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生的生活环境、劳动和作息制度的卫生保健要求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结合的作息制度是身体健壮和精神振奋的一个重要条件。自觉遵守制度则是培养自我意志的重要因素。
试看,遵守劳动和作息制度的卫生保健要求会如何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我校每位同学平均有十多棵树木,而这个“氧气工厂”还在逐年扩大。春秋两季,一、二年级的一部分课会挪到“绿色教室”来上,即在四周爬满葡萄藤的草地上露天上课。长日制班的课堂也在此进行。
我们禁止低年级学生一天在室内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乡里各户家长和年长的孩子都为小孩子修建了绿化凉亭,供他们在那里念书、写字、画画和做手工劳动。我们特意开辟了一个栽培野生葡萄的苗圃,并且乐意把培育的插条和藤苗分送给需要的人家。
我们常常在校务委员会上研究,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保证学生们呼吸富含氧气而又没有细菌的清洁、新鲜的空气。大家决定在工作间周围竖起一道绿色屏障。我们沿着墙壁栽种了葡萄,使藤蔓从下到上把整个建筑物都遮盖起来。工作间的窗外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遮盖了强烈的日光,将干净的空气送入房间。我校还培植了许多柑橘类植物,使得冬季的空气也富含氧气,二氧化碳被净化。
我校只按一个班次上课,所以所有的课堂都在自然光线的照射下进行。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孩子们的视力进行医学监督。一旦发现孩子的眼睛发育稍有异常,我们就采取措施增强体质,以预防眼病或弱视。孩子们得到富含植物和动物维生素的强化营养;为弱视的孩子们安排特殊的阅读制度,增加中间休息的次数,变换脑力劳动的方式。个别孩子可以在课间出去散步几分钟。
除了定期检查课桌椅是否符合学生的身高外,还要为驼背孩子的课桌椅在结构上做出某些个性化的改变。而学生本人和班集体则都看不出这种改变。学生的身体和体态能否得到正常的发育,就要看课桌上的学习制度制订得是否合适。尽量要求教师和家长给学生在校和在家在桌旁学习(做作业)的时间安排如下:一年级学生不超过两个小时,二年级不超过两个半小时,三年级不超过三个小时,四年级不超过三个半小时,五、六年级不超过四个半小时,七至十年级不超过五个半小时。[3]
作息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劳动和休息、清醒和睡眠的恰当交替。对学生劳动的观察表明,这个领域存在许多可能对健康和精神状态产生不良影响的危险。劳动不均衡,闲散和不适宜的过度紧张交替出现,不仅对健康而且对品德修养都十分有害。我们曾经不得不花费很多时间在家长学校和对家长的谈话中向父母们说明孩子晚睡觉的危害。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产生的经常性的身体不适,既影响自我感觉,也影响智力发展。
睡眠的恢复作用并非单单取决于睡眠时间的长短,而要看夜间睡觉的时间段以及一天中在什么时间劳动,如何劳动。要想自我感觉良好,就要有早睡的习惯,睡眠时间充足,苏醒时间早而且要在醒后的头5~10个小时内(视年龄而定)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在随后的活动时间中则应降低劳动的强度。切忌在睡前5~7小时内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尤其是背诵(而体弱和患病的孩子在睡前8~9个小时内就不要从事此类劳动)。如在这一时间段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不仅会导致工作效率显著下降,而且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因而导致孩子醒后也无法投入紧张的脑力劳动。许多实例证明,一旦孩子在睡觉前一连几小时地做功课,他就会变成落后生。课堂上脑力活动不活跃,往往正是孩子本应在户外——在果园里活动或打雪仗玩的时候,他却坐在屋里啃书本造成的。
如果学龄初期的孩子早上6点钟起床,那么在12~13小时后,他就不能再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了。而在学龄中期和晚期的孩子在同样时刻起床的情况下,紧张脑力劳动的持续时间则可延长二、三乃至四个小时。[4]
这些结论都是根据30年的观察得出的。观察了脑力劳动在不同的清醒时期的效率后,我们认识到,在6点钟起床的情况下,学龄初期儿童在12~13小时后,学龄中期和晚期的青年则在14~16小时后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对健康和智力发展都有不良影响:记忆力和认知程度明显减退,思维功能减缓,睡眠变差,食欲下降。我们对32名学生的脑力劳动做了观察记录,调查结果表明,他们之所以长期跟不上班级进度是由于他们身体不强,却经常守着课本熬夜。消除这种不正常现象后,在确立健康的饮食制度,增加孩子们在户外新鲜空气中的逗留时间等措施的推动下,这些孩子变得能够胜任脑力劳动,可以实现正常学习了(其中8人以全优成绩、12人以优良成绩念完了七年制或八年制学校);所有同学均已顺利中学毕业(读完中学的19人中,4人荣获奖章,5人的成绩均为优良)。
