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精神的认识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等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它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崇高。体育精神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从而成为体育本身所特有的最积极的教育因素,进而指导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体育精神的展现,是运动技能、技巧和多种优秀心理品质作用于运动的身体之后的升华。
(一)高校体育精神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高校体育精神则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一般来说,高校体育精神具有以下含义。
1.科学精神
高校体育的科学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与比赛中按规律和制度办事,不能盲从;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对那些符合先进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校园体育活动,要积极总结、归纳,集中推广,力求以此构筑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律。
2.求善求、美精神
求善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体育道德观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上。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正义感和正直的品质;一种爱校、建校之心;一种团结互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求美主要体现在审美实践上,要求师生培养正确、高雅的审美意识,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规范校园生活的全部(包括体育环境美、体育行为美、体育思想美等),使得整个校园洋溢着体育美的气息。
3.争先创优和团结拼搏的精神
争先创优精神主要体现高校师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毅力;在体育比赛中团结拼搏、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力求争先创优。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精神的发扬,既可以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可以使师生,员工形成一定的个性,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心理机制。
4.创新精神
高校体育文化是总结、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高度的知识密集和智慧卓越的高校校园,师生企望创造新的体育文化,以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5.健康第一的观念
强健的体魄是服务社会、奉献国家、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二)高校体育精神的特性
1.鲜明的时代性
高校体育精神是高校所处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因此,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和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高校体育精神应该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2.稳定性
高校体育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校园体育精神的相对稳定性,也标志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学校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优秀传统体育和时代精神的交融。
3.个性特征
高校体育精神所具有的个性特征,是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区别于另一所高校体育精神的根本所在。高校之间在历史传统、性质、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会使不同学校的师生在体育传统观念、体育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
4.渗透性
所谓高校体育精神的渗透性,是指高校体育精神能够发生辐射,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渗透到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之中,渗透到人们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从而影响和引导高校师生、员工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它还可能渗透到校外的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和社会文化的辐射。
(三)高校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
1.先进性
高校体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价值观上看,其主要反映在校园体育精神上,它是校园体育的灵魂。与此相适应,校园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否具有先进性,就看它是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否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相反,那些带有迷信、愚昧、低俗、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校园体育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则是落后的,会危害、影响校园体育开展和校风、学风建设的价值选择和评价。
2.科学性
科学是相对一般概念而言的。高校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是指它的选择和评价不偏颇、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不执迷。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彰显体育的魅力和凝聚力,但决不能为此疯狂或执迷,而要理性地、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那些符合先进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校园体育活动,要积极总结、归纳,集中推广,力求以此构筑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3.增进健康
增进健康是体育永恒的主题。在我国,人们对校园体育理解的差异,造成校园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异变。学校体育的唯技术、唯规范思想,削弱了体育增进健康的功能和作用,也扭曲了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评价。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对校园体育功能的不断开发,校园体育所提供的多姿多彩的身体活动和娱乐方式,已使校园体育活动成为校园人增进健康至关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以人为本”、增进健康是21世纪校园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4.促进个性完善
一般来说,个性结构包括个性的倾向性、能力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等基本要素。这个结构的完备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个体身心能否全面发展和是否具备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活动是群体性和独立性相互交织的文化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无论在个人竞技还是在群体比赛中,体力的改善、技能的获得、同伴的赞许和肯定,都会使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和由衷的满足感;长处和弱点的暴露,也同样会使参与者自我意识增强,从而也激励自我不断地战胜困难、挑战极限,并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是促进个性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校园体育精神的宗旨。因而,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就在于促进个性完善。只有满足了个性完善,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才谈得上健康,才谈得上适应和创造,才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