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和威胁
■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和威胁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各种成份的所有制经济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一个经济起飞的国家,这个关键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快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政治体制不断应对新的挑战的时期,是既充满新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社会风险的时期。我国长期以来以GDP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建设型模式,怱视了社会协调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甚至有人称之为“二元断裂”,新的弱势群体壮大,这一切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繁荣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化
2002年前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报告》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分化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已在中国形成,但这个现代化阶层结构还是雏形,还不是一个公平、开放、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存在引发社会危机的某些结构性因素。就结构形态而言,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中低层过大,中上层有所发育但还没壮大,最上层和底层都比较小的“洋葱头”型结构。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看,必须让中间阶层大起来。这是各国的发展结果证明了的。有些国家经济上去了,像拉美,人均GDP曾达到五六千美元,但社会结构还是哑铃型的或者金字塔型的,这种社会结构,一旦有风吹草动经济立刻倒退。韩国是中产阶层发达的一个社会,韩国中产阶层把金银首饰都拿出来捐给了国家。因为中产阶层希望社会稳定、经济稳定。比起韩国,其他国家到现在还没真正缓过气来。
城乡“二元结构”更一步加深,现在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水平相比,平均相差在20年以上。繁华大都市与西部乡村的差距,更是在50年以上。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乎失去功能。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一批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社会资源短缺,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并缺乏相应发展潜能的人群。在我国,目前主要包括残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城乡贫困人口、部分老龄人口以及少数临时遭遇灾祸的人员等。我国改革开放所进行的资源重组带来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社会分化程度进一步拉大,这一变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凸现,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新生弱势群体。
●农民的“弱势”特征在全球化背景下将逐步显露。改革开放的前10多年,农民的总体生活状况得到了巨大改善,但到改革开放步入中期以后,农村改革成就的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尤其是乡镇企业似乎已到了强弩之末。加上进入WTO之后,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将逐步放开,粮食等农副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十分有限,农民的农业收入将大大降低,农民的“弱势”特征又必将显露出来。
●城镇新生贫困群体将有进一步扩大趋势。除了原有的城镇“三无人员”以外,其主要包括城镇新的待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效益欠佳企业的职工及部分离退休职工和他们的赡养人口。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和金融、贸易等服务性行业将被迫参与到全球性的竞争中去,这对长期以来习惯于在有限市场竞争中生存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验,许多企业由于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够将陷入倒闭的危险。
●处于边缘状态的城市农民工生活状况日益令人担忧。数量较多的城市农民工是一个具有“城市人”与“农村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是农民向工人的“过渡人”,也是村民和市民的“中介人”,同时又是一个既难被传统农民认同,又难被城市居民接纳的“边缘人”。他们报酬低、职业和生活缺乏制度化的保障、没有固定的居所,没有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到目前为止,这个群体已经达到上亿人的规模,事实上已构成了城市社会特有的“二元结构”中的“一元”,成为城市社会特别应当关注并加以保护的一个新生群体。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我国全面进入WTO,这些新生的弱势群体且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程度上,都将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扩展和深化。
在这部份弱势群体中,他们收入低,普遍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看病完全是自费,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公平性在他们身上有着标志性的体现。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会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全社会人力资本的供给,关系着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医院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时候,不能不考虑这一社会背景。或者说,医院的任何一项决策都受社会大背景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