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内容与智育
只有当人类最有价值的智力财富变为学生的财富时,真正的智育才能实现。学校的实际任务就是实现关于自然和劳动、关于人的机体和思维、关于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关于艺术等科学的基础知识,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上占据应有的地位这一目标。尽管地质学、矿物学、生物化学、天体演变学、心理学、修辞学、人种志学等学科未被列入教学计划,但不介绍这些科学的基础知识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智育。
数学在科学基础知识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是普通学校唯一一门要从一年级学到最后一个年级的课程。从学习的开始阶段起,学习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就是认识和掌握世界、发展意识的重要手段。数学在智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数学是一门具有世界观意义的科目,它既贯穿在研究自然的科学领域里,也贯穿在研究社会生活的科学领域中。数学思维不仅是对数与数、量与量、几何图形与几何图形间的数量、空间、函数关系等的理解,也是对客观世界所持的一种独特态度,是研究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经济等方面的事实和现象的一种方法,也是分析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手段。
我校教师从一年级起就教孩子们从数量及其关系背后、从抽象定理背后看到客观现实中各种事实和现象间的关系。一至四年级的孩子们解答他们在观察过程中,在考察现象和事物间的空间、函数、原因等关系的过程中自编的算题。直到学生们对数学算题的本源有了理解,老师才给他们布置现成的数学题。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则按照亲手制作的形体编几何习题;根据劳动过程中所判明的依从关系编代数方程式。教学大纲中对这一切都不可能有详细规定,教师的创造性此时起到决定性作用。
数学思维对高效地学习各门功课来说必不可少;数学才能是在认识性和创造性劳动中起重大作用的那些品质的鲜明体现。学校的任务在于关心所有学生的数学才能的发展。数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表达思想的技能,教他们进行论证和从前提中得出结论。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的思维技能,会给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智力劳动及学习生物学、物理、化学、天文学时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的性质,留下深刻的烙印。在学习数学时发挥巨大作用的函数关系、变数等观念能发展辩证思维,从而使得在学习其他科目时易于理解种种因果关系。我校学生在分析自然现象时,特别是在开展跟力学学习相关的观察时,经常运用数学证明方法。在认识世界和进行劳动的过程中运用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学习化学、做实验作业时也采用数学证明方法。某些实验作业具有数学习题的性质。我校制订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创造性书面作业体系;主要在于让学生学会利用理论知识完成与设计和模型制作、与植物栽培学、与土壤学、与农业气象学相关的各种作业。我们认为,采用数学方法正确地选择达到劳动的最终目的的途径,比较各种途径的优劣,这一点很有意义。例如,学生编制图表和曲线图,据以推断哪种土壤施用哪种肥料最相宜。
我们认为,数学在培养首创精神、勤勉劳动的品质、认真精确的作风和批判性态度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例如,每个数学教师都备有一套能用各种方法解算的习题,而方法的选择正是一种起教育作用的刺激因素。
从三、四年级起,我校就开始举办数学创造性晚会、数学竞赛及数学问答游戏会等活动。高年级学生在低、中年级的数学小组开展活动时做报告,出版数学杂志。教师对有数学思维天分的学生进行个别工作——谈话、上课。近18年来,我校毕业生中有59人获得高等数学教育,其中8人成为设计家,6人在研究部学习,5人获得学位,26人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工作,14人在中学教数学。
物理、化学、天文学知识的教育作用,取决于学习物质、实体、能量、运动的特性和规律时对物质世界与智慧的创造力和改造力相结合的思想阐发得有多深刻。对这种思想的领会,特别是在学习诸如物质的结构、放射性、原子能、基本粒子、热核反应、聚合物、人工合成蛋白、星体和行星系的起源、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间的相互联系等问题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人越是努力深入知识的本源——物质和实体的结构、生命的起源、有机体中的生物化学过程,他对知识的兴趣就越浓厚。经验证明,如果学生在学习物理、天文学、化学的过程中能把智慧用于认识物质的奥秘,他们毕业时就会成为一个好钻研、爱学习的人,且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自学,而会致力于提升劳动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物理、天文学、化学的教师有两套教学大纲:一套是讲授必修材料,另一套是使学生逐步接触更广泛的科学技术问题。这对自然科学科目来说尤为重要:这种知识必不可少,因为它不仅旨在理解周围世界,它们还是创造性劳动的手段,学校中学到的知识随处都会和未学知识在劳动中产生关联。