我们努力保证学龄初期儿童(7~8岁至11~12岁)的睡眠时间为10小时,学龄中期和晚期儿童的为8~8.5小时,并使睡眠时间的40%~45%分配在前半夜(午夜12点之前),其余时间则在翌日之初(午夜之后)。
这种休息安排和醒后前7~11小时内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要安排得当——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后面讲到)相结合,是第二夜睡眠正常并充分恢复精力的重要条件。早睡早起,在早操后即刻开始学习,不白白浪费时间,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体系中对作息制度的一条主要的原则性要求。睡眠对于神经中枢和整个机体具有巨大的保护作用,而大自然在人的发展进程中又安排了夜晚睡眠,我们认为这些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改变这种安排就意味着孩子的机体会遭受重大损害。
在孩子开始上学前两年,我们就在家长学校的讲课中给他的父母推荐合理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因此,待孩子入学时,他们已经对我们的作息制度做好准备。对家长的工作还要持续进行:我们教给家长如何使孩子自己入睡和自己起床。幼儿会饶有兴致地练习跟随闹钟起床。只要睡眠时间够长,而且40%~45%的睡眠在午夜前度过,这是不难做到的。早起的习惯便会随之形成。我们观察了许多孩子的脑力劳动和健康状况,他们都有早起的习惯,而且是在学校学习的整整八年或十年中都能保持在同一时间起床。他们的精神都很饱满,都能积极地接受课堂内容。
低年级学生一般在晚上8点睡觉,早上6点起床(假期中睡觉和起床时间都延后1小时);中高年级学生晚上9点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假期中,作息制度根据生活、劳动和休息条件有所改变,但早起的原则不变)。学生在洗漱、早操和早餐(这一切总共不超过20分钟)后,便开始学习劳动。在去学校之前的1.5~2小时内(住址离学校近的则有2.5小时)做家庭作业。这样一来,工作日便从最难的工作开始。完成家庭作业的主要方式不是背诵,而是阅读、思考、分析事实。绝大多数家庭作业都和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清晨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最佳时刻。之后要逐渐降低脑力劳动的强度,这项要求很重要,遵守要求有利于保持精神奋发、朝气蓬勃。而且,紧张的劳动和休息要交替进行。第一次可观的休息时间就是由家到校的途中。我校学生要花费5~30分钟在上学途中。对于那些离校较近的学生,我们逐渐培养他们课前散步10~15分钟的习惯。
脑力劳动方式的多样化及劳动和休息的交替安排,对低年级学生的健康和智力发展都很重要。一年级一节课的时长和其他年级一样,均为45分钟。不过,一年级学生在一堂课上要进行不同类型的活动:书写、算术或阅读。课堂上,教师还要让学生们到讲台或到室外观察观察。我校一年级没有那种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只写字或只算算术的课。待到第一学期末,课程会逐步向“纯粹的”算术、习字和阅读课过渡。与紧张的记忆相关的掌握知识的活动与主动运用知识的活动交替进行。例如,学生在解完题后,就进行一些丈量、算术、计算和测定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经过几小时紧张的脑力劳动后,这一天就不再接触课本。家庭作业都在早上上课前做。经验证明,在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上学习新教材的过程)安排得当的情况下,早晨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有时两个半小时)进行脑力劳动,可以比课后用同样的时间多完成一倍的工作量。一、二年级的学生早晨用20~25分钟完成全部作业,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则用40~45分钟完成。实践证明,取消家庭作业是不可行的。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的作业(作文、画复杂的图)可以分几天完成(教师向学生建议完成的方法)。孩子早晨的脑力劳动从复习应当背诵和牢记的东西开始。
按照脑力劳动的难度和性质安排课程是制度要求中重要的一条。如绘画、声乐、体育、手工课以及在教学工厂、教学实验园地里的劳动一般都安排在末节课;劳动教育活动都排在周末。阅读讲解课和文学课按其性质和主旨来讲,显然不同于其他科目,都在工作日中段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目和语法课排在头几节课。
课间30分钟休息时,学生加餐,并置身于户外新鲜的空气中。
下午的课程主要在户外进行,孩子们从事有趣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以满足个人需求。装配、钳工、电气装配等方面的工作都从室内挪到室外来做。每个孩子在家也有一个户外劳动的角落。假期(包括周末)时作息时间没有实质性改变,不同的只是学生全天(而夏季则是整昼夜)都在户外度过。
