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多元化发展,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二、实现多元化发展,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学校应向广大师生、员工提供大量充足的体育活动场地与设施,以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健身习惯,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和学习中去。这样健康向上的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不但会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会提升高校的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高校中来。在此基础上,在课余时间把闲置的体育场地通过有偿服务的方式面向社会开放,吸纳一部分资金用于维护和管理场地,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体育经费不足的压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目的。

经典范例:苏南新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研究分析

江苏苏南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已经领先全国。苏南人民在物质生活已经有了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和需求更加迫切。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也为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一)案例背景

1.苏南新农村行政村体育场地与设施情况

随着苏南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化的生活方式已经进入农村,农民也有了很多的业余时间。这为他们追求更高水平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条件,而体育锻炼无疑是第一选择。据调查,目前苏南村民对体育场地设施满意率达到64.2%,不满意的仅有14.3%,没法说的为21.5%。就太仓而言,目前镇级文体活动中心建有率已达100%,中小学体育场建有率达到100%,高级中学体育馆建有率达到100%,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80%,各级政府结合城区公共广场、大型绿地改造建设,增设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开设篮球、排球、广场舞、健步走、羽毛球、乒乓球、健身锤、扇子舞、门球、太极拳等项目的场所。这些场地设施不断完善,为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

2.苏南新农村行政村场地设施利用情况

随着苏南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苏南新农村体育设施在政府的重视下,基本能够满足新农村村民的需要。各行政村均建有体育中心、健身房、健身公园等。笔者通过对村民到健身公园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健身公园使用情况,经常去的为42.2%,偶尔去的为28.3%,很少去的为20.8%,不去的为5.1%,不清楚的为3.6%。从村民去体育公园的频率来看,新农村体育公园的使用率还是比较高的。但调查还发现,有部分体育设施使用频率比较低,如健身房,主要是年轻人去得比较多,年长者基本不去,这与健身理念有一定的关系。

3.苏南新农村行政村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维护情况

调查显示,苏南新农村行政村体育运动的场地设施维护情况很好的占28.9%,一般的占52.8%,基本无人维护的占11.6%,不清楚的占6.7%。从中可以看出,各行政村都安排了专人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对提高体育设施的寿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维护的质量还不是很高。笔者对体育公园和健身步道的维护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发现对健身公园和健身步道进行维护的,不是专业体育维护部门,而是绿化维护单位,主要对公园和健身步道的绿化进行维护,没有专门对体育设施进行维护。有的体育设施损坏了以后,长年处于不能用的状态,主管部门也不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方面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4.苏南新农村体育经费来源情况

苏南新农村体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上级政府支持、体育彩票、村委会自筹、民间集资、企业赞助。上级政府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体育场馆的建设,这是经费投入相对比较多的部门,对于体育器材的添加和体育设施的维护保养,也被列入政府支持部分。从目前来看,苏南新农村将体育彩票的收入用于增加体育设施的做法已经非常普遍,这对新农村体育设施的增加起到积极作用。村委会自筹经费主要用于村民参加各类体育比赛,而体育设施的维护经费,部分也是村委会自己投入的。企业赞助的经费一般来说都是对于某项比赛进行专门资助,一般数额都比较少,但也有大型企业对体育设施进行赞助,一般都是一次性的。民间集资情况相对较少,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出现,而且能主动参与集资的人员也是很少的。

(二)案例启示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新农村体育经费有充分的保障,各级政府都能根据国家的要求建起相应的体育设施,体育场地、场馆建设水平和覆盖率较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