我们为必修大纲中的每个问题都创造了一个由非必修材料组成的智力背景。例如,在学习电流规律前,在学习过程中和学习后,学校会举办有趣的电工技术科技晚会和问答竞赛,旨在尽可能多地向同学们展示与运用物质的电性能相关的科学成就的画面。在学习元素的化学和物理特性时,我校举办一系列“元素漫话”讲座,通过有趣的形式向学生揭示物质结构的规律。由于教学大纲中没有地质学和矿物学知识,我们便举办此类科学的晚会、座谈会、读书会等活动。中高年级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有关矿物起源的假说和理论及有关自然资源开发的知识。学生理解和思考的事实、现象和规律越多,对知识的兴趣就越自觉。那些材料吸引同学并不只是因为它有趣,而且是因为它有助于记忆必修材料。有经验的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超越教学大纲的范围,旨在更好地掌握大纲。学生学习的范围超出教学大纲,他就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观的概念。例如,他们对现代天体演化理论了解得越深入,就越能了解相对论的思想。
植物学、动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在智育中的作用,取决于生命作为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的本质、生命过程的物质性,更加取决于人能对生命过程施加积极影响等科学信念在学生的意识中扎根的深度。这些信念是青少年对待科学真理、知识及创造性劳动的个人态度的动因所在,是求知欲、钻研精神和坚信智慧力量的源泉所在。我们确信,对待劳动的态度,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态度在很大程度上要根据孩子们在学生时代形成的对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的态度而定。
每一个对生物学感兴趣的孩子在学生时代都会做生物实验,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证实科学上众所周知的真理的正确性,而且形象地说,是为了能沿着人们刚刚涉猎的那条科学的小道迈出哪怕微小的一步。每一个热爱生物科学的学生都在教学实验园地有一块地块,用于开展实验活动。少年生物学家们探究土壤和植物的生命过程与人所创造和调节的环境的生化条件的依存关系。理解这一关系是激发学生对超纲问题的兴趣的动力。例如,许多学生开展加快植物的个别发育阶段的生命进程(如加速果实和蔬菜的成熟)的实验。这些试验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种子、叶和根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的本质。
学校的实验是丰富智力劳动,是实现劳动和思维、分析相结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我们认为,许多青少年开始抱有与深入了解动植物和土壤的生命奥秘相关的梦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取得的成果。高年级学生研究的一些问题如下:提升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为能锁住土壤水分的微生物创造发育条件;牲畜饲料的生物化学制备法等。青少年对提升小麦中蛋白质含量的实验尤其感兴趣,开展此类试验的地块成为丰富智力生活的基地之一。
历史知识内容,应当为教师创造尽可能地多了解学生个人精神世界的机会。相对于学习其他任何课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智力的发展更取决于学生理解的事实与现象的广度。多理解并不意味着多记忆和久记住。学习历史的智育成效相比学习其他科目,其依赖大脑已存储知识量的程度更低。为了使学生树立对于历史进程的科学唯物主义观点,并将观点转化为个人信念,这需要学生具备广阔的智力背景,这一点尤为重要。学生应当多思考,多理解,从而从意识中提取主要内容,在内心确立对过去、现在和将来及人类所关注的问题的个人情感道德态度。这一切都要求给学生介绍比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更多的实际材料。
和其他任何科目相比,历史课非必修第二套大纲为智力和道德发展创造的背景要广阔得多。低年级儿童已经开始了解许多历史事件。我们为他们举办历史讲座:讲述人类在过去和现在反对社会邪恶的斗争,讲述有关人民反对压迫者的起义和战争的短小故事。讲述这些故事旨在影响他们的情感,表达一种思想——劳动人民从来不向社会上的不公正现象妥协,劳动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永远会诞生忠于人民的道德高尚的人。
