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特征与构成要素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体育等条件为基础,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由高校的体育环境和学生的需求相融会形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具有高校校园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文化,具有较高的层次和品位,它集健身、消遣、娱乐、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身,是大学生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健身性
高校体育是通过人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健身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最本质特点之一。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传播运动技术还是讲授健身知识,都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心理健康。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有很强的健身性。体育文化活动可以使参与者获得身体机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参与者培养自主、独立、积极向上、勇于挑战、集体协作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公正的态度、开朗活泼的性格,进而使个性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并具有更加积极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素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全方位的自我和谐的人。
(二)竞争性
竞争性是体育的灵魂,没有竞争就没有超越,就没有创新和发展。体育的竞争是指在运动场上两个以上的个人或集体在统一规则下,争夺统一目标的活动,先得者为胜,不得者为败。它不仅比身体、比技术、比经验,而且比思想、比意志、比作风和拼搏精神,是一种全面的抗衡和竞争,对参加者的各个方面都是种严峻的考验。从某种意义上说,竞技体育是人类竞争的典范。适者生存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被广泛证明的真理,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学会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高校体育文化活动让师生在竞赛中较量体力、智力、心理,在公正、准确、平等的基础上展开拼搏,体会到竞争的剧烈性和残酷性,增强竞争意识,在激烈的竞争中学会运用技术和技巧,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对手、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三)互动性
校园体育文化是典型的开放系统,它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十分频繁,不仅具有青年文化的特点,同时又时刻反映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并不断地吸收和表现社会时尚的体育文化特征,反映社会体育知识、体育科技、体育经济等方面的最新变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由学校与学校、系与系、学校与社会等一个个体育文化圈组成的。没有这些体育文化圈,就没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尽管他们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和交流,院系与专业之间也需要互相协调和合作。
(四)教育性
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功能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因此,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大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丰富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另外,各类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示范和教育,能让参与者学会各种卫生保健知识,培养和提高其在运动时的自我保护的能力。
(五)娱乐性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在他的《体育颂》中这样写道:“体育,你就是乐趣,想起你,内心充满欢喜,血液循环加剧,思路更加开阔,条理更加清晰,你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你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这段话道出了体育娱乐性的真谛。现代体育由于其技术的高难性、造型的艺术性、配合的默契性和技术动作的直观性,很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使它成为现代人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作用。同时,现代体育运动使健、力、美高度统一起来,和谐的旋律、明快的节奏、默契的配合,表现出抒情诗般的艺术造型,使人们在欣赏体育比赛时,如欣赏优美的舞蹈、线条明快的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产生美的享受。另外,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在完成各种复杂练习,与对手斗志拼搏,征服自然和人类自身设置的障碍后,产生一种美妙的快感,使人产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