
第九章 句子底变化
第十章 明喻、暗喻和寓言
第十一章 夸饰
第十二章 大名与小名
第十三章 造句上应注意的事项
第十四章 章篇底安排
第十五章 开端与作结
第十六章 动作底描写和感情底抒发
第十七章 题目底研究
第十八章 写作底准备
第十九章 文章流变(上)
第二十章 文章流变(下)
本次整理征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