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段结构特点

2.1.2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段结构特点

1.高架线、地面线、地下线的主要特点

1)高架线

(1)特点。

高架线保持了专用道的形式,占地较少,对城市交通干扰较小。高架线是城市轨道交通中一种重要的线路敷设方式。高架区段中的高架桥是永久性的城市建筑,结构寿命要求按50年以上来考虑。

(2)缺点。

①高架线路对市区景观有些影响,可能破坏城市市容;②高架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污染对线路周围环境有不良影响;③高架对沿线居民的隐私权有所侵犯,易引起某些纠纷。

2)地面线

(1)特点。

地面线是造价最低的一种敷设方式,一般敷设在有条件的城市道路或郊区。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快速运行,一般为专用道形式。与城市道路相交时,一般应设置为立交。

(2)缺点。

隔断线路两侧的交通,对城市景观有一定影响,运营时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对沿线有一定影响。

(3)适用条件。

在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或城市边缘地带,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设置地面线,以降低工程造价。

3)地下线

(1)特点。

地下线指线位完全埋设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以隧道形式敷设的线路,造价高。

(2)适用条件。

地下线一般选择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区、建筑密度高的地区、规划重点地区以及对环境要求高的地区。它是对城市影响最小的一种线路敷设方式。

2.高架线、地面线、地下线平面位置的选择

1)高架线平面位置

(1)位于道路中心线。

对道路景观较为有利,噪声对两侧房屋的影响相对较小,在路口交叉处对拐弯机动车影响小,是采用较多的一种线路形式。

(2)位于快慢车分隔带。

可充分利用道路隔离带,减少高架桥柱对道路的占用,对一侧建筑物干扰小,但对另一侧干扰大,适用于道路两侧环境要求不一样的地区。

2)地面线平面位置

(1)位于道路中心带。

若道路有分隔带,则建在分隔带上。不阻隔两侧建筑物内的车辆按右行方向出入,不用设辅路。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和噪声都较小。不足之处是乘客需要通过地下通道或天桥进出站。

(2)位于快车道一侧。

城市道路无分隔带时,该位置可以减少道路改移量,只需对一侧的道路进行改造。缺点是需要修建辅路,增加交通管理的复杂性。

3)地下线平面位置

(1)位于道路规划红线范围内。

①位于道路中心,对两侧建筑物影响小,地下管网拆迁较少,施工相对容易,是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线路位置。但若采用明挖法,对道路交通干扰较大。

②位于慢车道和人行道下方,施工时能减小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对机动车路面的破坏,但由于它靠近建筑物,市政管线较多且线路不易顺直。

③位于待拆的已有建筑物下方,对现有道路及交通基本上无破坏和干扰,地下管网极少。但房屋拆迁及安置量大,需要和城市改造同步进行。

(2)位于道路红线范围以外。

在有利的条件下,地下线位于道路红线范围之外,可以达到缩短线路长度、减少拆迁、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

3.高架车站、地面车站、地下车站的常见布局

1)高架车站布局

(1)层次:高架车站一般设置为双层。

(2)站台及站厅布置:①双层高架车站一般地上一层为站厅层,地上二层为站台层;②高架车站线间距的设置和布局思路与地面车站相似。

2)地面车站布局

(1)层次:地面车站一般设置为单层或双层。

(2)站台及站厅布置。①单层车站:宜设置侧式站台(因线间距宜小),站厅布置在线路两侧,两站厅用天桥或地道连接。适用于站址可用空间面积较大的区域。②双层车站:地面一层为站台层,地面二层为站厅层。适用于站址可用面积较小的区域。③若站前广场客流组织条件和交通衔接条件较好,可不设站厅层。

3)地下车站布局

地下车站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在施工条件、设备安装和布置方面都较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复杂。

(1)层次:地下车站可设置为单层、双层或多层(一般不超过四层)。

(2)站台及站厅布置。①地下车站的站台多采用岛式站台。②站厅布置:单层车站站厅布置在车站的两端,两站厅用楼梯或通道连接;双层车站站厅宜设置在负一层,站台设于负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