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将科学技术进步作为劳动方针
我们力求使学生的劳动有创造性,将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青年发明家、生产合理化建议者的创造才能的培养取决于他们的技术素养和善于在任何工作中深入本质的本领的发展。如果学生在学龄初期就学会操纵内燃发动机,在机床上加工金属零件,他的发展就会加快好几年:到十七八岁时就能达到有经验的工人具备的技术素养水平了。
我们力求使孩子的思想不仅停留在头脑里,而且形象地说,表现在指尖上。作为儿童创造的最高阶段,发明活动是培养技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仿照真正的机器制造活动模型只是创造的初步阶段。让孩子想出、创造出各种活动模型的新组合,编制新机组,发掘机械的新用途,这一点很重要。例如,学生制作了汽轮机模型,可带动一台小功率发电机,而这台发电机又为活动模型提供电能。孩子们饶有兴致地将扬谷机模型、机械锯、分离机等连接到发电机上。这已是创造,但孩子们想做的还有更多,他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运转;他们还想让机器对某种东西进行加工。于是他们产生一个想法:改变机械锯的构造,使它能够用于抛光。学生在改装模型的过程中,又产生一个想法:把锯和木材车床连接在一部机械中。几个小集体之间开展起创造竞赛,每个集体都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模型做得更好。
随着对与操纵机器、加工金属、设计安装相关的种种技能的掌握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这些技能不仅得到应用,而且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十四五岁的学生便可以学到与操纵机器、设计机械和制作模型相关的一系列技能。少年集体便会颇有兴味地进行发明活动和创造性运用知识的劳动。例如,念完七、八年级的学生建造了一座绿色实验室——实验工作中心。他们的生产劳动同时又是创造性课题:把一些重体力劳动过程机械化,用钢筋混凝土板块代替木材。在物理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装配了一台搅拌水泥浆的机械,建造了一台起重机,用来提升水泥浆、砖瓦和板块,架起了输送机,安装了锯床。尽管所有这些机械比起通常的建筑机械要小得多,但其工作原理与通常的机器毫无差别。
我们从这项劳动中可以看到生产性目的和创造活动及劳动过程本身的完善。学生们不仅建成了房子,而且创造了一种对他们来说是新的劳动。他们亲身体验到,用几十公斤铁和几米长的钢索,加上电动机和滑轮就可以制作一台起重机,不仅可以用它在工地上提升重物,还可以用它装汽车、搬运石头和木材。而用几块金属薄板就能制成混凝土搅拌机。他们随处都能认识到,组装、磨配、善于使用电能等就是劳动技术素养的本质。
我们希望学生在简单的农业劳动中不断寻找应用机器装备、电能及化学的新可能性。经验证明,人只有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自己的努力用机器或机械替代过手工劳动,不是以加重体力负担为代价,而是靠运用科学知识多收获几公担粮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培养他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也就是对劳动生活的心理准备。让教学实验园地、温室、果园、自然生物室、养蜂场、绿色实验室——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培养技术素养的学校,这一点尤为重要。
原先浇灌温室和实验园地里的植物采用的是人工方式。当学生们学会从使用机器和机械的观点观察每个劳动过程后便想到:供水和浇灌能否实现机械化?于是学生们铺设了一条从水井到实验园地和温室的管道,安装了水泵。虽然这项工作相当繁重,但它能减轻未来的劳动,所以是一项有趣和鼓舞人心的工作。照管植物不能光依靠体力,还要依靠思考。我们在解放学生繁重的、单调的体力劳动时,总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和行动集中到更精巧的工作上,比如:在培育蔬菜和花卉秧苗及葡萄幼苗中使用手工浇灌时,体力劳动在照料植物中占主要地位;而一旦浇灌退居到次要地位,孩子们就思考如何改善土壤成分以加快植物的某些器官和整体的发展,如何保证空气的经常性湿度,用什么方法实现根外追肥等问题。他们产生一种新的想法:用人工雨代替逐株浇灌。他们在温室高处架设了一排排微孔管道,通过控制管道里的水流造雨。高年级学生开展水电离化。电离水使温室的条件接近夏季雷雨天的自然条件(在温室中甚至会闻到有股臭氧的气味)。因此植物的发育和新陈代谢得到增强,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也旺盛地生长。
教师和学生创造了疏松土壤表层的机械装置,在装置中配置了小型内燃发动机和旋转犁,它可以铲削土壤表层并使之移位,必要时还可以按照需要的深度松土。学生可在不同的场合通过调节机器(学生将其称为机械耙锄)实现开沟培垅的目的。这项小小的发明唤起了创造的意识,启发人们寻求小型机械化的新可能性,这不仅是工程师、设计师,而且是每位工人都应当努力创造的东西。一个新想法又吸引了学生——如何在果树剪枝上和给植物追肥的溶液配制上应用电能。所有这些创造意图的实现就是从学生在技术小组里着手思考如何将手工劳动工具变为机械工具开始的。
