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究“思维与情感的统一”这一问题
当每位教师日益深入地研究教学进程中的细节和奥秘,分析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脑力劳动时,可以这样形象地说:活跃的思想便开始燃烧,集体便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找答案。教育的思想就是集体创造活动赖以飞翔的翅膀。思想激励着集体,学校生活中最有意义和最不可少的集体研究工作便得以开展。
大约20年前,我在分析一堂我旁听过的课程时冥思苦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如此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为什么儿童的话语中没有他自己活生生的思想?我开始记录学生们的答案,分析他们的词汇量和言语的逻辑性及修辞成分。我发现,学生们使用的许多词语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中并没有鲜明的形象,没有和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
我通过分析同事们和自己课上观察到的现象,力求回答以下问题:词语如何进入儿童的意识?词语如何成为思维的工具?儿童如何借助词语学习和思考?思维又怎样反过来发展语言?作为受教育学指导的学校精神生活中最复杂、最微妙的元素,儿童思维存在哪些缺点?
我首先从研究自己的教学工作、自己的课堂和自己的学生开始。比如,一个孩子讲述一滴水的旅行。这里本应该讲早春的溪流、春雨、彩虹、平静湖水的轻声拍溅。孩子本应是在讲述他周围的世界,他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然而我听到的是什么呢?是一些勉强拼凑的、笨拙的、死记硬背的句子和词组,它们的意思连孩子自己也感到模糊不清。我一边听,一边思考孩子们的言语,我逐渐确信,是我们教师没有教孩子思考。从他开始迈入校园生活的最初的日子起,我们就把他面前那扇通往周围大自然的迷人世界的大门关闭了,他再也听不到小溪的潺潺流水声,听不到春雪融化时水滴的叮咚响,听不到云雀的婉转鸣唱了。面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他只是背诵那些枯燥乏味的语句。
我把五年级学生带到了花园。当时,灰蓝色的雨云遮着半边天空,太阳点燃一道彩虹,苹果树上开满了鲜花——乳白色的、玫瑰色的、粉红色的;蜜蜂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我对自己的旅伴们说:“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什么东西使你们感到激动、赞叹和惊异?”他们的眼睛里泛着喜悦的神情,可是他们很难表达自己所想并找到合适的词语描绘这一切。我真为孩子们痛心:词语并没有以鲜明的形象进入他们的意识;词语从一朵朵散发芳香、生机盎然的鲜花变成了一片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叶片,只能使人从表面上回忆它的生机勃勃……
不,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们一旦忘了知识最重要的源泉——周围的世界、大自然,我们便会让孩子们死记硬背,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迟钝。我们把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第斯多惠对教师的忠告全忘了。
我开始一堂课接一堂课地将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大自然中,到花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和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云雀在天空中歌唱,延伸到天边的、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风掀起了层层麦浪……远方蓝色的烟雾中矗立着西徐亚人的古墓……在百年老橡树间,在茂密的丛林里,清澈的溪流潺潺作响,黄鹂在小溪的上面唱着纯朴的歌谣……我们必须准确而优美地表达这一切。
