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最需要是人文关怀
■患者最需要是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注,对生命的珍惜。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对某个个体或群体而言,是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如此,医生护士如此,患者也是如此。最近,有一位很好的朋友在给我发出感叹:“近期感受最多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亲情和友情,无以为报,唯健康地活下去。我已经拆线了,下一步是化疗,很多人说中医配合效果会好些,想你介绍些专家。谢谢!祝节日快乐!”从他的言辞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患者迫切而又非常简单的祈求。
的确,人在病痛中,心灵容易变得软弱无助,特别需要安抚慰籍。医生在看病时,是否把病人当作一个富有人性尊严、完整的、有感情的人呢?实际上,我们在行医过程中常缺乏人文关怀,医生已经不太习惯用关切的语气和病人交流。在门诊,由于病人太多,我们看到的是医生机械的表情和“yes or no”式的提问。与病人不愿多交流,这种情况在不少医生中存在。
目前国内的肿瘤治疗在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人文关怀的意识不足,大多数中晚期病人临终时是带着恐惧和绝望、带着疾病本身和治疗带来的双重痛苦去世。有专家说,由于目前在我国没有姑息治疗的规范和指南,医生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制订治疗方案,这就有可能导致偏差。我们行业学会如何组织专家制定肿瘤姑息治疗的临床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指导,对于病人、医生和医院管理部门,加强姑息治疗的观念十分重要。应当针对病人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引导医生改变整体医疗观念,研究当医疗上已不能为病人提供很有效的治疗手段时,不是为了“本院”的利益,而是出于病人的状态,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医疗管理部门则应把姑息治疗作为一种学科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系统,形成规范。
医生的行为规范与病人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在目前日益复杂的医患纠纷中,医院在人文关怀这个课题下大有文章可作。那种见病不见人,没有关怀,没有交流,没有同情的医疗行为应该纠正,把病人当作有尊严有感情的人,把疾病看作是一个人的整体,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与生物-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不求成为治国的医者,但求真正成为治人的医者。
医生的成长周期是漫长的,医疗行为与其他服务行为完全不同的,我们不可以用经济的眼光,和流水线的思维方式对待医生、医疗和医院。一般来说培养一名医生需要15年,而在我们现行的制度却又使我们的培养周期大大缩短,以为这是大跃进。其实,没有时间的积累,经验的沉积,和在社会磨砺,如果再加上缺乏人文教育这一重要课程,培养出来的医生就是:对医学的原理说起来一套套,可面对病人却出现沟通障碍。有种现象,越是“尖子”与人沟通的能力越是差。这也不无道理,因为“尖子”考虑问题思维方向是纵向向“尖”走,而不是横向向宽走,这种固化了的思维模式也成了职业习惯应对他的病人。
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我们应该分析患者的真正需要。在门诊,病人希望能得到医生的详细解释:是什么病,什么原因?怎么治疗,需要多长时间,为什么手术,有多大风险,怎么配合治疗等,以上都是医生需要认真告诉病人的。如果我们在治疗上没有优势,就应该给病人指一条生路,推荐他去哪里治疗,医生应该随时提醒自己,病人也许正在痛苦中,希望得到救助,因此要更加耐心和仁爱。这是做医生的责任,也是医生对生命的尊重。
对医疗纠纷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病人和医生都有太多无奈。病人对疾病、对生命知识的严重缺乏使医患双方很难在同一平台上携手共同战胜疾病和面对生命。医生被太多地赋予了神话的能力,病人则太多地不能面对生命的沉重。
要完善行医理念,医生从事的是神圣的职业,从有生命开始,行医就赋予了神职的使命,我们被赋予了这样的权利——对生命负责。医生的人文素质应体现在热爱职业上,同时,更尊重、热爱生命。