经验证明,培养高度的技术素养和技术思维就要将生产目的、劳动的物质成果同实验(对于学校来说,首先指的是设计新机械和机组)结合起来,这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九年级学生在集体农庄的打谷场上净谷,打谷场实现了机械化:有两台扬谷机依靠电力工作。然而为了给两台机器供粮,需要20名青年男女提着桶运送粮食。学生们就思考如何实现手工劳动机械化的问题。他们安装了两台输送机,一台输送未扬的谷物,另一条则把净谷输送至粮库。这项工作的性质便截然不同了。如果说实施机械化之前需要的是紧张的体力劳动才能确保机器不间断地工作,那么现在只需要关注机组和个别部件是否正常运转即可。在这项实质上是新的工作中,那些精通电工学和机械学的人,善于设计和把电动机这个万能能源同各种机组和机械结合使用的人,干得最为得心应手。男女青年再一次意识到,通过个人的努力,通过将机器同电动机或内燃发动机相结合的方式,农业生产中有数十种劳动过程都可以实现小型机械化。
男女青年在畜牧场劳动时注意到,运输厩肥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他们自己观察了集体农庄庄员早已习惯的周围环境后想到:需要清除的沾满牲畜粪便的垫圈麦秸为何一定要保持不便于运输的湿漉漉的烂絮状态?这项工作既繁重又不讨人喜欢,能不能把铺垫物改造成利于机械化清除的状态?于是他们产生一个念头:不再采用一般的麦秸,而是采用切碎的麦秸作为铺垫物,这样就便于运送机进行清理了。他们这样做后,发现这种状态的麦秸汲水更加均匀,施肥后能更快地变为腐殖质。
我们希望青年能在各个工作领域更加深入地使用机器设备,也就是说,不仅要扩大机械的应用范围,而且要在原有机械的基础上创造新机组和新装置。青年一代有决心去创造性地运用技术,从事群众性发明——这是技术进步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实现生产进步的助力者不仅是机器的创造者,也是使用机器做工的人。
现代农村已经没有千百年来人民脑海中的耕耘者和播种者的形象了。作物栽培能手和畜牧业能手首先都是好机械师。如果由于沿袭传统和因循守旧,许多地方的人们在畜牧场还使用铁锨和叉子,那么培养年轻一代参加农业劳动绝不意味着培养他们热爱铁锨和叉子。如果年轻一代没有用技术取代铁锨和叉子的愿望和技能,他们就不可能热爱农业劳动。所有集体农庄庄员都应当成为机械师,这是消灭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集体农庄每1000公顷的耕地上需要的机械化了的劳力不应超过10名,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实现高生产率。很多农村的自然财富还处于未加利用的状态。人们总是设法从土地里索取更多的东西,而赋予土地的还太少。每个农庄都能产出成千上万吨优质的、可以被植物迅速吸收的有机肥料,这样至少能提高一倍的产量。每公顷耕地完全可以饲养一头奶牛。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国家的牛奶将会流成河。只有每个人从七八岁起就进入技术世界,并将运用科学成就视为智力发展的最重要特点,这些目标才能实现。
能否有效地利用机器,机械师的技术水平起决定性作用,这对于甜菜联合收割机和马铃薯联合收割机的高生产率尤为重要。根部的不同形态、土壤的不同密度、田地的地形——在调节联合收割机的过程中都应仔细考虑所有这些因素,驾驶这些机器要求机械师具备设计者的思维。我们力求在学生时期培养孩子们的这种思维。我们教导学生不仅从机器中取用设计者赋予它的一切,并且为其添加一些乍看起来好像不显著的改进、变化和装置,以确保机器能长期顺利地工作。我们通过举例来说明一下。
当学生们在甜菜播种机上工作时,机器能否顺利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田地地形、土壤特点和种子的质量。他们仔细观察了机器的工作情况后发现,在每一穴里精确地播种一定数量的籽种与土壤的湿度关系极大。如果不考虑播种地段当天的土壤湿度,不对下种机械进行调节,机器工作一小时后就会失去精确播种的效果,而这并不是制造上的缺陷。每一次应当按照籽种的湿度、土壤的成分和湿度调节播种机的下种机械同其他部件的相互作用。我校学生要学习在不同土壤里和在不同条件下使用播种机。学生们能根据理想的,也就是设计者预计的准确度操控机器工作。
使用像中耕机这样不复杂的机器也要采取创造性方式。我校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选择刀具(中耕机的铲子)时,不仅要看土壤及耕作性质,而且要考虑拖拉机的行驶速度。学生们学会了选择刀具,在提高速度的情况下,不仅能除掉杂草,还能给农作物培土,疏松行间和作物四周表土上结的硬壳。
我校农艺技术小组在集体农庄轮作田里耕作小块试验田已有5年,试验田面积为0.1~0.5公顷,他们在这里采用的都是在学校教学实验园地里测试过的良好的加工土壤和管理作物的方法。学生还在此开展先前在温室和绿色实验室里测试过,在学校教学实验园地里检验过的实验。这些实验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成熟、促进植物个别器官发育的化学激素、新陈代谢激素的应用有关。所有实验和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比正常单位产量多几倍的产量。得益于施加化肥和微生物肥,正确耕作土壤,精选优质籽种,实验地块的产量如下(按公顷折算):小麦达60~70公担、向日葵达30~35公担、甜菜达650~700公担。
我校学生还开展一些有趣的实验,旨在深入研究粮食作物的特性和化学科学成就对其产生的影响。例如,农艺技术科学小组连续几年采用中耕法种植春小麦。开沟下种,保证每一行都有很大的营养面积,行间土地都耕松,施加化学肥料和生长激素,结果长出大得罕见的麦穗——籽粒之大是原来的一倍半到两倍。我们深刻认识到,籽粒大是小麦的自然特性,只不过这一特性还未被完全开发出来。使用中耕法的产量为使用一般方法的五六倍。近期这些实验将直接运用于生产。将集体农庄生产中现有的机械改造得能运用于行间工作也并不难。
我再次强调,在我校的农艺技术科学小组里,学生和青年庄员机械师、农艺师们一起工作。经验证明,我校学生在集体农庄生产队里结合农业实习的这种与生产工作者的交流就是学校与生产联系的最佳组织形式。学生们应当深入生产队伍中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