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科学世界观意味着人对所见、所认识、所做的事情采取积极的态度。只有当人站在个人的生活立场上对待知识,当学到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反映,并决定他的行为方向时,知识才会转化为世界观因素。人对所获得的知识和从这些知识中得出的结论所采取的个人态度,就是信念。
教育性教学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防止学生对获得的知识采取冷漠态度,认为知识内容与他毫无关系。培养科学世界观就意味着教师深入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善于对儿童的思维、对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和劳动进行合乎教育学的指导。只有当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多方面智力生活的组成部分,当他的智力和意志力开始“表演”,当学习为他打开通向世界的窗户,他接触到许多有趣和吸引人的东西,当他通过书籍、自然和周围世界寻找他所关注的问题的答案时,知识才能成为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因素。求知欲不仅是教学得法的结果,而且是科学世界观形成过程的本质。
儿童从入学之初就开始掌握科学知识。尽管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儿童在学习初期阶段掌握的知识范围是十分基本的,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正是这个阶段在形成科学世界观中占有特殊地位。正是在童年早期,学生初次面对周围世界的许多方面和现象,初次了解到许多事物,而儿童对知识采取什么态度,则取决于教师采用何种方法教导儿童对待周围世界及其奥秘和规律。
有经验的低年级教师总是力求使儿童在入学的最初阶段就成为知识掌握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使发现世界的过程给孩子们带来深入的、无与伦比的快乐、兴奋和高涨的情绪。这种精神状态乃是重要的求知欲的源泉。
孩子们一来到学校,教师就给他们介绍周围世界——生物界和无生物界的种种现象。教师带领孩子们去森林、田野、草地、河边。孩子们看到肥沃的田地和牧场,也看到沟坡上毫无生气的不毛黏土。这边葡萄园藤壮叶茂,硕果累累;而那边则是乱石遍地,一片荒芜,毫无生机。孩子们问,为什么不长东西呢?教师解释后,孩子们明白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但这还不是世界观的形成——这只是根基、基础。在一个暖和的秋日,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来到土壤贫瘠的土地。孩子们清理了几平方米荒地,用筐子运来了肥土和肥料,挖了坑,为栽种植物准备好培养基,栽下了自己的第一株葡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联系就这样开始了,而最重要的教育任务则是无时无刻不保持这种联系。当孩子通过亲身经验认识到了知识的改造力量——看到在原来毫无生机的荒地上长出了翠绿的葡萄藤时,他便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知识。他希望更多地了解:如何为栽培作物准备土壤,如何提高产量,如何预防植物遭受种种灾害。他觉得在劳动中运用知识更为有趣;他感到自豪,因为他凭借学到的知识为人们做了有益而美好的事情。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土壤里。种子萌发出幼芽:儿童在认识的同时做得越多,对劳动带来的快乐就体验得越深,他想知道的就越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因此我们要保证这个幼年创造者的快乐感永不消逝,而且变得更为强烈,还要用源源不断的新劳动成果支持和滋养它,这一点尤为重要。从儿童进校的最初日子起,他掌握有关生物界、动植物界、具有生命现象的环境等知识的过程就开始了,同时他也在运用知识——这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最重要的条件。并且,劳动并不只是以实例展示他已经了解或正在了解的知识,劳动还为儿童揭示新的自然奥秘,肯定他作为积极发现者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学和生理学、一般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一些重要思想的理解,这些思想包括:周围世界存在有生物与无生物之间永不停息的相互作用;自然力把无生物改造成有生物,创造出有机物质——生命的源泉;有生物从无机界摄取制造有机物的原始材料,进行新陈代谢;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仅要观察、分析、认识这一复杂的过程,而且要大胆干预它,创造加强生命现象的有利条件,改变和创造有机体的生存环境。这些思想是世界观的重要基础。
为了使学生在意识上确立和加深探索周围世界奥秘的志向,我们安排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教学方式如下:日复一日地向同学展现新的细节,从而扩充他们关于世界本质的物质性的观念。学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栽种葡萄,他们便获得了关于肥沃土壤和贫瘠土壤的最初概念,对他们来说,从这时起开始了认识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作用的新阶段。