我们开展一些以先进社会力量反对反动势力的斗争为主题的座谈和讲座。其中有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争取人类幸福的斗士”专题持续了5~6年。每位学生在10~11岁至16~17岁期间都会了解到一些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的生平:彼得拉克、但丁、薄伽丘、莱昂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布鲁诺、伽利略、拉伯雷、蒙田、闵采尔、席勒、侯斯卡、哥白尼、约翰·保尔、托马斯·莫尔、莎士比亚、培根、温斯坦利、维维斯、塞万提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拉吉舍夫、赫尔岑、别林斯基、杜勃罗留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谢甫琴科等。我们举办晚会和艺术作品片段的阅读会。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作为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形成前,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早已出现。
以“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从古代到20世纪以来的人民起义”“首批共产主义者”“献身自由事业的一生”为题的一系列晚会和阅读会,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问题在我校的课外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经常举办晚会,介绍非洲、古希腊、埃及、中国、印度、美洲印第安部族、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及西伯利亚各族人民的文化。
对本族语言的掌握决定着个人智力兴趣和审美兴趣的丰富和广泛程度。我们希望各科教师都能丰富孩子们的积极词汇,能教导他们正确地思考和运用内部语言,正确地用口语和书面用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我们引导孩子思考他们所见、所为和所观察的事物。追求清晰精确的思想的愿望会促使孩子们更准确、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他会努力更好地理解事物间与现象间的联系,认识自己在周围生活中的作用。教会学生正确地说话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完整领域,集体的精神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有赖于这部分的工作成效。
考虑到语言素养在我们的社会与劳动素养、与人的一般素养的联系日趋密切,我们认为掌握标准语的实用修辞法和锻炼个人风格具有很大意义。在这种目的的驱动下,我们鼓励学生不论在文学题材还是在自由(抽象)题材的文章风格上都下苦功夫。学生在文艺创作晚会上朗读自创的文章、故事、随笔和诗歌。由于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表达思想和确切、生动地描述周围事物的能力,除文艺题材外,我们还给学生提供写表达自我思想、观点和见解的测验性作文的机会(题目可以是:《我对于走向独立生活的想法》《我的幸福观是什么》《人生中的社会和个人》《我们这一代对祖国和人民的责任》《人能不能成为理想中的人》)。
按高尔基的说法,文学使思想血肉丰满。[8]主观因素在文学知识中尤其重要:艺术形式中体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原则,在个人精神世界信念和行为中的反映深度,在文学感受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文学感受和人的德育紧密相关。只有那些把艺术作品当作生活教科书和道德准则的人才真正地懂文学。因此,这两个因素具有重大意义:第一,正确地选择阅读和学习作品;第二,文学教师也应当是一名懂得并能体察学生道德发展正确途径的教育者。严格选择阅读作品是形成丰富的精神兴趣、个人需求和道德理想的重要前提。得益于这种选择,学生形成了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各个重要阶段的观念。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把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作品的书目装饰成生动的艺术宣传画:一共两张,装饰有伟大作家的肖像(荷马、莎士比亚、普希金、谢甫琴科、歌德、雨果、德莱塞、伊拉塞克、密兹凯维奇、尼克索、鲁斯塔维利等)。前言是致青少年的话:“男女青年们!展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不朽名著的书目。人类应当永远研读这些书籍。你们不仅应当读完,而且应当反复阅读,并从中寻找智慧和美,获取愉快和美学享受。”
我们认为,青少年时代读物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列出完整的书目,内容如下:
俄罗斯文学和苏联各民族文学:
