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文化对我国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然而,从古至今,在持续的时间、规模、影响以及所追求的崇高思想方面,几乎没有一种活动可以同奥林匹克运动相媲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于1894年,是古希腊在奥林匹亚每四年举办一次的体育竞赛和文化盛会的延续。它不是一般的体育竞赛,而是一个以体育为载体的社会文化运动,一种有自己的哲学、理念、追求目标的社会文化运动。奥林匹克运动把自己的理念称为奥林匹克主义,并指出,这是一种“人生哲学”,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的体魄、意志和精神,使人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建立一个尊重人的尊严、和平的社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后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人们摆脱文化偏见,以博大胸怀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学会尊重其他民族,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使人们在公平竞争中加强团结、增进友谊。奥林匹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和平、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它将体育运动作为实现人和谐发展的途径,是主导体育运动与教育、人性、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的崇高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所具有的最珍贵的精神核心。奥林匹克精神不仅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产生和绵延不断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得以复兴的历史因由。奥林匹克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向善、向美、向真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人类自强不息、永远向上的精神旨归。《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在公平竞争的体育竞赛中促进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它的本质内容包括参与、竞争、公正、友谊与奋斗。这些精神内涵的实质,在奥林匹克运动的著名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体育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奥运会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盛会。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跨国、跨文化、多元化的庞大的体育系统,它在倡导公平竞争的同时,需要吸取不同的民族体育来充实和壮大自身。由于奥林匹克运动过于注重个体力量与“自我价值的彰显”,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注重整体、自然、和谐的主张正好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一股活力,使奥林匹克运动系统更为完善。
契机——世界体育一体化、世界和平的需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其他元素的全球化进程,其中自然也包括世界体育一体化。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潜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体育一体化的最典型代表,二者的融合与和谐发展能大大加快世界体育一体化的进程。奥林匹克运动还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事业,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在当今世界的和平维护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发展,符合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对世界的和平也有积极的意义。“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今世界上任何一项流行的体育项目,最初都是源于各国的民族体育,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受一定的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后来随着经济发展、文化渗透而逐渐成为在世界上广泛开展的世界性的运动,如日本的柔道、英国的击剑运动。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弘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更能挖掘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发展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与世界的体育运动相交融,从而更好地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要想走向世界并让世界接受,首先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国体育文化体现出的天人合一、崇尚和谐、恪守中道这些人文思想。人们从事体育的目的是健身、养生、益智,排斥激烈的对抗竞争。这些在太极拳、射箭、舞剑、棋类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已有所体现。比如,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它的民族性特征非常突出,讲究的是形神合一。外国人如果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不了解,就难以把握武术的奥妙和精髓,学习中国的武术就只不过是机械地模仿。另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依存于某一地区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存在的,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三)中国当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奥林匹克宣传、教育与研究逐渐普及。这一阶段,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项目、运动会形式、体育场馆和技术设施为中国人民服务,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表层结构进行平等的改造和为我所用的阶段。而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层结构,如价值观、思想体系的融合尚未开始,与其中层结构即组织体系方面则存在着严重的对立。1979年,中国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关系,中国体育开始了全面走向世界的新历程。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体育以空前的规模,全方位地同奥林匹克运动进行了接触、交流和融合,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而使双方的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奥运会是世界体育运动的盛会,一直吸引着世界的注意。2008年北京奥运会把北京和中国置于全世界所关注的地位,向全世界展示了北京和中国文明友好而鲜活的风貌。北京奥组委承诺保证为世界大家庭成员提供最好的体育场馆、最优美的环境、最方便的服务,保证办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终获巨大成功,令世界刮目相看。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促使中国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体育合作和交流,不断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为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奥运精神的鼓舞和五环旗的指引下,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口号将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将极大地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赋予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多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体育文化思想,向世界展现了我国民族体育的魅力与神韵,将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四)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有意识地采用一些突出国家外部标志的仪式,如奏国歌、升国旗等,这有助于增强以国家为单位的民族认同感,引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以其独特的形式显示出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威望。大学生观看奥运会比赛与电视转播,不仅能够学习奥运健儿高超、娴熟的技术,学习他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能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受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影响,大学生比以往更加关注奥林匹克运动方面的知识。在“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格言的鼓励下,奥运会发生的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趣闻使高校学生的心灵、品质得以升华。奥林匹克运动关注人的存在与发展、自由与解放,认为竞技体育不仅锻炼健壮的身体,而且培养身心和谐、完整、健康的现代人格。可以说,只有人的个性真正得以丰富与发展,才能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方式的确立提供参照。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当下,权力和金钱的价值观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人文奥运可以说为大学生提供了反思的契机,也促进了其新的生活方式的养成。
3.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公平与公正是奥林匹克运动向往光明、主张正义的体现,其实质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追求,是对公平、正义等社会理想的向往。奥林匹克运动所崇尚的诚信、公平的精神,与我们当今社会的公平、社会法制的精神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精神、“人的和谐发展”和“维护人的尊严”的精神,正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也是当今大学生所追求的。
4.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奥林匹克运动中不断超越的体育精神,除了给大学生带来情感上的体验外,对培养青少年的情感、理想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奥林匹克运动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感受,即丰富情感世界、扩展心灵空间、强化生命体验。大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大多数都力求超越自身的生理极限,从而达到产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欲望和要求,使之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健康观。
5.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交际习惯
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奥运之星的故事,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友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良好的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奥林匹克精神中强调团结、友谊的原则可以促进他们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就是因为它选择了“体育”这个通用语言来推广,将“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通过其组织形式、参与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传播,用以实现其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届,届时,世界各国人民欢聚一堂,为表现对其的重视,倡导者和组织者会充分发挥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进行设计,凝聚世界人民的目光。奥林匹克吉祥标志、圣火传递、点燃仪式、比赛场馆、赛会礼仪等均展现了人们对竞技运动的尊重和热情。世界各国都为能够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而骄傲,可见人们对奥林匹克的重视。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使得大学生能够继承奥林匹克思想,了解奥林匹克运动中蕴含的精神,为奥林匹克的传播和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五)高校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途径
1.开设奥林匹克文化课为公共必修课,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高校体育课作为公共必修课,必然能带动奥林匹克教育的发展。体育公共课是奥林匹克教育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注重教学运动技术的传授。同时,高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奥林匹克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自如,使学生了解奥林匹克博大精深的丰富内容,更好地感受奥林匹克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体会奥林匹克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2.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高校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必须加强体育教师对相关知识的培训与奥林匹克相关专题的研究。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课余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例如,高校通过开展“模拟奥运会”“奥林匹克知识竞答”“奥林匹克文化交流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吸引大学生认真学习奥林匹克知识,促使大学生在业余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促进奥林匹克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
3.营造奥林匹克气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生踏入社会前最重要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时光在学生心中是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高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必然会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因此在校园中实施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活动,对学生会有持久性的影响,如在校园中开展与奥林匹克文化相关的讲座、定期开设奥林匹克学生夏令营,通过在校园中充分营造奥林匹克氛围,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现代奥运创始人顾拜旦说过:“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是教育,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奥运会全方位地体现和展现了综合国力,促进了国际文化大交流。因此,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全体中国人,特别是大学生来说,是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好机会。奥林匹克文化会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学校这个文化教育领域,进而会对学校体育教育产生潜在的影响。奥林匹克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一个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奥林匹克教育重视大学生主体的发展、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身体、心理和精神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奥林匹克运动正以其特有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中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同时,也必将为21世纪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