孩子们在低年级理解了关于植物和土壤、关于生命过程、关于矿物肥和有机肥及关于劳动在为生命过程创造条件中的作用等方面的初步概念。然而理解概念只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方面。儿童应当边动手边思考,边思考边动手。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知识才会转化为信念,这也是儿童的天性所要求的:他们的智力活动在劳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通过亲身劳动确立的概念能激发深刻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人的行为最强大的推动力。
我校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在温室和教学实验园地里配制混合土壤,他们采用各种配合成分,试验各种矿物质和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二、三、四年级的学生则在水溶液中培植绿油油的大麦和燕麦,从而确信,即使没有土壤也能创造出产生生命过程的条件。随着理论基础知识的不断扩充,学生揭示有生物与无生物相互作用的奥秘的劳动也日趋复杂。学生在五、六、七年级时就会创造有利于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发育的条件了;八、九、十年级的学生则能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微生物的生化过程。在他们看来,土壤是一种产生复杂生命现象的环境;有了知识,人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支配这些现象。
在掌握关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按照人类喜好的方向为发展和改善植物的特性创造条件。他们在生物课上了解了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通过育种培育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新品种。于是,学生们把知识运用到劳动中:在教学实验园地和集体农庄的田地里试验改造土壤和培植农作物的不同方法。如孩子们用丛生法种植冬小麦,让每颗播在地里的种子占据充足的营养面积,而且行与行之间按照中耕法种植;植株分蘖情况良好,每株作物结出肥大麦穗的数量显然比用通常的播种法多很多。采用这种播种法所得的产量比用通常的条播法高两三倍。对学生们来说,这种劳动是一个小小的研究活动:他们分析研究土壤的成分,为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生物化学条件。
高年级学生通过学习农业技术原理和生物化学原理,获取作为创造性劳动的世界观基础的种种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植物的矿物营养,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在发育各主要阶段新陈代谢的质的特点,生长发育的生理学原理及其控制方法,轮作制的生物学依据和种子繁殖的生理学原理,植物的育种方法,遗传、染色体和基因等。这些知识的获取和教学实验园地及集体农庄田地里的劳动紧密相连。
知识与劳动的结合使学生们坚信:与有机体的生命活动相联系及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巨大作用的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它们是可控的,但我们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我校高年级学生拥有自己的教学实验园地,在这里开展的科研活动对形成科学世界观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十五年来,大家就一些具有重大的科学实践意义的问题进行了不间断的研究,这些问题包括:加速小麦、向日葵的生长和发育的化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提升葵花子含油量的方法、刺激对增加土壤腐殖质有益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的方法、提升小麦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我们将其称为科研工作,因为它被纳入了农业试验站的科研计划。
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等科目的讲授过程,为培养科学世界观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早在八年制学校的第一教学阶段,在观察物理和化学现象及认识其实质的过程中,学生就接触到了一些最重要的科学原理,在如物质的永恒性、不可创造性、不灭性,宇宙的无限性,运动、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高级阶段等。学生们在诸如基本粒子、物质和能量、宇宙射线、宇宙的起源、电磁振动和电磁波、光的波动性和量子性、生命进程的生物化学基础等人们远远没有完全认识和充分研究的科学领域里,迈出了知识性的第一步。
