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底研究
第十七章 题目底研究
《说文》云:“题,额也。”“额”“目”是人首上重要的地方,是总纲的意思。“纲领”“题目”有同样的解释。因此,我们知道所谓“题目”是全篇之中最简单的一句纲要。
杨万里诗:“后园初夏无题目,小树微芳也得诗。”李义山有许多诗,它们底题目是“无题”。那么可见作文也不必一定要题目的。再取古籍的目录来看,《诗经》上的《关雎》,“关关”是雎叫的音声,“雎”是鸟类的一种,如何可以连成题目呢?原来这篇的第一句是“关关雎鸠”,便割裂原文而成题目了。其他诸篇也是如此。例如:
《葛覃》——“葛之覃兮”;
《卷耳》——“采采卷耳”;
《兔罝》——“肃肃兔罝”。
也有不用第一句中的字面的。如《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在第五句。
再看《论语》的目录,如《学而》这题目,根本有些不通。但所以有这题目,也因为原文首句是“学而时习之”一句话。其他如《尧曰》《宪问》《先进》《子罕》《述而》《雍也》《里仁》等,就内容看来都是不很妥当的,如“述而”“雍也”根本不成为一词或一句的。
再看《孟子》七篇,除《尽心》一篇外,都是人名。但是《梁惠王》章下面,并非完全记述梁惠王和孟子的事情的,其他都是如此。而《离娄》又是古代人名,不与孟子同时的。就体例上说也有些不完备。可是这些题目,也和《论语》《诗经》一样割裂本文首句而成的,当然不能批评他不妥当。
再看《老子》,里面没有题目,只是章名,以数目来标明的。足见古书本无题目,题目是后人增加上去的,所以也有的将题目写在文后,有如元杂剧的所谓“题目”。
桓谭《新论》载司马迁作《史记》成,东方朔题名曰“太史公”。《汉书·艺文志》也写着《太史公书》。足见古人作文,先有文章,然后再有题目。所谓《庄子》《老子》《韩非子》《荀子》《墨子》等等,皆是后人以人名而转作书名的。因此,我们知道文章不一定需要题目,同时也是先有文章而后有题目的。
现在习作,往往先有题目,后有文章,这也并非是不合理的勾当。因为练习写作,作者未必一定有作文的需要,因此倩人或自己先下一范围,使习作时不致超逸这圈子,或者散漫而无连系。但是流弊所及,使作文的人失却自己创作底能力,在作文之前,一定需要一个题目。固然我们作文,不能提笔就写,也先得考虑一个范围的。
就题目的表面加以探讨,有的以一个词语来组成的,如“梦”“三戒”“吉祥寺的钟声”“风骨”等等;也有以一句组成的,如“解嘲”“论文”“愚公移山”等等;也有以一篇短序作题目的,如蒋春霖《角招》一词序云:
壬子正月,游慈慧寺。舟穿梅花林,曲折数里而至。石峰峭碧,沙水明洁,佛楼藏松阴中,清凉悦人。十年后,与郭尧卿复过其地,则夕烽不远,寺门阒然闭,梅树半摧为薪,存者亦憔悴,如不欲花。尧卿谓白石正《角招》谱后,罕有和者,曷倚新声,纪今日事?余既命笔砚,尧卿击节而歌,盖凄 [1]然不可卒听也。
《角招》是词调名,这一篇序,才是真正的题目。词初行时,题名即作调名,其后依调填词,调名与题目便分而为二。往往有许多是但书调名,不录题目的。这又是题目上的一种变化。
也有似题目而实在失却题目的效用的,如李商隐的“无题”,陆机的“杂诗”,杜工部的“有感”以及郑文宝底“绝句”。此外,题目又可以别作两类:一类是标明体裁的,如贾谊底《过秦论》,戴名世底《盲者说》等,属论说;柳宗元底《种树郭橐驼传》,侯方域底《马伶传》等,属传状;袁枚底《游黄山记》,徐霞客底《徐霞客游记》等,属游记;其他墓志、行状、铭、赞、颂也是如此,均在字面上标明的。另一类是不标明体裁的,近代文艺作品,大抵属于此类,如“匆匆”“新生”“日出”等等,均依内容的主题来分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从前人对于文章的题目,大抵依体裁来分,其有例外者,往往先在文中解释这题目底意义,这表示命题的郑重。例如“文心雕龙”这四字,作者刘勰在《叙志》篇里解释道: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 [2]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
又如他有一篇《事类》篇,怕别人不知道这题目,于是开端就加解释说:“事类者,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又如《附会》篇开头也解释说:“何为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 [3]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又如《养气》一篇,和王充《论衡》上的题目相同,于是他在文中也提了出来:“昔王充著述,制《养气》之篇,验己而作,岂虚造哉?”这也是用一番苦心的。现代既不用艰深特异的语句作题目,这种方式当然也不必用了。
