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教学育人
运动教学育人是把运动教学中有关育人的理论寓于运动教学过程中的竞技教育。运动教学育人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过程。
(一)转变教学思想
1.教学中心由技术转向人
传统的运动教学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心,虽然培养了一批竞技水平高的运动后备人才,但是这些后备人才的综合素质并不高。当前,国内教育改革提出了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的教学思想;教育方式也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竞技教育的教学思想也必须从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心向以促进全面发展为中心转变。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载体,努力让学生处理好学会做人与学好技术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需要注意的是,强调运动教学“以人为本”,并非忽略对运动知识、技能的教学,而是强调在运动技术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教育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2.教学的主要矛盾由“教”转向“学”
在传统运动教学中,教师如何“教”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却很少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直接制约了运动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若“教”得好,“学”得也好,运动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得不理想,“学”得好,尚可理解,反之,则是不可取的。所以,“学”是运动教学的主要矛盾。当前国内教育改革提出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单纯传递知识更重要)、“学会做人”和“学会做事”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运动员如何学习、做事、做人,而学生应“学会”如何学习、做事、做人。这是我国竞技人才后备队伍从“体能型”向“智体型”转变的重要措施。
(二)运动教学育人的内容体系
运动教学育人的内容体系包括理性育人和兴趣育人。
1.理性育人
运动教学的理性育人是指把传授运动理性知识与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以往的运动教学突出了运动技能的实践教学,忽略将其与运动专业的理论及提高运动员做人素质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多方位的育人。
运动教学的理论教学改革,首先要把专项的人文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例如,足球专项理论教学要讲巴西贝利做人的情怀和中国容志行的人文精神,排球要讲中国“女排精神”,乒乓球和体操要讲中国乒乓球队和中国体操队制胜的人文精神,以此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竞技。其次,在重视专项运动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运动队伍基本素质的教育,包括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就业素质等。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为其今后“做人、竞技、就业”打好基础。
2.兴趣育人
运动教学的兴趣育人是指在运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掌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育人的方式。青少年后备人才高超的运动技术是在枯燥的教学与训练中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所以,在长期的、艰苦的运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学生在没有兴趣的条件下完全靠毅力来学习是很难的。在兴趣的驱使下,即使学习起来有困难,也能坚持完成。因为毅力受限于“超我”,要靠外在的要求支配内在力量,它需要调动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维持。所以,毅力的生成和维系都是较困难的。然而,兴趣受限于“本我”,是带有一种自然和原始色彩的内在力量,故有强烈的冲动性以及亟待满足的驱动性。因而,兴趣对于完成一项工作比毅力有着更大的爆发力和推动作用。然而,兴趣正因其源头是人的内部心理需求,所以,断了源就没有能量了,而毅力因其源头是人们的外在的心理需求,可不断从外部输入能量,因此毅力比兴趣的持续性更大。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重毅力而忽略兴趣的主要原因。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兴趣处于持续不断的状态时,兴趣对成功的贡献要远远超过毅力。因为毅力是“苦在其中”,兴趣是“乐在其中”。因此,在运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毅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动教学育人的方法
运动教学的育人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练员潜移默化地把教技术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运动技术教学作为育人的载体。运动教学的育人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讨论法
教学课后,师生通过讨论有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其民主意识。这样,真正把教技术和育人结合起来,以此克服以往“空洞”的政治说教的不足。运用讨论法时须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在讨论前,教师应有准备,要积极引导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同时也应正确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使讨论能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从而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
其次,在讨论后,教师要有小结,要肯定正确的意见,引导不足的地方,使以后的讨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2.互助法
互助法是教师主动为学生设计的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帮助才能完成动作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既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动作和完成高难度动作,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运用互助法应注意两个问题:第一,把握好时机;第二,注意安全。通过帮助保护完成高难技术动作,要特别注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