经验丰富的物理、化学、数学、天文等科目的教师,会努力把这些方面的科学真理和自然规律的知识变成一种手段融入教学过程,成为解决创造性劳动课题的钥匙,成为洞察自然奥秘和进一步认识周围世界的钥匙。让研究和实验活动赋予认识过程深入钻研和紧张探求真理的性质,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方法。学生在认识真理的同时,也在认识自己,并亲身体验和感受人的创造力,而这就是世界观的情感和理智基础。
例如,在八年制学校里,学生获得关于能的不同形态——机械能、热能、电能的概念。为了加深这些理论知识,他们设计制作能将一种形态的能变为另一种形态的能的活动模型。每个学生都力求在他的模型设计中加入自己的特色,以体现他的构思和劳动的独特性。凡是对这类劳动感兴趣的同学,不仅提高了对知识的兴趣,而且形成了知识和劳动相统一的个人看法:他们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小组里设计各种模型、仪器和装备,在将一种形态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能的基础上开展过程复杂的活动。世界观的信念便融入行动中。凡经历过这个卓越的“劳动学校”的人都具有强烈的创造性需求: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他们试图为运用电能寻求新的可能。
儿童通过集体劳动迈入社会生活。我们希望学龄早期的儿童把具有社会意义的集体劳动看作个人的切身事情,使他们的理智和心灵由此被吸引。我校每一届学生都在年幼时期就为人们开辟新果园打下基础;到十一二岁时,他们就能目睹童年早期的劳动成果。他仿佛在心里回顾了自己经历的不长的生活道路,并由于为别人做好事而感到自豪。为人民进行创造而收获的快乐越深切,儿童对现实关系的认识就越丰富、鲜明,他对社会利益就越关心。到十四五岁时,每位少先队员便能怀着自豪的心情欣赏自己的肥沃土地,观赏他付出多年劳动才使贫瘠的不毛之地变为肥沃良田的那片园地。他深感愉快,他亲手开辟的葡萄园为人们带来了果实。他希望通过劳动为社会造福,因为他已为故乡的土地付出了很多努力。
那种能培养并加深智力、劳动和创造的兴趣,能激发掌握科学知识的愿望的环境,可以推动知识与劳动的结合。我们这里指的是广义的“环境”,它既包括教师队伍的智力生活的丰富,也包括学生集体的精神财富(知识、技能、经验)的交流,以及对儿童兴趣和爱好的鼓励。我们希望学生在求学时代把“学问真正深入到血肉里去”[6]。我们的教学实验园地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劳动实验室。教师队伍对科学技术问题的兴趣越浓,教师就能越多地阅读、思考、交流智力财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科学知识的视野就越广阔、深远。我校教师队伍力求熟悉当代科学动态。近四年来,我校教师在自然科学知识讲座上所做的报告题目如下:
《基本粒子科学的新进展》《量子发生器》《热能和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问题》《电磁场的物质性》《宇宙射线科学的新发现》《相对论及其在当代的进一步发展》《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天体演变说》《物质和能量》《土壤中的生物化学过程》《有机合成》《细胞内部过程》《遗传学成果》《宇宙中的生命》《维生素和植物杀菌素》《国民经济中的电子学》《何为仿生学》《史前文化的科学新资料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教师科学知识的不断充实是使学生集体具有丰富的智力生活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对科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前提。
在科学学科小组活动中,高年级学生钻研科学书刊,了解自然科学中的种种问题。组员们建立了专业图书室,面向同学们举办关于自然科学问题的系列讲座,这些讲座概括了世界观问题。近两年的讲座题目如下:
《自然界无机物到有机物的转化》《唯物主义生物学论生命的起源》《大脑——物质发展的高级阶段》《原子结构的现代观念》《电磁振动与电磁波》《光的波动性和量子性》《相对论的唯物主义本质》《超导性问题》《物质的等离子状态》《国民经济中的合成材料》《石油的来源》《宇宙空间的性质》《太阳系》《物质和反物质》。
作为科学学科小组成员的高年级学生,是老师培养学龄中期学生的世界观时的助手。他们给少先队员们朗读科普读物里的论文、故事和随笔,举办少先队科学技术晨间活动。共青团委员会和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组织学生与农学家、工程师、医生、畜牧学家的会谈,这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专家给学生们讲述各种科学技术问题。这些会谈能拓宽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职业方向的形成。
