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对体育文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体育精神进入体育教学,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一改以往单调而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采用轻松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体育精神的观念,让学生深刻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理念,使学生能够真正科学、有效地投入体育运动中去,使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终身受益。
(一)体育精神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1.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最具活力的载体和最鲜明的表现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与爱国主义有着天然的联系。每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动力,都有自己为之奋斗的座右铭,但有一条是中国几代优秀运动员共同拥有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20世纪30年代刘长春“单刀赴会”;20世纪50年代容国团、侯加昌、王文教等一大批有着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运动员,为振兴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做出贡献;20世纪60年代中国运动员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20世纪80年代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世纪90年代中国申奥震惊了世界;容国团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蔡振华放弃国外丰厚待遇和安逸的生活,毅然回国,在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需要他的关键时刻挑起重振国球的重担,并连创辉煌;等等,无不是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体育战线上的生动写照。
2.激发学生社会情感
体育运动具有竞赛性、对抗性的特征,竞赛结果又有不确定性,因此,它不仅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而且能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刺激和情感体验,调整失衡心态。因此,体育教师应运用体育课自身特有的教学特点,营造比赛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同时激起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和社会责任感。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各项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从而使学生懂得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情感,才能成为对集体、社会、国家有益的优秀人才。
(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1.体育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
合作是建立在团体成员对团体目标的认识相同的基础上的。在合作的社会背景下,个人所得有助于团体所得。现代社会需要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就,就要与他人合作。合作能力既是体育活动参与者必备的素质,也是需要通过体育活动发展的一种能力。体育教学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竞争意识
竞争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时时处处充满着竞争,既有对自己运动能力的挑战,也有与他人的争胜;既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竞争。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努力培养竞争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很好地适应社会。
3.体育精神能够使大学生受益终身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最具活力、生气的阶段,活泼好动,勇于尝试。对大学生进行体育精神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克服怕苦怕累、意志薄弱、任性等缺点。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魄、强健的身体,更要借助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竞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体育精神,使大学生终身受益。
(三)体育教学与体育精神
尽管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大学生投入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
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
教师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中的体育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