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劳动制度
劳动制度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的各类不同的劳动活动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正确的劳动制度的条件包括: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合和交替;由学生自由选择最符合个人天资和兴趣的劳动种类;拥有空闲时间乃是做这种选择的必要条件。
在考虑个人天资和兴趣的情况下,我们培养每位孩子倾心并习惯于某种他每日从事的体力劳动。在学龄初期是照管花卉或植物,饲养禽鸟,锯削和镂刻等;在学龄中晚期则是看管树木和葡萄藤蔓,机械模型制作和设计装配,养蜂,照管动物,沤制并施加有机肥,将贫瘠土壤变为沃土。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位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早期都养成从事千百万工农正在从事的劳动的习惯。
[1]在第八届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1920年12月22~29日)上,列宁在22日的《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内和对外政策的报告》中提出以下形势:“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当下我们应当让每个建造的电站都变成教育的真正支点,电站真正地从事对大众的电力教育”“让每个工厂、每个电站都变成教育的源泉,如果电站和强大的技术设备能密集覆盖全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就会成为即将出现的共产主义在欧亚地区的范例”。(《В.И.列宁全集》,1963年,第41卷,第159、160、161页)
[2]С.Л.索博列夫:《青年与科学》——《青年的技术》,1961年第9期,第10页。
[3]参照В.Г.亚历山大罗夫的《植物解剖学》,莫斯科,高等学校出版社1966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第32卷,第460~461页。
[5]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9)》中指出,和傅立叶的理解相对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不会是娱乐消遣,于此强调:“真正自由的劳动,例如作曲家的劳动是惊人的严肃和紧张的事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莫斯科,政治书籍出版社,第46卷,第2章,第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