我们认为,阐明科学发展的历史道路,阐明唯物主义为反对唯心主义、无知和迷信及为争取理智的胜利而进行的斗争,对形成科学世界观具有重大意义。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人类通向知识的道路曾是一条荆棘丛生、艰难辛苦的道路,许多学者在此表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们作为为进步事业而斗争的忘我牺牲者被载入史册。科学斗士的传记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揭示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斗争的鲜明事例,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和人道性深入学生的意识,激发他们对待知识和文化的情感态度。学校举办一系列以“科学功勋英雄”为题的晚会和晨间活动。为理智的胜利而斗争,就是为劳动人民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斗争,这个思想作为主线贯穿于晚会和晨间活动。近五年内,学校举办了一系列纪念乔尔丹诺·布鲁诺、伽利略、哥白尼、达尔文、科赫、皮埃尔·居里和玛丽亚·居里夫妇、罗巴切夫斯基、米丘林、巴甫洛夫、季米里亚捷夫、谢切诺夫、齐奥尔科夫斯基、泽林斯基、加马列亚、库尔恰托夫、巴尔金、科罗廖夫等著名科学家的晚会和晨间活动。
学习人文科目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公民,培养坚定勇敢的爱国主义者,培养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战士。人应当通过学习历史、社会学和文学认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并热爱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人类、人民和个人,他的内部精神世界、他的志向和快乐、他的期望和担忧,是极其丰富的多方面的认识领域;学生既认识影响人类发展的伟大事件,同时也认识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灵、思想、情感和感受。认识对象的特点也决定了学习人文科目时知识转化为信念的特点。学生要想在这方面取得成功,就不能只是旁观者,而应当作为一个切身关心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维护和平、加深各国人民的友谊、确立人类相互关系的美、消灭当代仍在损害人的尊严的一切丑陋庸俗的东西的人,去接受和认识社会科学知识。个人对获取知识的态度,在这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校低年级教师和人文学科的教师们在阐述知识内容时,也向儿童灌输关心人类命运的思想,使祖国人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命运触动儿童的心灵。善于激发个人情感和切身关注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情感在这个年龄期,形象地说,就像一座高峰,儿童登上它就能看到周围世界。
例如,老师给二年级学生讲述遥远的过去的事件——农奴反对地主的斗争,孩子们眼前便出现一幅鲜明的画面:被剥削者的专横激怒了的农奴烧毁了地主的庄园,惩罚了监工刽子手。老师直接诉诸学生的意识:“孩子们,这就是你们的祖辈奋起反抗奴役者的情景,你们可以为人民的英勇过往感到自豪。”
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述国内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年代人民为争取祖国的自由独立、为摆脱剥削者的压榨而进行的斗争故事时,激发了孩子们更加深厚的情感。老师把孩子们领到村边,指给他们看国内战争年代曾发生悲惨事件的地方:白卫军在这里枪杀了一批农民,他们是红色游击队员,因受伤而落入敌人之手。学生们再走到河边,看到用石块堆砌起来的陵墓,这是苏军战士们的英雄功勋的无声见证,他们曾强行渡河捍卫我们这块故乡土地直到最后一口气。老师说:“在伟大卫国战争年代捍卫祖国自由和独立的战士们的鲜血洒满了我们的每寸土地。他们献出了生命,为的是你们能自由地生活,为的是我们头顶永远阳光灿烂,为的是未来世世代代的人不遭受灾难、贫穷和非正义之苦。孩子们,你们要珍惜祖辈、曾祖辈为你们争得的成果。肥沃富饶的土地、金色的麦浪和繁茂的果园是对英雄们最好的缅怀。孩子们,切莫忘记你们的幸福生活应归功于谁。”
这些呼吁触动着儿童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捍卫祖国的自由独立和家庭幸福的人们的感激之情。而感激之情则是义务的源泉。
对祖国的义务、对为争取幸福和无忧无虑的童年而创造一切条件的人民的义务,是贯穿在谈及过去,特别是谈及现在和未来的全部课堂教学中的主线。教师们在一些课上专门讲述苏联人民的劳动。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幅千百万人民劳动功绩的图景,这时候,儿童不是旁观者,而是与劳动者紧密相连的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儿童对关于先辈们创造性劳动的观念越清晰,他愿意为祖国给予他的一切做出报答的感激之情就越深切。这就要求学生把学习和劳动结合起来。劳动能给孩子们带来公民自豪感,因为他们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已将先辈们给予他们的——哪怕只是一部分,回报给了祖国。
无论学生在历史课、文学课、社会学课上学习什么内容,无论老师讲述的事件如何远离当代现实,其思想永远针对现实生活,永远针对全体人民深感关切的问题,这是我们教学中的教育原则之一。直接面对学生的精神世界,针对他的思想情感施教,其目的就在于唤起他对自己和家庭境遇的思考。
但是如何在学生的意识中把个人和社会结合起来呢?如何在学习遥远的过去发生的事件,学习决定人类命运的问题时,触动人的理智和心灵呢?
