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精神建设的途径分析
(一)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发挥体育精神内隐式教育作用
体育精神是社会文化的一种。体育精神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能在无声无息中形成一种渗透力量。大学生所受体育精神的影响,不仅发生在体育课程中,还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而言,处于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能够激发其主动锻炼的自觉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热爱,让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情感和精神的升华,进而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国内有不少高校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运动理念。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体会到这种理念的精神实质,为体育精神的传递和培养提供了机会。体育精神也对形成正确的校园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大学生养成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方面,体育精神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觉意识与行为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情感、动作逐步递进的三个层次。他认为,教育目标的最高水准是把体育活动看成人的自身价值的体现。他还认为,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活动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人的情感,并对人的行动做出指导,成为人的精神支撑。因此,体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在体育教育活动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感悟生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体育精神主要是在体育活动中才得到体现。高校举办的运动会、社团活动等。都可以展现体育精神。但是体育活动并非是展现体育精神的唯一途径。比如,建立体育专用微博,在微博中植入健康生活的理念,这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让大学生感受体育精神,而且这种做法有助于体育精神的内化。
(三)将体育精神培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体育精神对于培养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形成正确的校园文化都是有益的。但是体育精神是一个长效性的活动,不可能速成,需要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将体育精神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形成人人讲体育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构建体育活动价值体系,彰显体育精神价值
体育精神是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中得到体现的。体育精神的表现形式比较抽象,所以大学生在把握体育精神时需要注意进行区分。虽然很多学校都组织有各种体育活动,但是在热闹的体育活动中,有时大学生并没有领会到体育活动的深层价值,所以大学生的体育精神要想得到提升很不容易。体育精神需要细化,将体育精神和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我们常说的“重在参与”,最早是由奥运会发起人顾拜旦提出的。这里的“参与”是指参与体育活动,有试试看、体验一下的意思。这种参与体现了对体育活动的主动探索性,在参与的过程中发挥自我潜能。放弃参与,就是放弃发现自我的机会。体育精神注重的是参与,是体验,不是通过语言讲道理,而是在体验后获得经验和道理。大学生本身是不同的个体,由于知识、经验的不同,对体育精神的领悟能力也有差异,所以可以对体育精神进行细化,在此基础上形成体育活动价值体系,这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体育比赛中的企业与俱乐部联盟本质上也对体育精神的培育有着促进作用。所以说,多元化的方式融入体育精神培育工作中,可以使体育精神更有活力。总之,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体育精神是密切联系的。体育精神是塑造大学生爱国、爱家思想的重要力量。把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体育精神的培育结合起来,是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而现在提倡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更需要将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培养放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