《伊戈尔远征记》;鲁斯塔维利《虎皮武士》;《萨逊的大卫》(亚美尼亚史诗);乌克兰叙事诗;《卡列维波埃格》(爱沙尼亚史诗);冯维辛《纨绔少年》;拉吉舍夫《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茹科夫斯基《斯维特兰娜》;克雷洛夫的寓言;格里鲍耶陀夫《智慧的痛苦》;普希金的抒情诗《叶甫盖尼·奥涅金》《青铜骑士》《波尔塔瓦》《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柯尔佐夫《歌曲》;果戈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死魂灵》《彼得堡故事》;别林斯基《致果戈理的一封信》;屠格涅夫《父与子》《罗亭》《贵族之家》《春潮》《猎人笔记》;冈察洛夫《奥勃罗莫夫》;赫尔岑《谁之罪》;涅克拉索夫的抒情诗《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铁路》;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杜勃罗留波夫《什么是奥勃罗莫夫性格》;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戈罗夫廖夫老爷们》《一个城市的历史》和童话;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丘特切夫的抒情诗;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伊万·伊里奇之死》;谢甫琴科《科布扎歌手》;契诃夫《樱桃园》《三姐妹》《万尼亚舅舅》《草原》《在峡谷里》《第六病室》;柯罗连科《盲音乐家》《林啸》;内扎米《蕾莉与马杰农》;纳沃伊《法尔哈德和希琳》;弗兰科《鲍里斯拉夫在笑》;莱尼斯《吹吧,微风》;列霞·乌克兰因卡《森林之歌》;科秋宾斯基《法塔·摩根娜》;艾尼《贫农》;高尔基《在底层》《母亲》《童年》《在人间》;亚历山大·波洛克的诗歌;谢尔盖·叶赛宁的诗歌;库普林《莫洛赫》《决斗》;穆萨·扎里尔《歌曲》;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阿埃莉塔》;拉齐斯《暴风雨》《渔夫之子》;普里什文《人间之春》;列昂诺夫《俄罗斯森林》;马雅科夫斯基《好!》;奥瓦涅斯·图曼尼扬的诗歌;贡恰尔《旗手》;考涅楚克《舰队的毁灭》;雅库布·柯拉斯的《在十字路口》;马卡连科《教育诗篇》;诺维科夫-普里博伊《对马岛》;谢尔盖耶夫-岑斯基的《塞瓦斯托波尔激战》;鲍里斯·波列伏依《真正的人》;苏莱曼·斯塔利斯基的诗集;江布尔·扎巴耶夫的诗集;加拉克季昂·塔比泽的诗集;盖达尔《远方国家》《天蓝色的碗》《鼓手的命运》;革拉特珂夫《童年的故事》;费定《不平凡的夏天》;西蒙诺夫《生者与死者》;奥勃鲁契夫《普鲁托尼亚》;叶夫列莫夫《仙女座星云》;别里雅耶夫《跳入虚无之中》;弗拉德科《宇宙寻求金羊毛的勇士》;阿克肖诺夫《同事》;别尔戈利茨《白天的星星》;邦达列夫《寂静》;尼林《冷酷》;索洛乌欣《弗拉基米尔乡间小路》;田德里亚科夫的《不受欢迎的人》;阿尔布佐夫的《塔尼娅》;斯穆尔《冰书》;阿利格尔《卓娅》;阿谢耶夫《蓝色的骠骑兵》;马尔增克亚维丘斯《血液与灰烬》;梅日斯莱基斯《人》。
外国文学:
荷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阿里斯托芬的《骑士》;《罗摩衍那》(印度史诗);《罗兰之歌》(法国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古代德国史诗);《卡列瓦拉》(芬兰史诗);《埃达》(冰岛史诗);爱尔兰史诗;菲尔岛西《夏赫纳迈》;但丁《神曲》;贝德耶《特利斯当和伊瑟》;拉伯雷《巨人传》;塞万提斯《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彼得拉克《十四行诗》;莱辛《爱米丽雅·迦洛蒂》;洛普·德·维加《羊泉村》;高乃依《熙德》;拉封登的寓言集;莫里哀《伪君子》《悭吝人》《贵人迷》;密尔敦《失乐园》《复乐园》;笛福《鲁滨孙漂游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强盗》《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华伦斯坦》;乔治·桑《安托万先生之罪》;贝朗格《歌曲集》;沃尔特·司各特《艾凡赫》《惊婚记》;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锡雍的囚徒》《唐·璜》;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笑面人》《海上劳工》;司汤达《红与黑》《帕尔马修道院》;弗莱利格拉特诗集;维尔特诗集;巴尔扎克《高布赛克》《高老头》《驴皮记》《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萨克雷《名利场》;密茨凯维奇《塔杜施先生》;海涅《诗歌集》《德国》;易卜生《布朗德》《玩偶之家》《彼尔·京特》;梅切尔林克《蓝鸟》;裴多菲《勇士雅诺士》;查理·德·考斯脱《蒂勒·乌伦什皮格勒》;伊拉塞克《古代捷克传说》;艾米涅斯库《皇帝与无产者》;福楼拜《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艾仁·修《流浪的犹太人》;基诺西特·劳埃《火柱》;左拉《牙月》《崩溃》;莫泊桑《她的一生》《俊友》《菲菲小姐》;都德《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格克托尔·马洛《无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的童话;比切·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沃尔特·惠特曼的诗集;库柏《金丝桃》《蹑迹追踪野兽的人》《最后的莫希干人》《拓荒者》《草原》;麦因·李德《无头骑士》《老练的小航海家》;儒勒·凡尔纳《十五岁的船长》《水下八万公里》《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史蒂文森《金银岛》;克努特·哈姆生《盘》《胜利女神》;威尔斯《宇宙的斗争》;查理·彼罗的童话集;格林兄弟的童话集;威廉·豪夫的童话集;霍夫曼的童话集;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沉船》;鲁迅《阿Q正传》;伏尼契《牛虻》;朗弗罗《哈雅瓦特之歌》;德莱赛《美国的悲剧》;亨利·曼《臣属》;法朗士《企鹅岛》;