古代文人作文的题目,有两种弊病:一种是影戤别人的作品,一种是标明学别人的文章的。如枚乘《七发》,以后有《七哀》《七谏》《七启》等等;屈原、宋玉的《九章》《九歌》《九辩》,后人也来一个《九叹》《九怀》《九思》等等题目。而《文选》中也特立一个“七”类,这岂不是影戤的吗?又如,陆机有《拟明月皎夜光》《拟明月何皎皎》,陶潜也有《拟古》之诗,在题目中已明明写出是摹仿别人的。这两种其实也是等于没有题目。又如拿“乌有”“子虚”等等作题目,也是失却题目的效力的。
自从考试制度盛行以后,出题目的花样愈变愈多,也愈弄愈不通了。清代有以一句诗来作诗题的;有用四书上的一句作文题的;更有所谓“截题”,取四书一句底几个字作题目,如“学而”“而时”等等;更有所谓“搭题”,将上下两句各取一截,连接起来当作题目,如“习之不亦”等等;更有取四书每节上的一大圈作题目的,这类文题简直就不通。金圣叹以《西厢》中句子来作一篇八股,也可说无聊之至。
民国初年,还盛行一种似策论式的题目,《秦始皇论》《拿破仑论》,也有《秦始皇拿破仑合论》,于是也可以来一套《说钓》《说剑》。着重题目的表面,由题目再去设想出内容来,不管这文章是不是需要的,大约这也是当时盛行空调子文章的缘故。
所以无论是出题目给别人做,或是自己命题,对于题目本身,须得加以研究。题目的优劣,往往会影响到本文。出题给别人做,得就读者的生活环境中所接触的着想,使他不易隔阂;自己命题,也得斟酌题义和它底领域。如王安石底《游褒禅山记》,与其说它是游记,不如说它是论文。因为全篇之中,讲到游的只占全文四分之一,而大都是议论。贾谊的《过秦论》,本名“过秦”,后人加上了一个“论”字。《战国策》原名“长书”“短书”“短长书”,但都不及“战国策”三字来得明显。总之我们拟题目,应注意下列两 [4]点:
(甲)准确——题目既然是全篇的纲要,必须明白地提出全文的要点,否则,与本文便不发生关系。例如袁枚有《子不语》,系截《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大类歇尾语,使人不明白究竟在说什么。又如韩愈的《原道》一篇,其中并不曾解释“道”的涵义,而只是排斥佛家和道家,所以题目并不是全文之重心,应该改作《辟佛老》比较妥当些。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属此类。近代更有许多小说的题目,只是单顾词面,不管它是否小说底中心,也是不妥当的。例如屠格涅夫(Turgeneeff)底《罗亭》(Rudin),在日本译作《浮草》,以象征主人罗亭性格的不可捉摸。也曾有人将这两字直译做中文,但是照中文的意义说起来,他不甚确切,还是仍用主角的名字作书名的好。至如安特列夫(Andreeff)底The Red Laugh译成《红笑》,也是不大适当的。
(乙)平易——作文章的目的,使人看了容易了解,那么题目也以平易为原则。如果题目艰深了,别人看了不明白,那么还要题目做什么!唐段成式底《酉阳杂俎》中有《天咫》《玉格》《贝编》《诺皋记》等等题目,便使人见了诧异。次之如柳宗元的《
蝂传》,读者先得明白“
蝂”是什么东西,才能领略他底文章。作者往往以艰深的题目夸耀自己底博学多才,其实却害了全篇文章的感染性了。
我们既以文章内容的重心来作题目,或取其涵义,或记其事实的最高点,或用主名的名字,均是较妥当的办法。但得注意不可太简,简了易使人不明白;也不可太长,如白居易的诗题,失了“题”“目”两字的本义。其他用典、僻语等等当然也在避免之列的。
题目也不妨援用现成的词语,但最要之点,当在切合文义,如能象征文章中所述的风格和其印象,那么才是最佳妙最适当的题目。普通记述文只是将文章中所写的主角或物件作题目的,议论描写也常以所议论描写之物名作题目。如《马伶传》写马伶,《少奶奶底扇子》中重要物件是扇子,《娜拉》的主角是娜拉,《核工记》所写的是核工……但是也有人嫌它太平凡而加以改易的。
我们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等到全篇文章完成之后,再考虑它底题目,这样才没有不切合的毛病。至于随笔小品之类,其中没有中心,随笔写成片段的记载或感想,以及片段的游记,这些不妨替它立一个总名目,不必支离破碎地分裂为若干个小节目的。
所以为文章找题目,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人因为题目有传状游记等表明,容易下笔,而忽略了题目的重要性。如“赠序”一类,往往是一篇空泛无内容的议论,“赠序”两字,完全就其用途而着眼。现代作文章的题目当然不必如此。
[1].凄 底本作“安”,据《水云楼诗词笺注》(P.76)改。
[2].心 底本脱,据《增订文心雕龙校注》(P.606)补。
[3].纶 底本作“论”,据《增订文心雕龙校注》(P.516)改。
[4].两 底本作“三”,据文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