如同上课期间不从事力所不及的脑力劳动一样,放假期间智力生活也不可缺失。假期我校学生的脑力劳动与在大自然(教学实验园地、集体农庄田间、果园、养蜂场、畜牧场)中的实验,与模型设计和制作,与机器操纵等紧密相连。
在新鲜空气中的紧张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时间越多,各器官的发育及其功能的发挥就越协调,学生就越不容易感到疲劳,睡眠的恢复作用也越好。学生睡觉都开着通风窗,夏季则睡在院子里、干草垛上、庄稼地和牧草地旁。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产生的植物杀菌素可以消灭容易引起肺部疾病的致病细菌。如果学生整个夏季呼吸的都是饱含由禾本科植物和草地植物散发的植物杀菌素的空气,他就不会患因伤风引起的疾病——咽喉炎、支气管炎、呼吸道黏膜炎等。
我校学生暑假一般均在自己家乡度过,不专门为休假外出旅行。他们每天都洗几次澡,或在池塘、河流中洗,或淋浴。多数学生家里都装有淋浴器,可以从春季一直用到深秋。男生夏天穿背心,12岁之前穿短裤。从春天到秋天,不论天气好坏,从学龄前到十三四岁的孩子一律打赤脚。锻炼脚是培养机体抗病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我手边存有980个孩子的健康卡,从7岁到14岁,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热酷暑,他们整个夏季都打赤脚。他们当中从来没有人生过病。
上课前完成家庭作业,不在午后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以为丰富精神生活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正是空余时间这个无价之宝的源泉所在,没有空余时间,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就无从谈起。
然而,下午不进行紧张的脑力活动并非为了完全摆脱智力劳动,而是为了让学生过上富有意义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只有当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意愿随意支配不少于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抛开这点谈全面发展,谈培养天赋、爱好、能力和志向,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
我们不会让学生在经过几个小时课堂紧张的脑力劳动后再去学习课本,这样会使大脑疲惫不堪,使智力迟钝,使学习兴趣受到打击。我校学生课后从事(自愿选择的)课外小组的创造性劳动,包括做游戏、参观、散步、徒步行军、阅读文艺和科普书籍(也是自愿选择),进行文艺娱乐活动等。而且这些活动90%以上的时间都在户外开展。
我校长日班的学生也不坐在那里啃课本,他们的家庭作业一早在家就已做完。长日班减轻了家庭教育的负担,但不能取代它。一般来说,什么都不可能取代家庭。孩子平日不经常同父母进行精神交流的教育是不正常的教育,如同不经常关心子女的家长生活一样畸形。
通过若干年对众多孩子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观察,我们得出结论:人在成年时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充分的营养和合理的作息制度结合得如何。我们着重指出,充足、健康的饮食要和劳动、休息(睡眠)、空气及经常的、合理的身体锻炼相结合。饮食不仅要有充足的热量,而且还要包含丰富易吸收的食物(牛奶、黄油、糖等)以及在机体组织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
牛奶和糖,特别是水果中的糖分,在孩子的营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早晨起床后,孩子喝一杯牛奶(凉的),吃面包抹黄油——我们通过经常向家长解释其意义达到这一目标。各家都持有我们分发的照顾了孩子个人特点的有关正常合理营养的手册。家长们都为孩子的营养储备各种食物(特别是各家都储存水果干,以保证孩子能在冬季摄入果糖)。
做完家庭作业后(去学校前)要好好吃早餐。两节课间30分钟休息时,学校食堂给每位孩子提供一杯牛奶,课后则提供抹黄油的面包、茶或牛奶(供给需要加强营养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能让孩子产生饥肠辘辘之感。从学校回家后吃午餐,饭后散步或在户外进行轻微的劳动。
做体操和沐浴对增进健康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在家起床后要做早操外,在学校上课前还要做操,目的是专门训练孩子们的仪态。30分钟课间休息前,老师带领学生做体育活动操(各个年龄段专用的整套操)。池塘边开辟有几个浴场。
我们希望,遵守制度成为自我教育(尤其是劳逸结合、脑力和体力劳动交替进行和坚持起床后做个人早操等)的一项内容。我们在关于自我教育的谈话中,总会阐述严格遵守作息制度的德育意义。学生逐步确立把自律视为美德的观点,需要全校人员遵守的一系列全校性制度准则,例如入睡前一小时停止所有课外活动,对此也有促进作用。我们希望晚上孩子们能够沉浸在家庭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