历史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创造历史的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凡是那些讲授具有重要世界观意义的课程的经验丰富的教师,总是念念不忘:面向青少年的理智和心灵揭示历史过程时,历史过程不只是客观规律,也是善与恶的斗争,是卷入了人们爱恨喜忧的斗争。我们希望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历史进程是鲜明的,充满了人的激情、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的冲突。如果学生在历史课上感受到了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和有血有肉的思想,即便老师很少谈及思想,学生也能领会和感知到,思想是活生生的人为争取幸福而进行的激情斗争,他们就不会成为冷漠的“知识使用者”——他不会对某一历史事件的结局无动于衷,他会同情善良,憎恨邪恶。
当分析和理解当代最尖锐的问题时,历史的拟人化尤为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在揭露资本主义世界的矛盾时,不是让学生背诵众人皆知的真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得出结论。通过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制度这一概念拟人化的方法,这些教师在学生的观念中建立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奴役这些人的并不是劳动本身,而是非人道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人民的福利,而是资本家的暴利:有经验的历史教师,更重视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劳动被奴役的这些正确理解。
只有当学生对于事件、事实、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持有纯属个人的态度,当他珍视某些思想并决心维护、捍卫它们,对另一些思想则表示出仇视和不妥协的态度时,历史进程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信念。
我们力求把历史进程作为活生生的人们进行的炽热斗争加以揭示。如果离开了教师讲述杰出人物的生动有趣的故事,这项目标便无法完成。七至十年级学习期间,每个学生都能听到关于马列主义奠基人和杰出的革命活动家的谈话,这些革命活动家包括:捷尔任斯基、巴布什金、斯维尔德洛夫、台尔曼、季米特洛夫、卡莫(又名捷尔-彼得罗相)、伏契克、尼科斯·贝劳扬尼斯、加里波第、亚历山大·乌里扬诺夫、斯捷潘·哈尔图林、佩罗夫斯基、热里亚鲍夫等。每一堂课都是为建立公正的新世界而英勇斗争的历史的一页。这些人的生平和斗争犹如熊熊火炬,点燃着青少年的心中之火,激发着他们献身人类伟大理想的愿望。
文艺书籍是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校老师秉持使文艺书籍成为“生活的教科书”(车尔尼雪夫斯基语)[7]的目的,高度重视艺术形象所表现出的审美标准、思想政治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统一。艺术形象体现的善良、荣誉和真理的标准,也作为美的标准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激励他们追求真实、纯朴和美丽的生活。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所阅读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体现了人类的道德财富。我校教师集体经过若干年编选出了一个阅读书目,它涵盖了世界和俄罗斯及苏联各民族文学宝库中的作品。这些图书是我们智育、德育和美育的大纲。凡收入这个文库的著作,我校图书馆都备有足够数量的复本。此外,每个家庭还有自己的藏书。
文学课只是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工作的开端。文学教师在学生心灵中激发了对荣誉和真善美理想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假丑恶事物的憎恶感之后,便促使每位学生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思考人民和个人的未来。那些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堪称生活教科书的作品,便成为男女青年的必读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