我的桌上不断出现各种新书:有关于实物课的教育文集,有字典,有植物学、鸟类学、天文学、花卉学等方面的书籍。每逢春天清静的早晨,我就去河边、森林和花园,细心观察周围世界,力图尽可能准确地表述它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于是我又准备了一个专门写短文的本子:写一丛玫瑰,写一只云雀,写火红的天空,写美丽的彩虹……我把大自然中的课叫作寻找鲜活思想源泉的旅行。渐渐地,这些课程变得更加有针对性,培养孩子脑力劳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我有时把自己写的短文和小诗读给学生们听。和他们交流思想,交流对周围世界——大自然和人们的观感,能给我带来愉悦。我发现,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有所感的短文和小诗最使孩子们激动。当我的短文和小诗能够触及孩子们的心灵时,他们自己也会动起笔,以求抒发自己的情感。我认为,对语言的感受和用话语表达人类最细腻的内心活动的愿望,是人类真正的文明素养的重要源泉之一。
下面援引两篇这样的短文作例子:
秋
秋天到了。正值温暖的金色时节。空气格外清爽明净。草原显得异常开阔,远处的西徐亚人古墓在柔和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一片浅灰色。路旁开着鲜艳的洋甘菊。清晨,洁净的花瓣上闪耀着晶莹的水珠——这是融化了的雾凇。花儿却依然生机勃勃,没有花瓣凋谢坠落。
傍晚时分,天空呈现灰调的玫瑰色。在灰暗的橙黄色晚霞的映衬下,展翅飞翔的归巢乌鸦的黑色身影像是某种神奇的幻想之物。森林陷入沉思般的寂静中,只是偶尔有某处的树叶在带有寒气的秋风中颤抖着发出簌簌之声。田野渐渐昏暗:夜色如潮水般从沟壑中漫溢开来,覆盖大地,遮蔽森林。一颗流星在灰色的天空划过坠落而下。
日 出
天空燃起了朝霞。我站在繁花似锦的苜蓿田野旁。五颜六色的巨大的地毯在颤动闪变,时刻都在改变自己的色彩,宛如上面洒落着千万颗彩色小石子——天蓝的、浅紫的、粉红的、橙黄的、深红的、金色的。看上去满是天蓝色的小石子。可是眼睛还未看清这个色调,天蓝色已变为浅紫色,浅紫色又变为粉红色,然而顷刻间粉红色又消失了,整个田野呈现为燃烧的火焰。而在天地相接的地方出现耀眼的金色边缘。太阳很快要从这里升起。
云雀从苜蓿中蹿出,飞向高空,停下了。一转眼,这个颤抖着的灰色小团在阳光照射下变成了金黄色。不一会,阳光在苜蓿的露珠上闪射出光亮的火花。蜜蜂在盛开的花萼上嗡嗡叫。整个田野就像在歌唱,整个世界都像在歌唱,美妙的音乐在大地上回荡。
随后就回到我校课堂上。我首先给学生们上思维课程。例如在一节课上,我和学生们讨论现象、原因和结果。孩子们遵循我的建议从周围世界寻找因果关系,并对它们加以描述。
我亲眼所见,孩子们的思想变得越来越鲜明、丰富、富有表现力,词语有了感情色彩,就活泼、生动起来了。我面前展现出一个异常丰富的、无限美好的教育技巧的境界——善于教孩子们思考的本领。这个发现使我无比激动,我体会到了创造性活动带给我的不同寻常的幸福。
我把我的思考和观察告诉了同事们,他们也来听我的大自然课程。我给他们读自己写的短文。有一次在初秋时节,我同教师们一道来到橡树林,欣赏树木五彩缤纷的秋装,以便过后尽可能鲜明而又富有表现力地描述这种美景。
教师们对这种探寻鲜活思想源头的游历产生了兴趣,他们自己也开始带领孩子们开展这种游历和旅行。我们把春秋季几乎三分之一的课程都改到大自然中上,也没有人抱怨时间不够用了。低年级教师开始和我竞赛,看看谁的短文写得更好。
语言与思维统一的思想逐渐深入全体教师的认知。我们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争论,在争论中诞生出几条真理:每位教师不管教授哪门课程,他都应当是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想的主要的源泉,是培养智力的主要学校。
这些真理逐渐成为全体教师的教育信念。低年级教师手中都有了写短文的习作本。
深入儿童思维奥秘这项集体科研劳动把我们从精神上团结在一起。我和低年级教师齐力撰写一本记述到活的思想源泉上旅行课的书。书中每一篇内容都与一种自然现象或季节有关(例如:《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自然界的一切都在变化》《太阳——生命的源泉》《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冬天森林中的鸟儿们》等)。大家互相传阅、讨论、评论这些记述。有趣的是,这些记述对物理、数学、化学等科的老师也颇为有益。这项有趣的集体劳动已持续15年之久。我们编写了一本《三百页的自然之书》,记述了300次户外自然课堂。我们教孩子们思考,继续集体研究这一课题。
如今,我校教师又对新的探索课题产生了兴趣:研究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词语的感情色彩问题。思维与情感的统一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还日益深入地探索课堂的教学法细节——研究不同教学阶段的思维接受问题。
教师队伍的创造离不开对个人劳动的科学研究和对儿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