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高尔斯华绥的《弗赛特家族纪事》;尼克索《赤色分子莫尔顿》《季捷——人的孩子》;杰克·伦敦《马丁·伊登》《北方的奥蒂塞》;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哥拉·布勒尼翁》;巴比赛《火》;肖洛姆·阿莱赫姆《游星》;哈谢克《好兵帅克》;查佩克《母亲》《与蝾螈的战争》;普伊曼诺娃《玩火》;孚希特万格的《奥本海姆家族》《儿子们》《犹太战争》;安娜·西格斯《第七个十字架》《死者青春常在》;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海明威《老人与海》;卓万尼奥里《斯巴达克斯》;路易·阿拉贡《加布里埃尔·别里的故事》;巴勃罗·聂鲁达的诗集;尼古拉斯·吉利恩的诗集;约翰尼斯·贝希尔的诗集;霍斯罗夫·鲁兹别赫的《托付给风暴的心》;诺利《维尔涅尔·霍利特的奇遇》;尤利安·杜维姆的诗集;列昂·克鲁奇科夫斯基《德国人》;勃·勃列赫特《来自谢祖安的善良人》;列马尔克《三个同志》;埃克久佩里《人民的土地》;科尔杜埃尔《来自乔治亚的孩子》;斯坦贝克《烦恼的冬天》;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校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在青少年时期读完这些书。
艺术形象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课堂讲授如何,也取决于集体精神生活的内容如何。如果集体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善于真正地阅读,那么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会有成效:教师在备课时,就考虑应当用哪些思想情感激励学生,启发他们思考什么。文学作品的学习从独立阅读原著开始。要在课堂上大声朗读宏大作品最精彩的片段和章节。
作为生活教科书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教人如何生活,是因为对艺术形象的感知能激发美感和道德感,二者处于紧密的统一中。朗读和聆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文艺作品时,使语言充满发自内心的热烈情感,他或者赞赏美好事物、高尚情操、崇高道德,或者满怀愤慨和憎恨。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或者在家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不论朗读还是默读,都是从美学上和思想上感受艺术形象的重要步骤。教师不仅要教学生阅读,也要教导他们用心感受。学生在感受思想情感的细微差距时,也在接受这种陶冶情操的特殊教育。
我们认为,在分析代表人类高尚美德或卑劣恶德的不朽艺术形象的课堂上,朗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类形象有: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赛罗、浮士德、恰尔德·哈洛尔德、蒂勒·乌伦什皮格勒、约翰·克利斯朵夫、马尔金·伊坚、答丢夫、罗密欧与朱丽叶、冉·阿让、高老头、牛虻、奥涅金、毕巧林、奥勃罗莫夫、巴维尔·弗拉索夫、格利高里·麦列霍夫、保尔·柯察金等。在同一堂课上,能体现艺术形象的美学意义和思想意义的最精彩、最富表现力的片段往往由几名同学朗读。感知过程和情感评价的过程极具个人性,因此要让每位同学都透彻领会作者的意图,并在自己的转述中体会作者原文的意思,这一点尤为重要。
青少年应当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性格,培养自己的记忆力。由于教学计划中没有心理学,我们便利用课外时间为14~17岁的学生就心理学问题做一系列讲座。我们学生靠自学,独立阅读有关思维与语言,有关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书籍,掌握了不少心理学知识。
外语在智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领会外语中的活语言,赋予所学词汇和词组以人民灌输其中的概念、情感和思想。我们认为,外语的教育作用在于让他国人民的语言活在儿童的思想中,让翻译并不成为领会所读和所听的外语的意思的唯一途径。所以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日常交往和谈话来掌握词汇和词组。
我们如何逐步实现这一目标呢?孩子们从语法和句子中掌握词汇。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外语学习(我校学习法语)专门针对口语。孩子们用法语讲述自己的见闻和行为,提出和回答问题,记忆谚语和俗语。一些无须翻译的语句便会慢慢巩固下来,在学生的意识中会留下语言的意味——词和词组的感情色彩。有才能的学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所以我们力求达到这一目标是有依据的。七至十年级学生中的法语爱好者负责辅导一至四年级的课余外语小组。这是我校课外活动的一种有趣形式。
我们十分重视语言实践——不仅是听和说,写作也是如此。外语词汇应当深入思想情感,只有这样外语才能培养学生的智慧。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用外语阅读文艺作品的爱好,为此我校经常举办外语晚会,出版外语小报。学生与法国、民主德国、越南及讲法语的非洲国家的小朋友通信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